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小梅
(西南醫(yī)科大學,四川瀘州646000)
茶名翻譯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補償策略
閔小梅
(西南醫(yī)科大學,四川瀘州646000)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作為世界文化長河中,一朵獨具魅力的浪花,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發(fā)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起源于中國的茶文化非常熱愛,英語語言中的茶類詞匯也越來越多,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存在,導致一些茶名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了文化缺省的情況,文化缺省有些時候是不影響翻譯效果的,但是在一些特殊的語境下,文化缺省容易一起交流的誤會,基于這個問題,需要研究相應的文化補償對策,才能夠是茶名翻譯更加精確、到位,同時也能夠促進茶文化在世界范圍內(nèi)更好的普及和發(fā)展。
茶名翻譯;文化缺省;補償策略
茶葉源于中國,在17世紀左右傳入西方國家,此后西方人對中國茶葉極為追捧,隨著茶葉在西方國家的普及,不同國家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系統(tǒng),這些國家茶文化一同組成了異彩紛呈的世界茶文化系統(tǒng),真是因為茶文化的巨大影響力,使得西方很多國家的語言體系中逐漸出現(xiàn)很多與茶相關的詞匯,以英語語言為代表,在中國茶類詞匯中,茶名名詞是最多的,但是從這些年來,茶名翻譯的情況來看,由于中西方國家中人們的思維方式、交際方式,文化背景等各個方面的不同,導致茶名翻譯在文化這個部分,有一些缺省的情況,茶名翻譯中文化缺省問題。而翻譯最大的難題,就是在兩個不同文化領域中,補償譯文讀者的文化缺省,這對翻譯者專業(yè)要求非常高,不但要充分了解理解詞語的意義與句法關系,而且還要對原文的文化缺省成份有敏銳的洞察力。
中國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在茶文化的內(nèi)涵與形式方面都更加豐富,相對來說,英國茶文化在18世紀初期開始興起,發(fā)展至今,不僅形成了獨具英國文化特色的茶文化體系,而且還深深影響著一些其他西方國家的茶文化發(fā)展,這說明英國茶文化中還是有很多值得中國借鑒的地方,可以說中英茶文化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具體分析如下:
1.1 中國茶葉包括綠茶、紅茶以及黑茶、青茶、黃茶等六個類別,茶葉具有保健、養(yǎng)生的功效,種類豐富,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其中綠茶為大部分中國人所青睞。在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茶葉是最具群眾基礎的飲料,被封為“國飲”。而英國,由于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的影響,空氣濕度很大,紅茶性溫,口感醇厚,市場符合英國人的需求,因此紅茶是英國人最青睞的茶葉品種。
1.2 中國人飲茶基本都是以“清飲”為主,在喝茶的時候,會以堅果、水果、奶制品等作為茶點,而英國則是以混飲為主,并且在飲茶的時候,喜歡以肉類或者是一些小點心配合食用。中國人喝茶,沒有固定的時間,英國人每天都要喝茶,并且每天喝茶都有固定的時間,正所謂雷打不動的下午茶,說的是英國人的飲茶方式。
1.3 中國飲茶風俗,是從唐代開始逐漸形成體系的,唐代茶文化開始盛行,在宋代得到了更深一步的發(fā)展,中國人飲茶在解渴之外,還有更好層次的需求,那就是“品”,中國喜歡品茶的顏色、味道,喜歡感悟茶文化,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慰藉,中國人以清飲為主,不會在茶中加入糖或者奶等輔料,品茶就是單純品嘗茶本身的味道和文化內(nèi)涵。中國人注重泡茶的過程,對茶具、水的要求也很高,中國人對茶的喜歡已經(jīng)超越了茶的本身,升華到了精神享受的領域。中國人講究以茶會友,三五好友團作一起,一杯清茶,談天說地。
