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林
(江蘇省啟東市南苑中學,江蘇啟東 226200)
“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敝挥邪选皩W”與“問”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贏得相輔相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彼卦趶娬{“善疑與善思”“善問與善學”之間的客觀辯證關系,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異曲同工之妙。“問”既是教師擁有的“常規(guī)性武器”,又是學生勤學好思的權利和手段。從“主體論”角度來說,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與能力,既是課程教學中的應有之義,又是不容忽視且無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問題意識呢?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既強調實現(xiàn)“教”“學”方式的根本轉變,又強調讓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fā)現(xiàn)與提出、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八寄藢W之始,疑乃思之源。”這是著重闡述“問題意識”的舉足輕重地位。就初中語文教學來說,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能力須要樹立如下認識:一是問題意識充分體現(xiàn)在教學目標中。培養(yǎng)問題意識并非多問幾個“為什么”“怎么樣”,而是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善于抓住課堂教學的重難點。這才是精神靈魂之所在。二是教學方法強調“授之以漁”。教師要善于以疑激疑,以問題啟發(fā)學生,引導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深入文本、質疑探索,不斷促進他們的自主性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三是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多向性互動。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tǒng)一,實現(xiàn)“共鳴”是其最高境界。善于以問題意識贏得學生情感思想的“大碰撞”,是切實開展有效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我們要把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充分體現(xiàn)在語文教學的任何環(huán)節(jié)。
“教無定法,卻有章法?!敝灰叨戎匾暡⑸朴谧プ∪缦聨讉€方面,我們就能在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教學中贏得令人期待的良好效果。
2.1 善于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教學中“能問”起來?!皢栴}是客觀存在的,也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敝灰J真挖掘并善加利用,就能引入或創(chuàng)設豐富多元的問題教學情境,更好地服從并服務于語文教學活動。如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時,某教師在板書課題時故意把“消逝”寫成了“消失”,學生們隨即表示質疑,教者順勢就這一組近義詞作出辨析;然后,抓住關鍵語句層層推進,巧妙地把教學活動引向深入。再如《社戲》,筆者就“看戲”讓大家進行討論時,有學生提出——“那夜返航不是一直在罵老旦嗎?作者為什么最后又說‘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呢?”這正是情境活動引發(fā)了學生的問題意識。還有,教學《秋天的懷念》時,筆者以“本文主要反映一種什么主題”為題,讓學生帶著它進入閱讀思考活動。最后基本形成了共識——這是關于“親情”的回憶和感悟。有學生提出——是否可把課題換成《懷念母親》呢?哪一個更好些呢?筆者讓學生在比較自覺結合文本內容,并抓住關鍵詞句進行思考,從而在閱讀感悟與情感實踐中煥發(fā)內心的真切體驗。情境教學的啟迪性由此可見一斑。
2.2 善于引導學生在主體地位體現(xiàn)中“愛問”起來。教與學的根本目的就是“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只有切實保障并尊重“主體學習地位”,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情趣,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在和諧教學中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和能力。首先,要本著“個體差異”原則,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因材施教”“因材施評”活動。以蘇軾的《浣溪沙》為例,可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想象所描繪的村莊畫面,努力感悟思想情感,并在此基礎上產生疑問和自主探索。既可提高學習興趣,又能增強學生對經典詩詞的認知和理解。其次,要營造良好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安全”心態(tài)下學習與思考,敢問和愛問?!皩W生只有在緊密、融洽的師生人際關系中,才能對學習產生安全感并真實地表現(xiàn)自我,充分表達自我個性,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值得強調的是,無論學生提問的內容和價值如何,教師都要以平等互動的姿勢耐心傾聽,盡量地糾偏改錯,同時給予最大化指導。再次,注重向學生提供相關知識背景,一方面讓學生多了解,掌握更多信息資料,另一方面為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能力努力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撐點。
2.3 善于引導學生在魚漁教學活動中“善問”起來?!白钣袃r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彼c“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有異曲同工之妙。究竟如何才能讓學生由“不知有疑”走向“處處有疑”呢?
2.3.1 引導學生善于抓住關鍵詞句進行質疑。眾所周知,許多優(yōu)秀文學作品往往是以一種比較含蓄的方式來揭示主題的,教師善于抓住其中的關鍵性字詞句段,以此來引導學生在品味與感悟中不斷深化,在深思與挖掘中逐步形成質疑問難的意識和能力。以契訶夫的《變色龍》教學為例。在學習文本內容后,學生對于主人公這一人物形象都能夠輕松理解,但是對于小說中所要揭露的整個社會形象,則須要抓住文本中的一些關鍵性詞句進行品味,才能增進認識和理解。學生在認真閱讀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細節(jié),如“為什么兩只眼睛的人什么也看不見,卻會讓一個‘獨眼龍’來說出真相呢?作者如此安排究竟有什么樣的意圖呢?”這的確具有一定的諷刺性!由此引發(fā)人們的深深思考,讓人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些“圍觀者”的那種麻木不仁心態(tài)。而這正是小說在刻畫主人公形象的同時,所要深刻揭露的整個社會現(xiàn)象。
2.3.2 引導學生善于解析矛盾現(xiàn)象進行質疑。在語文基礎教材中,尤其是文學作品語篇,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空白之處”或“矛盾現(xiàn)象”,這些都是“綴文者(或編者)” 有意無意中為“觀文者”留下的一些“知識禮物”,其主要目的就是有效“激勵、喚醒、鼓舞”人們的情趣思維和探究積極性。有鑒于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贏引導學生善于抓住這些“矛盾或空白”現(xiàn)象,進行閱讀與思考、感悟與體會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深化對文本內容的認識和理解,而且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以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教學為例。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筆者首先寫下了“大約×××的確死了?!边@一句,讓全班進行評判,大家一致認為這是一個標準式病句。筆者進一步問道:“請打開課文,閱讀最后一個自然段,你還有什么說法嗎?”這種既“矛盾”又“空白”現(xiàn)象有效激發(fā)了強烈的閱讀期待心理?!翱滓壹壕烤褂袥]有死了呢?”“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說呢?”……學生們帶著“問號”紛紛自覺主動地投入閱讀感悟中。
2.3.3 引導學生善于促進個性反思進行質疑?!皞€性”既是學生健康發(fā)展中的關鍵詞,又是各類課程教學中的核心語,更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精神靈魂因素。就語文閱讀來說,“有個性就會質疑,有質疑促進個性,”兩者之間有著一種相輔相成的密切關系。如《我的叔叔于勒》,在對情節(jié)概括和問題回答過程中,關于“主人公”這一問題學生們各抒己見;有學生認為主人公是“我的叔叔——于勒”,有學生認為主人公應是“菲利普夫婦”。還有學生認為“我”是主人公。教者把這一理解困惑和“錯誤”轉交給全班同學,以引發(fā)他們的熱議和爭辯。再者,問題的解決過程不僅是問題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而且是學習策略尤其是問題策略的生成過程。如何促進問題策略的形成呢?概括起來,主要有“言語化訓練法”“他人提問訓練法”“自我提問訓練法”等多種方法。通過如此豐富多元的訓練活動,非常有利于幫助學生逐步生成“元認知”策略,形成切實有效的學習策略,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進一步促進他們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高度重視并認真以待,就會為學生搭建起“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發(fā)展平臺。
[1]潘琳;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J];教育導刊;2004年11期
[2]謝秀亮;語文教學中“問題意識”缺失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教學與管理;2007年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