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摘要:放眼當下,“微”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熱門詞匯,微信、微博等微媒介層出不窮,深刻改變著當下人的日常生活,重塑了人們的感知經驗,帶領人們進入到“微生活”這一新型的生活狀態(tài)之中。在“微生活”審美不斷繁榮的同時,我們也應當反思當下生活審美中存在的問題和悖論,對“微生活”進行深度考量。
關鍵詞:微生活;審美;文化反思
中圖分類號:I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036-01
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攜式移動終端的普及和無線網絡的廣泛覆蓋,人們逐漸進入到由微博、微信等微媒介應用所形構的微時代。與此對應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也發(fā)生了巨大轉變。微媒介以便捷、開放、多元、動態(tài)的特點重塑了我們的個體感知經驗,使我們進入到虛實空間自由轉換、時間維度近乎消失的新型生活狀態(tài)。我們將這種建立在微媒介基礎之上的個體生活稱之為“微生活”。“微生活”的到來使人們的審美權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實現(xiàn)。然而,也不得不引發(fā)人們的深度思索和考量。
一、去中心化與多樣的單一
一直以來,我們既有的美學知識傳統(tǒng)總是把審美價值的創(chuàng)造與人對生活實踐的積極審視和內在體驗聯(lián)系在一起,強調美學經驗的確立離不開人的生活反思能力。然而,隨著便攜式數(shù)字媒體的出現(xiàn)、普及,人們產生了對數(shù)字媒體的普遍依賴,人們的生活感受方式也受到直接影響,日常感受與美學經驗的分裂日益加劇,“價值體驗的唯一性、意義生產的確定性、文化經驗的歷史性不僅逐漸喪失了其在當下文化生產中的核心與主導位置,也已經難以完成其對于人的文化的現(xiàn)實闡釋?!迸c此同時,隨著微媒介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單項式傳播方式被打破,廣大民眾可以通過“自媒體”自由地發(fā)出聲音,使得當前的文化生活呈現(xiàn)出多元化和去中心化的趨向。草根階層的加入,群圈文化的建立和信息互動的實現(xiàn),就是去中心化的主要征象。然而這種標新立異、獨樹一幟的去中心化的追求,往往又從另一個極端上走向了單一化的境地。哈貝馬斯曾說:“人們參與他人之間意義的互動之中,這本身就會對他們施加壓力,使其快速適應他人的期待?!痹谖⒚浇榈娜婊臃諊?,每個人都不是孤軍作戰(zhàn),而是盡可能地獲得群、圈認同,擴大自己的話語權利。微媒介平臺的即時性、快速性使得個性化元素在短時間內得以廣泛普及,因而,這種獨特也會在快速的普及過程中被逐漸沖淡。在多元化的“微生活”氛圍中,我們不能忽視隱藏其中的單一化現(xiàn)象,也不得不深思當下堅持獨特性的困難所在。
二、生活悲劇的戲謔性沖淡
現(xiàn)實生活中不乏悲劇,生活悲劇的上演和呈現(xiàn)往往能夠引發(fā)人們的反思,激發(fā)人們抗爭命運的斗志。然而在“微生活”中,人們往往對悲劇避而不談,或者在一片歡笑聲中將悲劇予以沖淡。生活悲劇的戲謔性沖淡首先源于“微生活”審美的即時性。微媒介技術通過壓縮時空,呈現(xiàn)出時空的一體化,使得海量信息以符號或影像的方式在各個微媒介平臺上予以傳播,呈現(xiàn)出一種快捷、便利、即時的審美特征。然人,人們在海量信息的接收過程中,無暇對單個信息進行深入反思?!叭粘8惺艿钠矫嫘约捌涞兔芏鹊膬r值滿足,普遍置換了生活審美的深度性和恒久性追求。因而,種種生活悲劇就被沖淡在海量、即時的信息洪流之中。其次,生活悲劇的戲謔性沖淡亦源于人們對于審美“快感”的追尋?!拔⑸睢弊非蟮氖且环N短小輕快的審美風格,以“快樂與否”作為價值判斷的標準。在微媒介平臺上,人們往往運用反諷、巧合、錯位等藝術效果,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微媒介中的信息通常以幽默詼諧的特點博取大眾關注,而那些題材沉重的內容往往被人們忽略。再次,生活悲劇的戲謔性沖淡還源于微媒介空間的虛假性。“微生活”是一場大眾的集體狂歡,人們被攜卷在這場狂歡盛會之中,全身心地感受著細微的生活之美,似乎一切都是美好而歡樂的。在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中,詩將人們帶入到“第二生活”當中,“它意味著對等級森嚴的官方秩序的顛倒與推翻,從而使得平日里受日常生活和等級制度約束的人們獲得人性上的釋放、實現(xiàn)內心情感的宣泄”。
三、大眾狂歡中的個體孤獨
隨著微媒介的逐漸發(fā)展,我們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得到電子化延伸的身體居住在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的交匯點上”,人們可以在現(xiàn)實空間與虛擬空間中自由游走,盡情地享受“微生活”的信息互動與共享。審美話語的去中心化以及詼諧、戲謔的話語呈現(xiàn),都展現(xiàn)著“微生活”的狂歡化特征。
在狂歡氛圍中,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里被壓抑了的身心得到充分的釋放,在多維空間、多重角色間自由扮演和切換。這種角色切換混雜了現(xiàn)實與虛擬的界限,形成了一種身份的背離。這種身份的背離使人們處于動蕩不安的流亡狀態(tài)中,并表現(xiàn)出歸屬感的缺失和對身份認同的急迫和焦慮。在微媒介滲入的當下生活中,人們在集體狂歡中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多,現(xiàn)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轉換變得越來越艱難。人們熱衷于拿著手機等移動終端,沉浸在虛擬的狂歡之中。然而回到現(xiàn)實,孤獨感便隨之而來。
總之,微媒介的開發(fā)、普及和“微生活”的到來給當下人的審美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審美對象從精英作品拓展到日常生活,并引領人們關注當下、關注生活,在日常生活實踐中探尋美的所在。然而,在微媒介所形構的新型生活狀態(tài)之下,人們的審美活動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如何運用好媒介技術,為現(xiàn)實生活提供補充和幫助,而不被喧賓奪主,失去審美的主動權,是我們亟需關注的現(xiàn)實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德勝.當下文化語境與藝術學學科建構的現(xiàn)實問題[J].藝術百家,2015(3):121.
[2][澳]馬爾科姆·沃特斯.現(xiàn)代社會學理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27.
[3]王德勝.微時代:生活審美化與美學的重構[N].光明日報,2015,4(29):14.
[4][俄]巴赫金著,李兆林等譯.巴赫金全集第六卷之拉伯雷研究[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10.
[5]唐善林.“微時代”審美及其文化反思[C].微時代:生活、藝術與美學,2015:46.
[6][美]威廉·J·米切爾著,范海燕譯.比特之城:空間·場所·信息高速公路[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9:166.
[7]苗寶寶.狂歡與對話:論我國新世紀的自嘲現(xiàn)象[D].青島:青島大學,2014.
[8]許盼.當代審美文化中的“微現(xiàn)象”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
作者介紹:劉孟頔(1990-),女,漢族,山東人,碩士研究生,山東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文藝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