【摘要】本文主要簡述小學語文教育的性質以及功能、小學語文教育人文關懷的現(xiàn)狀、小學語文人文教育的陶冶作用、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基本問題、增進小學語文教育人文關懷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人文陶冶
隨著經濟發(fā)展的變遷,人們越來越重視個人教育的修養(yǎng)。毫無疑問小學語文是最基礎的人文教化,所以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應注重受教育者思想上的引領以及人文陶冶上的熏陶,更能突出小學語文把人文教育放在首位,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從古到今,一直倡導人文精神。教育人文包括對人權的尊重,對價值的追求,對自由的發(fā)展,所以在教學中因以學生為本,將人文主義和實際教學工作相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我價值。
一、小學語文教育的性質以及功能
小學語文教育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完完全全是一種“機械式”的教育,被徹底貫徹的是如何多認字,如何說出一口標準的普通話等,失去了本身存在的意義。我們應該如何去做,這是當下教育部作為重中之重探討并且解決的問題。
小學語文教育的性質的認識,在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tǒng)教育中,小學語文教育是簡單的灌輸基本的知識,能使受教育者掌握并且運用語言交流,這使得小學語文教育更具有工具性的和目的性。在如今高速發(fā)展的社會,如果小學語文教育依舊如此,遠遠不能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而我國人才將成為稀有“動物”,甚至將再次受到其他國家人文上的侵略。小學教育的過程應是對小學生思想和精神上的啟蒙,同時也是對他們精神、思想、情感、價值、態(tài)度等方面形成成長的蛻變。正因此小學語文教育具有語言文學的特殊性,使得語文教育更具有親和力,建立在小學生的精神思想、價值理念、人格態(tài)度等人文領域,全面提高小學生整體水平,實現(xiàn)他們陶冶情操、拓展視野以及提高自我價值,贈與他們更優(yōu)越的人性化、人文化的小學語文教育。因此,小學教育不僅僅局限于唯一的思想性,而是提供更高度的人文視野。隨著人文性的潛移默化,小學生掌握了小學語文語言知識和語言交際的技能,從本質上為我國社會人文精神文化創(chuàng)造出更多價值。從其他角度看,小學生是真真實實的受益者,真正的掌握了語文知識和技能的精髓,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用“活”起來,所以不能再說語文是簡簡單單的灌輸知識,而是小學生成長過程必須的營養(yǎng)品。這么看來,人文陶冶是小學教育的基本領悟和追求,然而工具性乃是其次地位。人文陶冶是小學語文教育的精髓,要實現(xiàn)人文性,乃需要近一步追求小學語文教育的外在形式。人文教化需要潛移默化,使小學生能從中獲得啟迪,理解其中的蘊藏,建立在其個人經歷和對生活的自我領悟,而不是直接灌輸教師所講的東西。如果局限單一地強調灌輸?shù)闹R而忽視個人與社會的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這樣會使得小學語文教育機械、教條、膚淺等缺陷,阻礙了人文教育的發(fā)揮作用。小學語文教育需適當開放、靈活以及增加一些趣味性游戲,啟蒙游戲能引起小學生的興趣,使得教學過程不再枯燥乏味,而是課堂生龍活虎。這樣就避免了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的機械、教條及僵化的知識,而充滿游戲精神的語文,易讓受教育者走進課堂,沉浸其中。
二、小學語文教育人文關懷的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
1、小學語文教育人文關懷的現(xiàn)狀
在小學語文傳統(tǒng)教育實踐中,教師偏重字詞句和語言文字為基礎,忽略了教學過程中人文關懷。假如學生對字詞句理解的不夠好,肯定會對其學科學習力不從心,沒有信心學習,所以,加強對字詞句的理解與運用,學生很容易掌握。但是,這是將語文視為工具性忽視語文人文性的“工具論”觀點。如今教育制度下,應試教育暫時無法替代,考試時唯一衡量學生優(yōu)異的標準,就是這樣小學語文教育沒有因材施教,人文陶冶在教育過程中沒有顯露峰角。
