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暉
摘要:為了提高課程評價的公正性、改善師生關系和提升教學效果,本文對高校管理類課程教學中的平時成績評定進行了探索與實踐。本文首先簡要介紹了常見的平時成績評定方法,接著對目前平時成績評定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索,并提出了平時成績評定依據(jù)的多樣化、主體的多元化、方法的科學性和結果的透明性四項原則。最后,將這四項原則運用到管理類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并給出了應用實例。
關鍵詞:高校;管理;平時成績;評定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8-0124-02
學生一直以來就十分重視自己的學習成績。大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僅會體現(xiàn)他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他的學習能力,還會影響到他未來的就業(yè)或深造。對學生的成績評定會形成一種外在的激勵,評定的客觀公正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向和學習積極性。高校的管理類課程一般分為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兩大部分。對于考試成績這部分,卷面分數(shù)通常都被認為是相對客觀公正的,但對于平時成績,如果教師加入了主觀印象和個人感覺來進行評價,那么就極易產(chǎn)生暈輪效應與個體偏差,導致學生對成績評定結果不認可,從而慢慢失去學習興趣,并且會影響到教學效果和師生關系。因此,保證平時成績評定的客觀公正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如何保證平時成績評定的客觀公正,也需要每位高校教師在自己的教學中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實踐。
一、常見的平時成績評定方法
絕大多數(shù)的管理類課程的學生成績都是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兩部分組成的,由于課程的性質(如平臺基礎課、專業(yè)基礎課和專業(yè)必修課)以及課程本身的內容特點(如理論課和案例課)不同,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這兩部分所占的比重有較大的差異,但由于高校教改提倡課程考核的過程化,因此平時成績比重有增加的趨勢,一般所占的比重是20%—60%。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對平時成績的評定也沒有制訂統(tǒng)一標準,主要都是由任課教師根據(jù)以下幾個方法來評價的:出勤率、平時作業(yè)提交情況與完成質量、課堂表現(xiàn)或對學生的總體印象等。
二、高校管理類課程平時成績評定的探索
目前,高校管理類課程中過程性評價相對不足,教師對平時成績的評定標準模糊、不科學,評定主體單一,且缺乏反饋和溝通。針對以上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四項平時成績評定的原則供一線的教師參考。
1.平時成績評定依據(jù)的多樣化。單一依據(jù)的平時成績評定容易失去客觀性和真實性。比如,全勤的同學課堂表現(xiàn)未必積極,課堂表現(xiàn)積極的同學平時作業(yè)未必完成得好,作業(yè)出色的同學未必課堂表現(xiàn)好,等等。在對平時成績進行評定時,應力求評定依據(jù)多元化,同時做好多元依據(jù)的比例拆分,這樣才能夠盡可能地讓平時成績真實反映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同時也激勵學生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并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2.平時成績評定主體的多元化。目前,大多數(shù)管理類課程的平時成績評定都是由教師一人做出的。教師對學生的課下學習情況并不了解,課堂人數(shù)眾多的情況下也很難全面地考察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比如,有些同學看似寫得很好的作業(yè)可能是抄別人的,教師通過點名的方式進行考勤會占用上課時間,教師很難記住所有在課堂上發(fā)言的同學,等等。將評定主體多元化,將學生自身及其他同學納入到評定主體中來,多維、全面、高效地對平時成績進行評定。
3.平時成績評定方法的科學性。羅忠等人介紹了通過Blackboard網(wǎng)絡教學平臺來考核學生的平時成績。由于該平臺獲取的學生學習情況都是客觀數(shù)據(jù),并且設計了平時成績的計算公式,因此,對平時成績的評定具有很強的客觀公正性。借助硬件平臺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是提升平時成績評定客觀性的有效方法,但是,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并沒有這樣的基礎設施條件。因此,評定方法的科學性主要體現(xiàn)在將評定依據(jù)多樣化與評定主體多元化有效地結合起來,對平時成績評定各依據(jù)的占比以及各主體的權重進行細致的設計,以實現(xiàn)最終評定方法的科學。
