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雪艷
■中圖分類號:F23;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812(2016)22-0127-03
摘要:“一帶一路”戰(zhàn)略為中外合作辦學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戰(zhàn)略機遇,與此同時也對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學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全球化、高素質、應用技能型的復合人才。文章通過對中外合作課程教學的特點與實踐能力的內涵分析,剖析當前其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誤區(qū),尋求適合新形勢下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道路。
關鍵詞:中外合作課程教學 實踐能力 學習自豪感
自2014年4月博鰲亞洲論壇正式開啟“一帶一路”戰(zhàn)略以來,中國政府一直積極推動“一帶一路”的建設,推動和加強與沿線國家在交通、產業(yè)、金融、國際貿易以及其他領域的合作。這一戰(zhàn)略的實施,無疑對我國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引領著教育發(fā)展的前行方向。大學教育中引入中外合作課程教學,其目的之一就是能夠融入這樣的大趨勢,使大學生更能符合時代的要求,完成時代賦予他們的使命。另一方面,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則是高校在具體落實這一使命時承擔的任務。大學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全球化、高素質、應用技能型的復合人才。筆者從財會專業(yè)方向出發(fā),研究中外合作課程教學中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和途徑,以供各位同仁參考。
一、中外合作課程的特點以及教學特殊性
深刻理解中外合作課程教學不同于其他課程教學的特點,將有助于我們更準確的定位。中外合作課程教學是指按照我國教育部頒布的《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等相關文件要求建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并依此設定課程,展開課堂教學工作的活動。與非中外合作課程相比,中外合作課程具有如下特點:
(一)廣泛的國際性
無論是何種專業(yè)的中外合作課程,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具有國際性。中外合作的初衷之一就是借鑒和學習國外優(yōu)秀的教學體系、課程設置等,通過發(fā)現差異,取長補短;通過對比學習,為我國的教學改革提供借鑒的樣本。此外,廣泛的國際性還包括教學內容的國際性,比如國際注冊管理會計師(CIMA)課程教學、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ACCA)課程教學,其教學內容是按照國際會計準則(IFRS)的要求和該職業(yè)考試的要求組織展開,從知識層面上實現了國際接軌。
(二)課程設置的獨特性
在中外合作課程設定中,目前較為成熟的合作模式是將外方的課程體系與中方的課程體系相比對,實現國內課程與國外課程的完美對接。也就是設定一份獨特的教學計劃,既不同于國內教學,也不完全照搬照抄國外課程體系。以CIMA教學為例,對于重要的基礎課程如會計學基礎,采取中文教學,由于國內教材的理論嚴謹、知識緊密,可以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后期再通過雙語教學進行鞏固,帶領學生了解和掌握核心的專業(yè)詞匯,了解中西方會計處理的思維和邏輯差異;對于中西方差異較為明顯的,如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則采用中英雙語授課;高年級以后設定案例分析課程,采取全英文的教學模式,用西方常用的案例教學、小組討論、課堂演示等教學手段展開。通過這種漸進式的課程設置,幫助學生由淺入深,逐步突破語言關、專業(yè)關。
(三)教學目標的指定性
一般來講,中外合作辦學都有一定的針對性。如我院與新加坡特許會計學院的合作辦學,教學目標是以培養(yǎng)符合國際注冊管理會計師(CIMA)要求的合格會員為目標;而其他如ACCA相關的聯(lián)合辦學,其目標是通過ACCA的考試,成為ACCA的會員等。
(四)課程講授的特殊性
