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彥
摘 ? ?要: 以學生為本是教育的出發(fā)點,也是職校語文小說教學的立足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擔負的是組織者、引導者的責任。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指導作用,合理使用情境表演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構建新型師生關系,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 情境表演 ? ?職校語文 ? ?小說教學
一、情境表演是職校語文小說教學的有效形式
小說是一種重要的文學體裁,學生通過學習閱讀、鑒賞小說,可以激發(fā)內心情感,培養(yǎng)審美情趣,拓寬視野,深化人們對歷史和社會的認識,因此小說教學是職校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但職校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普遍未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不濃厚,并且迷戀手機網絡,很少能安靜地坐在書桌旁閱讀文學作品。傳統(tǒng)的職校語文小說教學方式往往采取灌輸式教學方法,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教師偏重于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培養(yǎng),缺少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和實踐能力的鍛煉,這種單調乏味的教學使得原本就缺乏學習興趣的職校學生更加不愿參與課堂學習,導致教師預設的教學、教育目標難以實現。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刺激——反映,認為學習是學生在外界知識的刺激影響下產生反映的結果??梢妱?chuàng)設一定的學習情境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非常重要。由此可見,教師在進行小說教學時,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知識學習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達到使學生學習知識、獲得全面發(fā)展的目的。在進行小說教學時,教師可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如通過圖文并用可以展示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適當的配樂可以渲染作品的環(huán)境氛圍,誦讀可以幫助學生體味人物個性化語言。但這些情境的創(chuàng)設活動依舊是以教師為主,學生仍處于被動地位;并且學生需要具有一定的藝術鑒賞力和想象力,否則難以真正進入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之中,因此要實現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全體學生參與小說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并非易事。
田建國在《新課程中的語文情境教學研究》一文中指出應根據學生的年齡、教材特點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促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當成一種“自我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①。
情境表演正是這樣一種有效情景教學形式。職校學生正處于生機蓬勃的青春期,普遍具有較強的自我表現要求,樂衷于集體活動。教師在小說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扮演小說中的角色,展示完整或部分的故事情節(jié),使學生站在小說人物的立場深入課文,從而由學生自己創(chuàng)設學習小說的情境,激發(fā)學習熱情,更好地讓領會到小說的主旨,進而實現學習知識、獲得全面發(fā)展的目標。
二、情境表演在職校語文小說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情境表演是輔助進行職校語文小說教學的有效方法,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誤區(qū)。
首先,偏重表演性。情境表演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文本中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進而對小說進行鑒賞。但有些教師偏重于情境表演的觀賞性,注重“演員”的服飾道具,這往往使得學生在觀看時更多地關注“演員”的新奇服飾和道具,忽視對于“演員”的“演技”的關注,進而淡忘了對于小說本身的思考。其次,角色分配定位不當。有的表演比較倉促,課前缺乏充分準備,在“角色”分配中,以教師為主演,這便偏離了情境表演的原始初衷;有的教師只選擇擅長表演的學生進行情境表演,這使得情境表演成了優(yōu)秀學生的活動,仍舊無法解決大部分學生不參與課堂學習的問題。
因此,在將情境表演應用于職校語文小說教學時,教師不應盲目實行,而應協調好小說文本、教學目標和學生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合理、適當地采用情境表演輔助教學。
三、運用情境表演進行職校語文小說教學的建議
開展情境表演進行小說教學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實踐中需要做好課前的準備、考慮到影響因素和如何評估教學效果,只有認真處理好這些環(huán)節(jié),才能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
