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晶梅+晉梅+楊繼若+湯志剛
摘要:穴位敷貼制備復雜,生物利用度低,療效易受影響,且重復性差,刺激性強,容易過敏,本文作者通過查閱資料,發(fā)現巴布劑可彌補穴位敷貼的不足,巴布劑具有無殘留,不污染衣物;載藥量較大,起效迅速;保濕性能好;透氣性能良好,使用舒適;皮膚無刺激性及致敏性,無疼痛感,且可反復揭貼,不影響療效等優(yōu)點。但敷貼的不足之處在于制備復雜,生物利用度低,且療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重復性差,皮膚易過敏等。因此如何改善生物技術和提取吸收技術,對敷貼改造成為目前臨床研究的重點。對穴位敷貼劑型進行巴布劑改造是充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的提取及吸收技術,借鑒透皮吸收治療的新技術、新方法,制作高效、新型的外用敷貼藥物,使穴位敷貼更大的發(fā)揮作用。
關鍵詞:理論探討;巴布劑改造;穴位敷貼
中圖分類號:R245.9文獻標志碼:13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1-0052-02
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學的特色治法[1],最早見于《素問·四氣調神論》中“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2]的原理。是根據古代醫(yī)書中“春夏養(yǎng)陽”和“長夏勝冬”等理論發(fā)展而來;主要以中藥穴位敷貼為手段,是冬病夏治的典型代表,還包括艾灸、藥物注射、內服藥物及埋線等[3],但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穴位敷貼上。穴位敷貼是我國醫(yī)學常用的一種治療方式,據古書記載,穴位敷貼可達到通經貫絡之效[4-5],使藥力從穴位滲透而入,相對于服藥來說效果更佳[6]。因此本文對冬病夏治穴位敷貼劑型改造進行綜述,為臨床中醫(yī)治療做進一步介紹,現報道如下。
1穴位敷貼的作用
穴位敷貼是中醫(yī)學中較為常用的治療手段,隨著中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中醫(yī)學者們對穴位敷貼的療效機制已有一定了解。穴位敷貼主要是將藥物貼至中醫(yī)穴位上,使藥力直接通過皮膚穴位逐漸深入局部病變部位,從避免藥物通過肝臟、消化道的影響,達到最佳藥效。穴位敷貼不僅減少了口服用藥的不良反應,還彌補了口服用藥的不足,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7]。腧穴是腑臟氣血匯聚之穴,在該穴位上進行敷貼可有效儲存藥力,放大藥物作用效果。且腧穴敷貼藥物時,藥物可刺激穴位對藥物吸收,起到相互協調的作用,激發(fā)的效益是單純針灸、服藥不能達到的。
2穴位敷貼的改造理論
中醫(yī)內病外治理論使敷貼不僅運用于眾多外部疾病,對內科疾病也有較多應用。穴位敷貼在臨床上多用于婦科病、呼吸道疾病、骨傷科疾病等的治療,其優(yōu)點在于:敷貼方便易行,價格低廉,在緩解患者經濟負擔的同時,還能有效防止一些頑固性疾病的復發(fā),從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且敷貼還能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做到中藥辨證加減,從而達到從根本上治療疾病的目的。但其不足之處在于:穴位敷貼制備復雜,生物利用度低,療效易受影響,且重復性差,刺激性強,容易過敏。臨床上針對穴位敷貼的現狀和不足提出改良劑型的方案,從而減少敷貼的缺陷,達到更好治療效果[8]。目前臨床研究顯示,利用現代醫(yī)學透皮治療技術等可有效改良敷貼劑型。臨床學者認為,穴位敷貼劑型的改造需要重視透氣性好、療效高、易吸收的劑型,通過透皮治療技術改良外敷用藥從而解決以往的缺陷,發(fā)揮中藥外用的特點。巴布劑是中藥外用的二次開發(fā),具有膏藥、酒劑、酊劑、軟膏劑等多種改進型。新型重要透皮吸收系統(tǒng)與傳統(tǒng)中醫(yī)經絡理論結合是巴布劑運用的主要理論,是支持巴布劑改造的機理。隨著新型輔料的開發(fā)以及新型工藝、技術的應用,為巴布劑的改造提供了理論基礎[9]。
3穴位敷貼巴布劑型的優(yōu)勢
巴布劑是中藥敷貼中的重要劑型,主要由親水性基質與中藥提取物混合涂抹在材料上制成[10]。巴布劑主要是局部外用敷貼劑型,可直接貼于皮膚穴位上,使用方便。我國中藥巴布劑與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1999年上海雷允上集團第一個獲得巴布劑的研制,取名為“復方紫荊消傷膏”[13],90年代初開始規(guī)模生產,于2000年我國藥典中增加了巴布劑的劑型,巴布劑從而在我國正式開始應用。巴布劑分為三層,分別為保護層、儲藥層以及支持層。保護層上以聚酯保護膜為主,起到保護巴布劑的作用,使用前需要揭去表面的保護層。儲藥層為含水和藥物分子的框架結構,是藥物儲存的主要部位。支持層是一層無紡布,空氣可有效通過該層流動,從而使該層達到類似于生物皮膚的特性。在這種結構下,巴布劑儲藥層中的藥物小分子根據濃度梯度進行自然移動,直接最大限度的將藥物分子滲透入人體皮膚中,進入局部組織,從而起到治療效果。研究顯示,巴布劑采用水溶性高的分子化合物作為基質,由于和皮膚組織相容性高,親和性好,在使用時不容易發(fā)生皮膚過敏,對皮膚無刺激性。而支持層以無紡布為主,也增加了巴布劑的透氣性,使巴布劑利用效率高,可反復揭開貼上。與傳統(tǒng)劑型(如橡皮膏、黑膏、軟膏等)相比,巴布劑藥量大,可長時間持續(xù)性給藥,保障了血液藥物濃度,治療效果較好。且巴布劑用后無殘留,無污染,透氣性、保濕性均較好,舒適便捷,對皮膚無刺激,療效更佳[14]。
4巴布劑的臨床應用