中外合作課程教學的一大顯著特點就是雙語教學。一般會要求授課的課件、大綱、板書均采用英語,教材使用項目配套的英文原版教材;授課教師要求英語講授等(英文授課時間要達到全部授課時間的60%以上)。由于在授課時普遍采取國內教材與國外教材相結合的方式,因此在教學內容和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特點。國外教材的特點是編排靈活,較多地使用插畫、圖表等表達方式,書本內容較為生動,但相對的知識點較為松散;國內教材的特點是理論嚴謹、結構清晰、邏輯嚴明,但書本的生動性、靈活性較為欠缺。在教學的方法上,國內教學一般采取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國外教學一般采取課堂提問、案例討論、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在中外合作課程教學時,應結合所使用的教材特點,將這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融合。
二、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內涵
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提出了“實踐能力”的概念以來,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一直是學者討論的熱點。要談清楚這個問題,首要要回答的是什么是實踐能力,只有充分理解實踐能力的內涵,我們才能談及如何去培養(yǎng)。各種學術著作中關于實踐能力的定義、解釋和概念,筆者在此不一一贅述。筆者認為,結合財會專業(yè)特點,實踐能力應該包括如下幾個層面的內涵:
(一)從知識層面看,實踐能力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是理論轉化為實際操作的能力
實踐能力有很多解析,如動手能力、操作能力、職業(yè)判斷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這些能力實際都是將課本學習的理論知識進行轉化的能力。對于企業(yè)來說,最喜歡的學生是即招即用,就是今天入職今天就可以勝任工作的學生;而目前大部分學生進入企業(yè)以后都需要進行再培訓,都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期。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差距,就是因為在校學習時,學習的知識并沒有轉化為生產力,也就是沒有變成一種可以運用的能力。學生停留在死記硬背上,停留在照搬照抄上。
(二)從應用層面看,實踐能力是社交能力,是融入社會、融入環(huán)境的情商表現
很多論著中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適應能力,筆者認為,我們不但要求學生能夠迅速適應環(huán)境,還應要求學生能夠應對這種環(huán)境,采取主動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展現自己。實際上,實踐能力,不只是專業(yè)知識的轉化力,還包括為人處事,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改造,也就是高情商的需求。很多學生離開了校園,面對社會、企業(yè)仍是一副懵懂的表情,在待人處事、團隊合作、商務禮儀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不能適應不同的管理風格、不同性質的企事業(yè),在工作之初很難獲得認可。因此我們應當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除了專業(yè)知識這個層面外,社交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實踐能力是一種自主、獨立的學習能力
這種學習能力可以保證在學生面臨全新環(huán)境時仍然可以迅速融入,不產生隔閡、不適應等一系列癥狀;迅速掌握最新的知識并加以運用,一定情況下可以自己突破并引領未來發(fā)展。這是實踐能力培養(yǎng)作為高校教育重中之重的根本原因。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不斷變革的經濟和社會環(huán)境,今天課堂上所講授的知識,也許未來某一天不再適用。以財務教學為例,早期我們強調的固定資產購置相關稅金的處理方式,由于“營改增”的執(zhí)行,現在已經不具有可操作性。這就要求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維、獨立分析、判斷的能力,要培養(yǎng)他們不斷學習的能力。所有的課程教學,可以看作是一種思維習慣的培養(yǎng)。無論未來如何變化,這種思維習慣將會讓我們的學生適應未來可能出現的一切,并進而引領著這種改變?!皶嫿逃钪匾哪繕耸墙虒W生具備獨立學習的素質。大學教育應是提供學生終生學習的基礎,使他們在畢業(yè)后能夠以獨立自我的精神持續(xù)學習新的知識”。
三、培養(yǎng)實踐能力的關注點
結合中外合作課程設置和教學的特殊性,融入實踐能力的內涵要求,筆者認為,培養(yǎng)實踐能力應考慮以下三個方面:
(一)中外合作課程教學中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手段、注意點
