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乃娟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魏村中心小學,江蘇常州 213127)
潤澤“數學文化” 靈動小學數學課堂
曹乃娟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魏村中心小學,江蘇常州 213127)
克萊因指出:“數學是形成現代文化的主要力量,也是這種文化極其重要的因素?!憋@然,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數學文化是完全有必要的。教師不僅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挖掘和理解,還要將數學的文化價值、育人價值凸顯出來,讓數學課堂富有美感,真正達到求真、求善、求美的教學境界,達到提升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目的。
小學數學;數學文化;學生
數學作為人類歷史長河中積淀的文化瑰寶,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導著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發(fā)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可以讓學生受到文化的感染,在內心激蕩起文化共鳴,感悟到數學學習的價值和文化內涵。所以,教師要精心研讀教材,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還要讓學生受到數學文化的熏陶,體驗數學知識背后的思想、精神、觀念、價值觀……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讓數學課堂充滿人文色彩。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是人們在生活、勞動和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是一切重大技術發(fā)展的基礎?!睌祵W是一種文化,它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基于生活而發(fā)展?,F行的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在編排中,很多學習內容都與生活緊密相連;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感悟到數學的文化氣息,培養(yǎng)他們的應用意識。
在教學認識“克”和“千克”時,教師首先選擇身邊的素材并制成微課引入新課。微課中有平時稱體重的畫面、菜市場農民伯伯賣菜和在水果店購買水果的情景。微課的播放,旨在讓學生通過對熟悉的生活場景的回顧,感受到計量質量的單位與生活密切相聯系,消除學生對所要學習新知的距離感、陌生感。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又選擇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很多物品作為學具,有花生、巧克力、紅棗等,當學生在課堂上看到自己喜歡吃的食品或是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時,親切感油然而生,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在新課后的練習環(huán)節(jié),教師設計了“做爸爸媽媽的小幫手”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和爸爸媽媽到超市了解自己感興趣物品的重量,并記錄下來。這樣的練習,將小課堂和生活大舞臺有機地聯系起來,在生活應用中掌握、理解新知。
數字作為一種文化,它存在的意義不僅體現在知識的本身和它的內涵,更表現在它的應用價值方面。上述案例,教師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直觀教學,將抽象的知識生活化、趣味化,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理解生活,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幫助學生獲得富有生命力的數學知識。
數學思想是數學文化的精髓和靈魂,也是開啟數學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數學思想來自于數學的認知活動,對數學的認知活動又有很強的推動作用,是幫助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橋梁,會以潛在的形式沉淀于學生內心深處,成為后續(xù)數學思考的有效支撐。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計劃、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努力讓數學思想浸潤課堂,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
教學“梯形面積”這一內容伊始,教師在大屏上出示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引導學生回顧了前面5個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為學生學習新知鋪路搭橋,降低學習難度。緊接著,教師因勢利導,問:“梯形的面積,該怎樣進行計算呢?”教師讓學生拿出學具,探究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經過探究,教師發(fā)現學生都是將梯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然后求出面積的:①將梯形分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②將梯形沿著高的方向,分成兩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③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每個梯形的面積是所拼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盡管學生想到的方法不同,但無一不是將梯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知識來實現的。
上述案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巧妙地向學生滲透了轉化、比較等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參與了知識的形成過程,積累了活動經驗,這是比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更有用、更有生命價值的知識,從而更好地優(yōu)化與發(fā)展了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
人類社會已經有幾千年的發(fā)展歷史,積淀了深厚的數學文化,這正是我們寶貴的教學資源。數學與人文相融,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挖掘一些人文素材,如數學人文知識,數學家的趣聞、軼事,適時“植入”,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對學生滲透數學文化的人文精神教育,領略數學研究的人文價值和美學的價值。
數學家們孜孜不倦的態(tài)度、永不言棄的毅力、矢志不渝的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教師可以有機地滲透數學史方面的知識,讓學生主動地探尋新知。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教師讓學生進行猜想,動手操作、比較,運用“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成功地探究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是一個固定的值,我們稱之為圓周率,用字母π表示。教師并沒有滿足于此,而是向學生介紹了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對圓周率的發(fā)現,進而介紹了中國古代數學家劉徽的割圓術,并且配合動畫進行了演示,讓學生知道劉徽割圓術的思考過程,求得圓周率的近似值是3.14。最后介紹了南北朝科學家祖沖之使用劉徽的方法推算出圓周率大約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精確到小數點后7位的人。讓學生感受數學家的科學精神,激勵學生在學習中不畏艱難、勇往直前。
上述案例,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精心設計教學情境,通過選擇、加工、改造、拓展與新知相關的內容,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歷史淵源和古代人的聰明才智,學習他們嚴謹治學的精神,從而讓學生的內心受到人文精神的洗禮。
數學知識比較枯燥、單調,如果一味地進行講解,學生被動接受,勢必會影響學習的效果,阻礙學生的發(fā)展。在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挖掘教材中的智育、德育、美育因素,喚起學生無限的遐想,感悟知識背后的人文內涵,經歷文化的“熏陶”,更好地引領學生走進數學的殿堂,并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也能得到較好的發(fā)展。
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新課伊始,教師在大屏上出示了一組圖片,有中國的天安門、故宮,印度的泰姬陵,法國的艾菲爾鐵塔,還有生活中常見的蝴蝶、楓葉、剪紙、銅鏡等,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感受著這些圖片帶來的心靈震撼,驚嘆生活的美好。緊接著,教師將上面的圖片進行了一些修改,使它們失去了原先的風采。學生看后,立即就有了反應,認為不夠漂亮,失去了美感。在學生紛紛表示出詫異時,教師讓學生對兩次出示的圖片進行了對比,旨在讓學生通過觀察,得出異同,引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讓學生感悟數學文化的美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上述案例,教師在課堂中讓學生欣賞數學在生活中的美,體味它的簡潔美、對稱美,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興趣盎然,在美的享受中提高審美能力,促進學生情感體驗的發(fā)展。
數學教學不應是枯燥的、冰冷的,而應該是溫度的,因為數學是一種開放的文化。在教學的過程中,賦予數學生活的氣息,巧妙地滲透數學思想,挖掘數學素材中的人文內涵,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的數學學習真正成為一趟美妙、豐碩的精神文化之旅!
[1]范永歲.讓數學文化浸潤校園[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15(04).
[2]李玲.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中的作用與呈現[J].吉林教育,2015(19).
曹乃娟,1976年生,女,江蘇常州人,本科學歷,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研究,中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