英國茶文化以“維多利亞下午茶”最著名,英國人喝茶喜歡加入自己喜歡的輔料,并且配合茶點一同引用,喝茶的時間是固定的,每天都要喝茶。同時英國婦人還喜歡在家中召開茶會,通過這種方式放松身心,下午茶會也是一種社交方式。
在中英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文化缺省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行為,比如:翻譯雙方如果處于同一個文化背景下,那么交際的時候,就會將大家都熟知的一部分文化內(nèi)容省去,但是隨著跨文化交際的增多,文化缺省的翻譯問題也逐漸引起關注。英國經(jīng)濟發(fā)達,英國人的生活節(jié)奏很快,因此他們在交際過程總是習慣于省略一些不重要的部分,或者是大家都熟知的部分,但是因為他們本身的語言習慣以及文化背景相同,所以根據(jù)一些信號提示,就能夠自行填補上文化缺省的內(nèi)容,使整個交流十分順暢。但是如果是處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雙方,采用這樣的方式交談,缺省的部分很難自行補充,因此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去填補缺省的內(nèi)容。
2.1 中國地大物博,很多地區(qū)都是以茶為主要的經(jīng)濟作物,也就是說茶葉的產(chǎn)地很多,并且很多茶葉名稱都是以產(chǎn)地命名的,這些名稱同樣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在翻譯的時候,一些翻譯者往往采用籠統(tǒng)的方式,或者直接采用拼音的方式進行翻譯,雖然將茶葉名稱的字音翻譯出來了,但是對茶葉名稱背后的文化含義卻沒有涉及,從而導致茶名翻譯過程中文化的缺省。比如“六安瓜片”,這是一種在六安出產(chǎn)的茶葉,因為茶葉的外形與瓜片相似,因此茶葉命名為六安瓜片,但是單純的音譯,既無法體現(xiàn)茶的種類,也無法凸顯茶的外形。
2.2 一些翻譯人員,對茶名本身的內(nèi)在文化內(nèi)涵與背景并不了解,比如“工夫紅茶”與“功夫紅茶”,都被直接翻譯成“congou black tea”,實際上“工”與“功”的意思并不相同,“工”指力氣,或者是時間,而“功”則是火候、武功等,再從分類上來看良種茶屬于不同的品種,從相關資料記載來看,武夷巖茶與紅茶都屬于“工夫茶”,但是到了民國之后,巖茶則從“紅茶”中分離了出來,現(xiàn)在所說的“工夫茶”只是紅茶,也就是說“工夫紅茶”是指一類茶葉,是茶葉的品種,而“功夫茶”則不是一種茶葉,而是茶葉沖泡的方法,在英文翻譯的時候如果直接將這個詞都翻譯為“congou black tea”,是片面的,如果在翻譯中直接使用這樣的翻譯方法,很容易導致人們理解錯誤。
2.3 還有一些翻譯者在翻譯中國茶名的時候,對國外讀者的文化背景了解不足,從而也會導致一些文化缺省的問題,比如“西湖龍井”被翻譯為“dragon well”,在中國,龍被視為權利的象征,在古代,中國人講皇帝成為真龍?zhí)熳樱⒒实鄣臉用卜Q之為龍顏,穿的衣服叫做龍袍,而在西方文化中,龍則是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大蛇”,是非常殘暴的人,或者是嚴厲而有覺醒性的女人。有邪惡的意思。如果將中國的“西湖龍井茶”直接翻譯為“dragon wel”并不合適,茶名背后的文化并沒有被翻譯出來。
3.1 強化專業(yè)術語研究
在中西文化差異的影響下,在茶葉名稱翻譯的時候,很容易出現(xiàn)歧義,比如紅茶,英文是“black tea”,但是翻譯過來的中國,卻是黑茶,如果不懂得英國的茶文化,這樣的翻譯就會產(chǎn)生誤會。所以為了能夠減少茶葉名詞翻譯中出現(xiàn)這樣的誤會,翻譯者必須要充分掌握茶學術語,研究各國的茶文化。從茶葉名稱到茶藝翻譯,中國茶葉品種多,數(shù)量大,根據(jù)種植季節(jié)不同、儲存方式不同、制作方式不同,茶葉的分類也不同,從茶葉本身來說,我國對茶葉分類有明確的劃分規(guī)范,比如普洱有春茶、夏茶以及秋茶之分,如果從制作方面研究,又分為熟茶和生茶,這些在翻譯教學時,都必須要體現(xiàn)出來,這樣才能夠?qū)⒅袊栉幕瘍?nèi)涵傳遞出去,緊緊翻譯出字面意思是不夠的。陳年普洱分為普通普洱以及31年陳年普洱之分,因此在翻譯的時候,應該分為翻譯為“Aged Pu'er Tea”(陳年普洱)以及“31-Year Pu'er Tea”(31年陳年普洱)。