4.平時成績評定結果的透明性。通常情況下教師的平時成績評定是不公開的,且在最終成績公布的時候每個學生也只知道自己的平時成績是多少,這樣的成績容易使學生質疑。平時成績評定是一個過程,貫穿整個課程教學的始末,而不是在最終錄入課程成績前進行短暫性的操作。讓學生能夠時時知道自己的平時表現(xiàn),對于平時成績好的同學而言是一種動力,對于平時成績不好的同學而言是一種壓力,這都有利于讓學生對課程學習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定期發(fā)布更新學生的平時成績,讓平時成績更為透明,既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努力的方向,也有利于增加師生間的信任和加強教學效果。
三、高校管理類課程平時成績評定的實踐
根據(jù)上述四項平時成績評定的原則,本人在管理類的多門課程中進行了實踐。不僅加強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密切了師生關系,而且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下面以《戰(zhàn)略管理》這門課程為例,對如何運用這四項原則進行簡要的闡述。
1.平時成績評定依據(jù)的多樣化。在《戰(zhàn)略管理》這門課程中,平時成績的比例是40%。考慮評定依據(jù)的多樣化,可以將平時成績拆分為出勤、課堂表現(xiàn)、個人作業(yè)和小組作業(yè)四個部分。為了鼓勵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出勤的比例不宜過高,但可以適當?shù)靥岣哒n堂表現(xiàn)的比例。因此,推薦適宜的比例為出勤5%、課堂表現(xiàn)15%、個人作業(yè)10%和小組作業(yè)10%。由于管理類課程非常注意對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有必要將小組作業(yè)納入到學生個人成績評定中。
2.平時成績評定主體的多元化。Pagliaro強調了教師的教育者身份,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而不是通過自己的權威強迫學生服從。因此,由教師單方面對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進行評定而學生又不得不接受這個評定結果的做法是不合時宜的。在教學過程中,出勤和課堂表現(xiàn)是由各組的小組長來進行評定的;學生的個人作業(yè)由自評、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三部分組成,并且這三部分的比重分別為30%、30%、40%;小組作業(yè)由他組評價和教師評價兩部分組成,各占50%,他組評價是取其他各小組評價的平均成績。這種評價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對其他學生和小組進行評價的同時也鍛煉了自身的判斷和分析能力。
3.平時成績評定方法的科學性。平時成績評定方法的科學性主要體現(xiàn)在比例相對合理、可操作性強以及盡可能地體現(xiàn)公平。比如,在小組作業(yè)的評價中,一般來說,所有小組成員共享一個小組成績,而這種做法的前提是小組成員的貢獻均等。但是事實上,并不是所有小組成員對小組作業(yè)的貢獻都是均等的,有一些學生甚至不承擔任何的工作卻依然享受同樣的小組成績,這對小組的其他成員來說是極其不公平的,學生們對此也是怨聲一片。在《戰(zhàn)略管理》的課堂上,本人嘗試加入小組成員貢獻率指標,依據(jù)小組成績和成員貢獻率兩項指標來計算學生的成績。
4.平時成績評定結果的透明性。一直以來,很多教師對學生的平時成績評定比較模糊。直到成績發(fā)布前,學生們也不知曉自己的成績。在《戰(zhàn)略管理》課堂上,學生的平時成績會被及時記錄并定期發(fā)布在課程QQ群里,供學生下載查看。學生不僅可以知道自己的即時平時成績是多少,而且還清楚地知道這個成績是如何獲得的,同時也可以查看其他同學的成績。出現(xiàn)任何疑問,都可及時反饋和溝通。平時成績評定結果的透明化加強了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溝通,也增強了彼此間的信任。這對于促進學生課程學習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都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四、結語
俗語說:“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泵總€學生都期望自己的學習成績能夠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因此,客觀公正地對學生的平時成績進行評定保證了學生成績評價的公正性,也確保了學習成績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學習能力。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提升課程教學效果,有利于師生間溝通和師生關系的改進,也有利于學校教書育人目標的實現(xiàn),有利于社會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選拔。
參考文獻:
[1]羅忠,劉士卿,王菲,柳洪義.大學課程平時成績的評定方法探索與實踐[J].教育研究,2011,(5):31-34.
[2]張笑秋.大學課程成績評定探討[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6):57-59.
[3]Marie Menna Pagliaro. Educator or Bully?Managing the 21st Century Classroom[M]. Rowman & Littlefield Education,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