目前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骨傷科醫(yī)院采用黃柏、大黃、側柏、冰片、薄荷腦等,聯合高分子明膠、聚丙烯酸鈉等制成“通泰”巴布劑[15],并于該院應用。臨床以300例外科病例為研究對象,主要以椎間盤突出癥、早期骨折、急性扭挫傷、筋骨痛等患者為主,采用“通泰”巴布劑進行治療,結果發(fā)現治愈250例,好轉30例,總有效率高達93.0%,無效僅20例。在觀察不良反應時,僅4例患者出現皮膚過敏癥狀,表明該劑型巴布劑在骨科中運用療效較佳,不良反應較少。有學者采用丁香、當歸、肉桂、生姜、白芥子等,按一定比例進行配置,制成巴布貼咳劑,可有效治療支氣管哮喘緩解期[16]。通過對32例患者的臨床應用觀察發(fā)現,使用該巴布膏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3.8%,而使用其他敷貼膏藥的患者治療有效率僅為65.6%。還有學者[17]在使用喘敷靈巴布劑治療哮喘動物模型時發(fā)現,巴布劑通過對Th2細胞因子的抑制,從而達到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的效果,從而減輕肺組織EOS的浸潤。提示巴布劑通過穴位直達肺部,從而抑制肺組織中EOS的聚集、活化等,減少毒性蛋白的產生,達到減輕氣道炎癥和癥狀的效果,改善大鼠臨床癥狀。
5小結
近年來隨著中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中醫(yī)治療疾病引起廣大學者的關注和重視。中藥外用治療是中醫(yī)治療的主要方式之一,而敷貼劑型的治療和改造也是中醫(yī)學發(fā)展和進步的一種體現。穴位敷貼劑型進行巴布劑改造是充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的提取及吸收技術,與目前透皮吸收等技術相結合,從而制成的高效敷貼劑型,使穴位敷貼更大的發(fā)揮作用。因此,我們中醫(yī)藥工作者有責任加大研究力度,政府和單位也有義務支持中藥外用制劑的改革,切切實實為老百姓謀利益。
參考文獻:
[1]中國醫(yī)師協會皮膚科醫(yī)師分會《中國痤瘡治療指南》專家組.中國痤瘡治療指南(討論稿)[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8,37(5):339-342.
[2]張劍飛,邊際·巴布劑貼膏基質的工藝研究[J],山東醫(yī)藥工業(yè),2001,20(5):3.
[3]賈 偉,高文遠.中藥巴布劑的研究現狀[J].中國中藥雜志,2003,28(1):7.
[4]翟明芳,畢宇峰.治未病與冬病夏治三伏貼貼敷療法的現代研究[J].新中醫(yī),2014,46(11):248.
[5]金禹彤,宣麗華.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理論及臨床應用[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31(1):91.
[6]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1999年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批準新藥(二)[J].中國新藥雜志,2000,9(7):499.
[7]李奮儒,吳雪茹.通泰巴布劑的制備及臨床觀察[J].中藥材,1998,21(7):376.
[8]諸東林,毛林燕,杜 勒,等.咳喘巴布膏治療支氣管哮喘緩解期32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雜志,2004,5(5):354.
[9]劉昌玉,張晶櫻.喘敷靈巴布劑穴位敷貼防治小兒哮喘的實驗研究[D].湖北中醫(yī)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5.
[10]徐瑾.巴布劑應用于中藥領域的研究概況[J].湖南中醫(yī)雜志,2006,22(1):81.
[11]徐君逸,陳曉勤,陳利清,等.陽虛哮喘敷貼方冬病夏治穴位敷貼治療支氣管哮喘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4):87-87.
[12]石來軍,趙旸.冬病夏治穴位敷貼法預防兒童哮喘復發(fā)92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4,23(12):2342-2344.
[13]姬同超.“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治療慢性咳喘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yī),2014,29(5):1019-1020.
[14]常佳婧.冬病夏治"喘敷貼"穴位貼敷臨床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研究,2013,5(3):133-135.
[15]花佳佳,張洪斌.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法配合呼吸訓練對COPD緩解期患者肺功能的影響[J].西部中醫(yī)藥,2014,27(2):116-117.
[16]趙志紅.冬病夏治穴位敷貼治療慢性咳喘的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3,35(6):53-53.
[17]陳新,毛兵,車德亞,等.“冬病夏治”中藥貼穴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4,23(6):1072-1074.
(收稿日期:201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