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
摘要:幼師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是當前幼師教育的核心目標,也是幼師語文教育的終極目標。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自覺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理念,以生命為起點,關注人的發(fā)展,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同時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健康人格培養(yǎng)的溫床;以情調(diào)情,改進教育教學方法,以真正在教育教學中踐行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的目標。文章主要從這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語文教師;理念;幼師生;健康人格
中圖分類號:H1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120X(2016)29-0018-02收稿日期:2016-06-27
“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毙聲r期的語文教育必須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理念,把視角放在讓學生終身發(fā)展上,以人格教育為抓手,實現(xiàn)學生全面、健康、和諧地發(fā)展。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盧梭說:“植物之形成源于栽培,而人之形成源于教育?!钡拇_,教育是為了育人,育人的最終目的在于培養(yǎng)良好的人格。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自覺地把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納入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中,主動地去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理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努力學習各種知識,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改進教育教學方法,真正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踐行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的目標。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 在深刻認識人性的基礎上,我們認識到一切教育都應以“人”為出發(fā)點及最終歸宿。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幼師語文教師的教育觀念也隨之不斷發(fā)生轉(zhuǎn)變,與此同時,語文課堂上“一言堂”“滿堂灌”的現(xiàn)象也少了,不過,仍有一部分教師的潛意識里沒有學生的存在空間,仍把自己當作課堂教學的主體,把學生視為客體,沒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真正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很少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一切按照事先準備的教案教授,不能根據(jù)課堂情境及學生的需要隨時進行調(diào)控,只把學生當成一只可以隨意往里面填充東西的容器,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消極的地位。
新課程理念強調(diào)教育是以生命為邏輯起點,也就是說教育應直面生命。幼師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然而,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的弊端都源于沒有從尊重生命的高度來認識學生。幼師教育面對的是將來從事幼兒教育的準教師,他們的身心發(fā)展將深刻影響到未來的幼兒教育的質(zhì)量。因此,幼兒師范教育教學對每個學生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但他們自己卻并不能完全認識這種價值,他們?nèi)狈ι铙w驗,各方面都處于正形成狀態(tài)。而且,他們此時的生命正充滿活力和潛力,有多方面發(fā)展的需要和可能。因而,這一時期的教育將會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力,甚至影響到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所以,新課程要求教師善于反思與創(chuàng)造,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關注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對學生而言,意味著心態(tài)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xiàn)、個性的張揚、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尊重學生人格,熱愛每一個學生,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體驗生命的價值和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所以說師生是平等的,教師只是與學生共同參與學習、共同進步與成長中的一個陪伴者,是學生學習過程的一個組織者和引領者。
師生之間的民主平等,可以從知和情兩個方面來說。一是知方面的民主和平等。在知的方面教師不是絕對的權(quán)威,因為年齡的關系,教師和學生之間只是知識的先知者和后知者的關系。正如韓愈在《師說》中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因此,他們之間的交流應該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教師不要以知識的權(quán)威者、教學的控制者、行為的支配者、學生優(yōu)劣的評判者等權(quán)威自居,對學生存在偏見和歧視,而要放棄權(quán)威思想,放下師道尊嚴,充分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理解和觀點,尊重他們的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人格,從而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出安全、開放、溫暖、寬松的教學氛圍。只有在這種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心情舒暢,才能主動學習探究。因此,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還民主于學生,杜絕“一言堂”“滿堂灌”的課堂教學現(xiàn)象,真正把學生推上課堂的大舞臺,讓學生唱主角,這樣才能使學生智慧的火花不斷綻放。再加上幼師生本身就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同時又面臨著就業(yè)的壓力,根本就不重視語文課程。此時,如果教師還以知識的“權(quán)威者”自居的話,那么必將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并對語文徹底放棄。