順應時代的發(fā)展,不斷提高我國國民素質教育,越來越注重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提升受教育者的內在品質。小學生自我因素的影響,閱歷、學習能力、思維能力以及知識容量均有限,若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建構思維模式涉及廣泛,有利于學生自主能力的探索。另外,語文教材的材料內容是固定的,但是每個教師所理解各有差異,加強學生的人文知識儲備,減少給小學生帶來的壓力和負擔,盡可能多的為學生帶愉快和輕松的學習氛圍。
2、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的基本問題
結合所述,人文性是小學教育的基本性質,其次是工具性。根據探討的得出有關基本問題:第一,老師在講解時提出對本文的理解和解讀,學生多元化解答;第二,涉及教學目的的核心,引導自由人文陶冶;第三,教學中師生交流,直接反應課堂效率,第四,在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靈活、科學解決問題。
三、增進小學語文教育人文關懷的對策與建議
當今,語文教育人文關懷的著眼點在于學生對人文精神的體會和領悟。一部分是老師講述的娓娓動聽,另一部分需要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善教學積極活動,體現(xiàn)真正人文精神。
1、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彰顯審美體驗
審美教育就是將藝術的柔美與審美體驗融合到語文教學中,讓小學生身臨其境,在審美幽境中學習。特別是閱讀教學中為創(chuàng)造情景,讓其走進情景,自己慢慢梳理結構,用所有的感官領會形、色、音的美以及豐富的情感色彩。沉浸在審美的環(huán)境中,學生的思維在草原上自由馳騁,是一種積極的感性收獲,促使健康成長。
2、在審美教育中陶冶情操
審美教育是為了讓小學生區(qū)分美丑,體驗美的過程,主動性的融入美的境界中。在審美教程中,需要啟迪小學生個人思想,這樣有助于小學生對美的追求,使得其享受美帶來的優(yōu)越感,并且不斷促使學生對美的創(chuàng)造。這個必須培養(yǎng)學生對審美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指引學生體驗、感悟、追求美,學生不僅享受了美的情趣,進一步的感悟與追求美,只有這樣審美教程才會使小學生人生得到成長。
3、把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
小學生由于自身限制,缺乏經驗,所以在生活中會遇到許多問題。小學語文教學是對人生負責的艱程,不能局限于課堂,還需要延伸到小學生的生活體驗中來。語文教育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理念,以一種人文主義態(tài)度面對學習和生活。由此看來,小學人文教育積極促使小學生用人文理念看待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對學生的人生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
4、關注小學生的個體差異
個體差異是由先天和后來因素組成的。小學語文教育中,教師應該因材施教,還得必須敏銳察覺到學生間的差異,做出相應的措施。教師應積極引導讓學生正確對待自己與別人的差異,不讓其陷入自卑甚至誤入歧途,而是指導學生理解人與人是不同的個體,差異的存在是必然的與合理的。
5、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與能力
本來由于小學生心智不成熟,對外在的認知有局限,所以依賴性很強,更說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試非常重要的。在小學生依賴老師的基礎上,多引導其接觸事物,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認知。只有這樣他們才會不抵觸獨自認知世界,而懂得運用獨立感知世界。
四、總結
綜述所得,如今對素質教育的需求,國家教育部門應做好改革的措施,對小學語文教育會與人文陶冶高度重視。人文教育與陶冶情操是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理念,使小學生在追求過程中真正獲得人文陶冶。
【參考文獻】
[1] 劉鐵芳, 鄭 平. 淺談小學語文教育人文陶冶[J]. 當代教育論壇, 2002,12.
[2] 康夕彥.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J]. 學周刊, 2015,1.
[3] 陳 勇. 語文課程“工具論”的辯答與堅守[J]. 教育學報, 2010,6.
【作者簡介】
劉華(1984—),四川人,單位: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qū)大觀鎮(zhèn)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