3.2 搭建直譯與意譯鏈接的橋梁
在中西方兩種文化體系下,很難采用一種翻譯方式就完全詮釋出茶葉名詞的含義,由于英語與漢語處于一個不平衡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會導致兩種語言系統(tǒng)相互干擾在翻譯的時候人們總是習慣依據(jù)中文的表達方式翻譯茶葉名詞,并且翻譯常常過于表面化,沒有將茶學內(nèi)涵表達出來。因此在茶葉名詞翻譯教學中,翻譯者應該教會學生綜合使用直譯與意譯兩種翻譯方式,找到兩種翻譯方式的銜接點,這樣能夠使翻譯更加完善,更加合理。比如:烏龍茶名詞由來是創(chuàng)始者的名字,但是西方人認為烏龍是一種貶義詞,兩個詞匯之間的含義具有巨大差別,如果翻譯的時候沒有將這部分內(nèi)容翻譯出來,就會導致交際出現(xiàn)誤會,在茶文化傳播的過程中,烏龍茶大多數(shù)以音譯的方式翻譯,譯為“Oolong tea”,這樣就減少了意義曲解的幾率。再如,明前茶的由來是因為此茶是在清明之前采摘,那時的氣候溫度會影響茶葉生長,因此該茶十分珍貴,在翻譯的時候,可以采用意譯的方式,翻譯為“The perceding dragon well tea”。另外,雖然目前很多茶葉專業(yè)詞語在英語系統(tǒng)中可以找到相似的表達方式,但是這些詞匯大部分都是翻譯過程中拼接而成,是無法準確表達出漢語詞匯本身內(nèi)涵的,所以在文化內(nèi)涵的體現(xiàn)上也完全不同。比如,綠茶:Green tea,黑茶Dark tea等。能夠看出這些只不過是機械的將兩個英語詞匯組合在一起,直白的翻譯除了中國茶葉的名稱,根本無法展現(xiàn)其文化內(nèi)涵,所以作為茶學專業(yè)的英文翻譯者,應該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茶學專業(yè)詞匯的特點,深入研究茶葉專業(yè)詞匯翻譯技巧,交接中文與英語之間的不同,善于總結歸納,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記憶和翻譯。
總之,在翻譯茶葉名詞的時候,翻譯者要立足于雙方的文化差異,采用一定的策略,對某些文化缺省的部分進行補充,幫助雙方建立文化理解上的共通點,這樣才能夠促進文化交流,增強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文化聯(lián)系。
在茶文化輸出的過程中,茶葉名詞的翻譯中存在很多文化缺省的問題,這些文化缺省情況,如果是處于通過一個文化背景下的人,彼此交流不會有問題,但是如果是處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進行交流,必須要通過一定的補償策略,去彌補文化缺省的部分,從而使交流更加順利,使茶文化能夠更好的在世界范圍內(nèi)普及。
[1]王大來.從翻譯的文化功能看翻譯中文化缺省補償?shù)脑瓌t[J].外語研究.2014(6):5-8.
[2]卓振英.漢詩英譯中的風格變通[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3(10):14-15.
[3]黃憲芳.從《后庭花》的英譯文看文化內(nèi)涵的傳遞[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3(10):78-80.
[4]宋喬.文化缺省與翻譯補償———以《阿Q正傳》英譯本為例[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7):45-48.
[5]吳磊.論聯(lián)絡口譯中的文化缺省及應對策略[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 2012(11):23-25.
[6]王家年.時政用語的語義缺省與譯語重構[J].當代外語研究.2011(9):17-19.
閔小梅(1984-),女,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ESP翻譯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