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鶴云
【關鍵詞】 中學語文;教學活動;習慣;思想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9—0062—01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p>
一、語文學習是一種語言習慣的培養(yǎng)
語言學習活動并不是簡單的各種規(guī)則的學習,如果只是束縛于各種規(guī)則,那么就喪失了語文學科的趣味性和靈活性,也失去了它的社會性。由此也會造成學習者的消極或是倦怠情緒,影響語言學習的效果。語文既然作為一種語言文字的工具性學科,那么,它的主要功能其實就是交際,所以,完全可以按照大家都能夠接受的語言習慣或是行為習慣學習語文,而不是簡單地停留在規(guī)則的套用或是死扣是否合乎規(guī)范。只要學習者養(yǎng)成了大家都常用或是大家都接受的語言習慣,就是語言學習。
二、語文學習是在借鑒的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完善、形成自我的過程
語文學習既有歷史的傳承,同時又有時代的創(chuàng)新,所以,不應該是對前人的完全接納,而應是在總結、借鑒的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正是基于這種理念,許多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更注重學生思想的發(fā)現(xiàn),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只有學生開口了,語文教學活動才能活起來,睿智的火花就會不斷閃現(xiàn),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自己的思想形成自信,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這樣,既利于學生的全面學習,又利于學生思想的形成和成熟,避免了人云亦云的被動學習,真正起到既學知識,又練技能的作用,達到培養(yǎng)人終身學習能力的目的。
三、語文學習是個人思想形成過程的再現(xiàn)
筆者在常規(guī)的作文教學過程中,有一位學生在作文中如是說:“作文,就如做事,我就先想這件事,而不是方式。然后,開始做了,方式就不經意存在……”的確,教學中,我也認真地思考過這個關于形式的問題,結果竟奇妙地偶合了。于是我將這一思想推而廣之,很多同學都受益了,大家感謝老師的指導和建議,其實,老師更感謝這位同學對學習方法的思考,并感謝這位同學的“不吝賜教”。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寫作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不是簡單的布局謀篇、材料剪裁或是辭藻堆砌,而是寫作者對事物的一個認識過程,對生活思想的一個形成并整理的過程,并且借作文這個載體呈現(xiàn)給閱讀者而已。
四、語文教學活動應該是一種美的享受
語文教學活動如果不運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深情寫意的講授,那么作為學生在聽的過程中無疑就是一種身心摧殘,更別說什么審美情趣或是心理愉悅了。試想一下,一個語文老師課堂上只有枯燥的詞語解釋,段落分析,中心思想的總結和寫作方法指導之類的內容,長此以往,當學生的只能被這一固定的模式所束縛,思想得不到解放,行為得不到放松,個性理論沒有發(fā)表的機會,對事物的看法沒有認可的空間,那么,它即使死記硬背了很多語文知識,在生活中又有什么用呢,難道不是一個標準的書呆子?葉圣陶先生在《文藝作品的鑒賞》一文中談到閱讀教學時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逼鋵?,語文教學活動完全可以放開手腳,根據(jù)教材的意圖,組織學生一塊走進教材,和作者對話、交流、談心,體會作者的心理感受、審美情趣,進而體驗到作者精神世界的豐富:或是激動、或是凄涼、或是傷感、或是興奮、或是物我天外的逍遙灑脫……總之,只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感受到美,語文教育教學活動就在深入,受教育者的思想也在一步步地受到熏染并逐漸成熟。
五、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是多種思想的碰撞和共鳴
語文課堂不但是對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訓練,更是多種思想的碰撞和共鳴。如果教育工作者以“標準思想(教學參考資料)”為準則,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那不是語文課堂,倒像是專制的統(tǒng)治階級不給自己的子民以自由一樣,束縛學習者的思想,遏制智慧火花的閃現(xiàn),甚至可以危言聳聽,就是妨礙偉大的發(fā)明者和創(chuàng)造者的誕生。所以,語文教學活動中應當積極鼓勵學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抒己見,求同存異,唯有如此,才能使得語文課堂充滿了快樂與活躍的氣氛。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