在中外合作課程教學中,需要強調的教學手段是“兩手抓”,也就是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又要培養(yǎng)學生的本土適應性。如財務體系,學生既要懂得國際會計慣例、處理方式,也要懂得國內的會計體系,明白國內國際會計體系的差異。在側重方面,即“兩手硬”,也就是合作課程的教學,不偏向任何一方,沒有長短高低之分,兩方面都不能放松,兩條線并行不悖。學生在學習中掌握雙方面的知識,并能夠辨析其差異及其差異原因。我們的目標是增加學生對國際的適應性而不是全盤替代原有的國內課程的教學內容。
(二)中外合作課程教學中應防止出現的問題
1.防止疲于應付國外考試,變中外合作為考證之旅。在中外合作教學中,由于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將合作辦學變成了僅僅為了拿到國際某類證書而進行的合作。在合作中,只關注專業(yè)授課,進行題海戰(zhàn)術,而忽視學習的本身是為了了解國際的會計準則、處理方法等,使中外合作辦學偏離了初衷。
2.防止眼高手低。在中外合作辦學中,要避免紙上談兵的情況。學生在進行案例分析、分組講演時都能表現良好,但是進入企業(yè)實習或實踐時仍不知道如何應對,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案例等脫離實際環(huán)境,案例教學的形式單一,缺少學生參與或參與度不足,沒有激發(fā)學生思考。
3.防止流于形式。很多學校開設了校內實踐課程,或者也安排校外的實習實訓。但是這些實習實訓的安排缺乏整體的、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和安排,導致流于形式,學生實習實踐產生不了應有的效果。
4.防止落后于時代。給學生進行實習和實訓,還需要注意與時俱進,這是由我們進行實習實訓的目標決定的。在實習實訓中要注意讓學生結合最新的技術革新,如互聯(lián)網+的模式等;在知識層面上學習最新的軟件運用,比如國外軟件SAP的運用,國內財務軟件的云計算等功能模塊等。讓學生學習充滿時代感和新鮮感,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其實踐能力。
(三)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途徑
1.體系構建。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是開設幾節(jié)實踐課或者安排幾次暑期實習就可以的。應當就大學四年的課程設置結合每學年的學習特點,設置分階段的實訓目標;并作為一個系統(tǒng)工程加以完善,設定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標準以及評價體系。在設置時應考慮到中外合作課程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拓展實訓的范圍。
2.師資配備。對于中外合作課程教學來說,既要求教師有專業(yè)理論知識和較高的英語水平,也要求教師有比較強的實踐技能。對此,高校應該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策略:一方面,鼓勵高校教師到企業(yè)掛職鍛煉,如財會專業(yè)授課教師可以去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國內所、外資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等不同類型的企事業(yè)單位進行進修,更新自己的知識,豐富實踐經驗;另一方面,請企事業(yè)單位的優(yōu)秀財會人才到學校來授課或辦理講座,豐富學生的學識,通過經驗分享,幫助學生獲得實踐的認識。此外,由于中外合作的性質,教師也需要定期進行培訓和進修,保持對國際相關專業(yè)知識的敏感,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水平。
3.基地建設。沿用“走出去,請進來”的策略,高校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上,應當構建長期合作的企業(yè)基地。一方面將優(yōu)質企業(yè)引入校園,通過聯(lián)合辦學等形式,讓企業(yè)更多的與學生接觸,打開窗口,打破藩籬。對于中外合作財會專業(yè)的學生來說,較多地引入外資企業(yè)、合資事務所是比較好的選擇。另一方面,高校應與企業(yè)建立合作關系,定期安排學生進入實習。走入企業(yè),直接在實際環(huán)境中體驗,學生需要理解現實與實際的差異,需要在實踐中適應社會,適應不同的外企風格,適應不同的人文環(huán)境,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等。需要強調的是,學生實習并不是學校學生單方面的獲益,企業(yè)也可借此傳遞企業(yè)文化,發(fā)掘優(yōu)秀人才為其所用。在這一過程中,基地的建設并不是一次性的,應當并入體系構建中,持續(xù)的開發(fā)并成為長期有效的合作伙伴。