1.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情境表演的目的是讓學生借助語言、動作、神態(tài)、表情等表現出小說的故事情境,通過表演或觀看體會揣摩小說文本。因此,情境表演涉及團隊組合、劇本寫作、表演等諸多準備活動,如果將情境表演應用于職校語文小說教學中,教師就必須在前期對學生進行組織和指導。
以《警察與贊美詩》的課堂情境表演為例,筆者在講授小說情節(jié)之后,便布置學生課后自行組織表演小組,選擇小說中的1-2個情節(jié)進行劇本寫作、表演排練,并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將小組成員名單和劇本通過QQ發(fā)送給筆者審核。筆者通過QQ提出修改意見和表演指導,同時課余接受個別小組邀請觀看排練,并進行現場指導。如機械系某班一小組選擇表演蘇比去小飯鋪白吃一頓以求被捕入獄的片段。在起初的表演中,學生對于劇情的處理不夠熟練,安排了大量旁白,使得演員的表演成了旁白的陪襯。筆者及時引導學生嘗試取消旁白,將旁白部分編寫成演員的動作、表情和臺詞。學生通過現場修改并進行嘗試,前后對比,對于劇本的寫作有了更鮮明的認識。事后這個小組還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了其他組,這充分體現了班級團隊學習的優(yōu)勢。
2.嚴格控制好影響小說情境教學的因素
情境表演雖然是一種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但教師在應用過程中要堅持原則,盡可能避免不良因素的干擾。首先,教師要堅持情境表演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走近人物、體悟小說出發(fā)點,而非專業(yè)性的表演。在進行《警察與贊美詩》的情境表演準備過程中,曾有學生提出是否需要購買道具的問題,對此筆者以京劇中的虛擬表演為例進行了解釋,在面積不大的京劇舞臺上,往往除了一張桌子和兩把椅子之外,再沒有別的道具,但演員可以通過虛擬性的表演,在有限的時空里表現不同時空的人物和事件。由此筆者強調情境表演重在體會文本和把握人物,通過神態(tài)、動作和臺詞,展現人物和情節(jié),即使是必備的道具也可以自制或者使用替代品。在正式表演時,蘇比在小飯鋪里的飯菜是一盒盒粉筆,拿綢傘的人抽的雪茄是一個包著金紙的紙卷,教室后面的黑板報成了櫥窗玻璃。在表演中學生們充分發(fā)揮了奇思妙想,既解決了道具的問題,又再次加深了對文本和人物的理解。
此外,教師在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同時,也要做好引導和規(guī)范工作,防止學生的創(chuàng)作力跑偏。例如有小組在表演蘇比去小飯鋪百吃一頓被扔出門外的場景時,增加了蘇比挨打的情節(jié)。對此,筆者與學生進行了探討,小飯鋪的侍者為什么沒有報警也選擇將蘇比趕出門外了事?學生在再次閱讀小說之后認為:侍者稱警察為老爺,說明他們不愿意招惹是非,怕報警影響飯鋪的生意。學生得出了結論:把蘇比扔出門意味著小飯鋪既憎惡蘇比的行為,又無可奈何,只得自認倒霉。最后學生便意識到增加蘇比挨打的情節(jié)雖然使劇情顯得很熱鬧,但是不符合小說的原始初衷。由此可見,教師的適時規(guī)范、指導,不僅保障了情境表演的有序有效進行,更幫助提高了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及時評估情境表演教學的效果
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是教學過程的最后一環(huán),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教學評估的目的是檢查教學效果,從中發(fā)現其優(yōu)點和存在的不足,找出教學目標和教學實踐之間存在的差距,并及時進行分析總結,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對于情境表演而言,課堂教學的目標是評價教學效果的標準,因此,教師在情境表演結束之后應該對照教學目標進行分析總結,確定教學目標是否實現,即通過多種途徑的情境教學是否真正讓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發(fā)展了多方面的能力。但如果只是通過教師點評的形式進行效果評價,那么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得不到體現,師生互動不足;如果單純采用學生互相評價的方法,則顯得不夠嚴謹。因此,筆者在進行《警察與贊美詩》的教學評價過程中,采用了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相結合的方法。將每個小組的表演得分設置為100分,其中70%由教師按照各個小組的分工合作情況、現場表現進行打分評價,而另外的30%則采用學生互評的形式,每個小組可以選擇評價除本組以外的1-2組,通過發(fā)掘表演亮點或指出表演不當之處進行評價。教師的評分通過投影現場展示,小組的互評采用代表發(fā)言的形式。實踐證明,這樣師生合作的評價形式,使學生感受到自己在課堂評價中的地位,更愿意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同時,筆者還發(fā)現學生在通過評價其他小組時不僅再次加深了對小說文本的理解,而且提高了獨立發(fā)表見解的能力和膽量。
在應用情境表演進行職校語文小說教學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編劇、導演、演員和評價者,教師則是答疑解惑的指導者。這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在師生合作學習中,學生通過編寫劇本、扮演角色和觀看、評價表演,加深了對于小說的體悟,掌握了鑒賞小說的方法,鍛煉了劇本寫作、口語表達、團隊協作等方面的能力,可謂一舉多得。教師在應用情境表演這一方法時,要考慮到不同班級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從而提高職校語文小說教學質量。
注釋:
①田建國.新課程中的語文情境教學探究[J].新課程(教師版),2005(08):20-21.
參考文獻:
[1]龐麗紅.高中語文小說教學中的情境教學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