因此,幼師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語文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和諧的重要性,充分發(fā)揚民主精神,尊重學生的人格,放下指導者的架子,改變居高臨下的發(fā)問習慣,搭建民主的平等對話平臺,努力成為學生的平等學習伙伴,這樣才能使幼師生重新燃起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是情感方面的民主和平等。在人格上,學生和教師一樣都是獨立而平等的,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內(nèi)心世界和情緒體驗。教師要理解和尊重他們的各種情感。生活中,教師每天接觸各種不同的學生,他們有的活潑外向、善于辭令,有的靦腆內(nèi)向、不善辭令。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根據(jù)學生的這些個性特點采用恰當?shù)慕涣鞣椒?。幼師生更需要教師“蹲下來”真誠地用心對心平等地對話,因為這些學生的情況大都比較特殊,他們在初中時學習往往比較差,老師和家長都漠不關心,任其發(fā)展。因此,幼兒師范學校的語文教師面對這樣一群學生,一定要尊重他們,不能覺得他們差,無視他們的存在,課堂上自己講給自己聽,而是要細心觀察每一個學生,以平等的身份去開導他們、教育他們,讓他們從“成人化”的交流中獲得父母般的關愛,彌補他們情感上的缺失,從而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素養(yǎng)。每一朵花都美麗,幼師生盡管存在這方面或那方面的問題,但他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也都有閃光點。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給學生多一些關愛,多一些鼓勵,多一些引導,多一些尊重,以心交心,這樣學生才會敞開自己的心扉,與教師進行心與心的交流碰撞,從而培養(yǎng)健全人格。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上。著名教育專家葉瀾教授也曾指出教學從其本質(zhì)上來說,是師生交流對話的過程。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有從思想上把學生當作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性的人,從地位上把學生當作朋友,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勇于質(zhì)疑,敢于爭辯,同時認真傾聽接納別人的意見,勇于糾正自己的錯誤。只有建立了這種輕松和諧、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學生才會向往這里,尋求自己的夢想,也才會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不斷健全人格。
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 語文學科在塑造學生健康人格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教師可以借助語文教材中滲透著人格教育的課文逐步引導學生走進課文的字里行間,啟迪智慧,感悟人生,滋補精神,陶冶情操,徜徉于祖國悠久且燦爛的文化,激起他們對語文的熱愛之情,從而達到傳授知識、塑造心靈、培養(yǎng)人格的目的。然而在傳統(tǒng)的幼師語文課堂上,盡管教師課前認真?zhèn)湔n,課上滔滔不絕,但是面對眼前的學生,還是會不由自主地發(fā)出無奈與悲哀。因為,對于幼師生來說,語文課的上課鈴聲是其睡覺的“哨音”,教師的講課聲是其“催眠曲”,下課聲則是其起床的“號角”,學生對語文課絲毫不感興趣。
語文教師該如何喚醒學生,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幼師語文教學中這種無奈的現(xiàn)狀?筆者認為,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不僅僅要吃透教材,對教材有一個全面、深入的整體把握,而且更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心理、思想狀況和語文實際水平等因素。因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圍繞學生這一主體進行。然后在這一基礎上制訂恰當?shù)慕虒W目標,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把語文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yǎng)和人格的培育完美地結(jié)合起來。然而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則是整個課堂教學的關鍵。因此作為幼師語文教師,我們要不斷學習各種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借鑒名師的教學經(jīng)驗,深入地研究教材和教法,針對不同的專業(yè)、不同的班級、不同的課文,運用最為恰當?shù)姆椒▉斫淌?,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真正藝術(shù)在于教師如何用自己的激情喚醒學生,激勵學生,而不是靠傳授的本領。由此可見,課堂教學需要激情。所謂激情,其實就是教師對事業(yè)的熱情與追求,是教師對學生真誠無私的關愛,是教師教育智慧與高尚情操的交融。它是一種積極高昂的情緒,是一種熾熱動人的感情,是教育的一種渴望。沒有激情,課堂就會索然無味。有了激情,學生的情緒會受到感染,身心感到振奮;有了激情,課堂才會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有了激情,課堂教學中才會不斷迸發(fā)出探究的火花;有了激情,教學活動才會生動形象、富有情感,課堂才會使學生刻骨銘心。
教育家贊可夫曾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币粋€人的情緒很容易傳染給別人,并會使之產(chǎn)生感染或共鳴。在語文教學中,只有關注語文教學的情感,才能領悟到語文教學的真諦,因為語文教學與情感是水乳交融的關系,語文教學不單單是認識活動,同時也是情感活動。教師用積極昂揚的情緒來授課,學生就會受教師情緒的影響,也產(chǎn)生積極的情緒,并與教師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如此一來,學生的情感就被激發(fā)出來,于是喚起他們對自然和生活的經(jīng)驗,促進他們意志的發(fā)展,推動他們積極、自信地去學習,主動地探求知識、陶冶情操、培養(yǎng)人格。
語文教材是由一篇篇的文章組成的,無論是何種文體的文章,它都是作者對客觀事物有感而發(fā),飽含著作者豐富而強烈的情感,甚至凝聚著自己的心血和生命。即使是說明文,也同樣蘊含著一定的感情色彩。文章不是無情物。教學中,教師應將作品情、師生情、學生情相互協(xié)調(diào)、融合統(tǒng)一,才能使語文教學彈奏出美妙樂章。因此,我們應該使語文課堂成為探討人生真諦、聆聽天籟的場所。
綜上所述,在幼師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轉(zhuǎn)變自身的教育教學理念,關注學生作為人的發(fā)展,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其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充分將情感教學貫穿于語文教學之中,把教材中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情感展示出來,用自身的激情去感染、激勵學生,從而達到心與心的交流碰撞,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賀樹語文教育下高中生健康人格培育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7.
[2]陳思和語文教育是“人格”的培養(yǎng)[J]語文教學通訊, 2001,(2):15—16.
[3]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詩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