4.案例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手段上,可吸收外方教材、大綱的優(yōu)點,采取案例教學、情境模擬、辯論會等形式展開教學。在案例教學的方法上,需要強調幾點:(1)案例的選擇。應當選擇真實案例、熱點案例、經典案例。比如在講授公司治理的問題時,很多國外教材都會用國外的公司進行舉例,如果能選用一些國內的大家耳熟能詳的企業(yè)來舉例,會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熱點案例是仍然在進行中或者剛結束的實例。這樣的例子,尚在進行之中,學生可以利用所學對事態(tài)發(fā)展進行推斷,從而鍛煉學生的判斷能力。經典案例是具有代表性,能說明獨特問題的案例。這樣的案例比較鮮明,利于學生在初學時進行判斷。(2)正反案例的綜合運用。在授課時,不僅要通過正面案例引導學生做出判斷,也可以通過反面案例要學生歸納總結之所以成為反面案例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增強學生面對問題、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的能力,既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yè)道德觀,也可以幫助學生增強鑒別能力。(3)財務軟件的演示。在學習中可以運用國內、國外常用的財務軟件,不能單一地學習國內的財務軟件,而應該讓學生熟悉和掌握不同財務軟件的操作過程和原理,從而加深對專業(yè)知識的認識。
5.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豪感,增強學習自信心。實踐能力實際是一種獨立、自主自發(fā)的終生學習能力,而要培養(yǎng)這種能力,除了上述外部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學生自身的內部需求。要激發(fā)學生的內在需求,可以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豪感來實現。
學習自豪感,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及因學習所獲得的心理滿足,一種由內心所引發(fā)的自豪感覺。舉例來說,在案例教學中,我們引入萬科的股權之爭這個熱點案例,可以請學生參與案例討論推斷下一步可能發(fā)生的事件。如果學生的推斷與未來事件的發(fā)生吻合,學生會因此而產生一種自豪感,即可以運用所學成功預測未來事件演變,這樣的自豪感不但可以激發(fā)成功預測的學生,也可以刺激預測失敗的學生,從而產生良性的互動,學生更熱情地投入專業(yè)學習中。此外,對熱點案例的討論,可以延伸為課外討論的話資,學生可以與其他朋友侃侃而談,展現自己的才能。
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豪感,需要做到以下幾點:(1)課堂教學的內容應緊跟形勢,如學習國際前沿知識體系,了解國際會計準則的最新變化,熟悉和掌握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的差異,了解國際會計準則的框架結構,學生在專業(yè)知識方面眼界更寬,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自豪感。(2)課堂教學資源的運用,比如通過微課、手機APP等媒介來實現部分教學要求,讓學生覺得課堂教學形式不再單一,比較之中增加學生的學習自豪感。(3)案例教學手段的運用。案例教學應較多地采用真實案例、熱點案例。讓學生變教學內容為學余談資,增加其學習的自豪感。(4)增加學生的參與度。比如采取情境模擬的方式進行教學,鼓勵學生采取視頻影像、真人演繹等方式來表達課堂教學內容。通過學生自己的演繹,讓學生感覺到“原來我真的可以”,從而增加自信和自豪感。
學習自豪感可以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激勵,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實現主動學習;同時在高校所構建的外部學習環(huán)境里,實現實踐能力的提高。幫助學生成長為適應性強、表達能力強、思維活躍、勇于表現、充滿自信心的合格人才。
“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我們應當牢記高校教育的目標和進行中外合作辦學的初衷,通過強化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來造就具有全球化視野、掌握牢固專業(yè)知識,既能解決實際專業(yè)問題,又能掌握運用國際專業(yè)知識、具有專業(yè)執(zhí)業(yè)能力的技能型、外向型人才,為“一帶一路”戰(zhàn)略輸送可用之才。X
參考文獻:
[1]張怡.會計專業(yè)中外合作課程的缺陷及其改進[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3,(6):48-50.
[2]辜嬌峰,陳紅宇.中外合作辦學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長沙大學學報,2007,(5):125-126.
[3]夏易君,潘登.高校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大有可為[J].經濟研究導刊,2016,(10):66-69.
[4]劉文輝.基于能力培養(yǎng)與會計實踐教學改革的調查問卷分析[J].商業(yè)會計,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