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亮
(朝陽市種子管理站,遼寧 朝陽 122000)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內眾多科研機構和研發(fā)部門對蛹蟲草人工培養(yǎng)技術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到80年代中期首次成功實現(xiàn)了蛹蟲草的人工栽培,使我國成為世界上首次利用蟲蛹等為原料,批量培養(yǎng)蛹蟲草子實體的國家。蛹蟲草的出草管理是人工栽培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管理不到位會導致不出草、出草稀疏、子實體早熟、感染病害等問題,給生產造成嚴重的損失。筆者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總結了蛹蟲草在不同出草階段的管理技術要點,并對出草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主要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法,在生產中通過應用機械搔菌、打孔透氣、LED燈等技術,提高了蛹蟲草的產量和品質,使生物學效率達到90%。
原基分化是順利出草的前提,當培養(yǎng)基完成轉色后,應讓菌絲體盡快出草。蛹蟲草為變溫結實食用菌,一般會采用溫差刺激、機械搔菌(孢子頭和圓頭品種)、光照刺激、加大通風等方式來誘導和加快原基的形成,一般7~10 d后培養(yǎng)基表面就會出現(xiàn)原基突起。
1.1.1 機械搔菌
搔菌是誘導原基分化的一種方式,通過機械劃破菌絲表皮,促進菌絲由營養(yǎng)生長轉變?yōu)樯成L,促使原基分化集中,出草均勻,成品率高。一般品種不用搔菌,孢子頭和圓頭品種需要搔菌,且處理效果更好。利用消毒水浸泡或酒精燈灼燒等方式對搔菌菌鉤和耙子進行滅菌處理,在菌絲表皮均勻劃線,相鄰線間隔1.5~2.0cm,深度5mm,要求劃線至容器壁,深度以培養(yǎng)料最上層的麥粒稍微破皮為準。搔菌后,用保鮮膜覆蓋栽培盒保濕。
1.1.2 加強光照刺激
光照度控制在200~300 l x,每天18~20 h。注意光照不要太強,否則原基分化過密,甚至形成菌被而不長子實體。
1.1.3 加大溫差刺激
蛹蟲草原基分化溫度在15~25 ℃,在此范圍內,創(chuàng)造5~8 ℃的溫差刺激,有利于誘發(fā)原基的分化。白天室溫控制在20~23 ℃,晚上要使室溫降到16~18 ℃,使培養(yǎng)室晝夜溫差達5~8 ℃,促使原基分化,當出現(xiàn)橘黃色原基時,便進入出草期管理階段。
1.1.4 加強通風管理
轉色完成后,繼續(xù)進行培養(yǎng)。當料面出現(xiàn)淡黃色疙瘩時,先室內消毒,然后對培養(yǎng)容器上的覆膜進行無菌扎孔。盆栽的在封口膜上均勻扎出直徑2mm的小孔6~9個(扎2~3排,每排3個),瓶栽的在封口膜上扎1個直徑2mm孔,以利于菌絲呼吸透氣。每天早、中、晚各通風15~20min,保持空氣新鮮。
1.1.5 保持空氣濕度
空氣濕度的合適與否至關重要。子座發(fā)生正常時,空氣相對濕度應保持在75%~90%,不可超過95%,否則,未現(xiàn)原基的盆內將會重新長出大量的白色氣生菌絲覆蓋料面,導致不出草;而低于75%時,料面會很快失水、干縮,嚴重時培養(yǎng)料出現(xiàn)“離壁”現(xiàn)象,導致不再出草,已現(xiàn)原基也很快萎縮、死亡。
當培養(yǎng)盆中形成大量針尖狀原基后,即轉入出草階段。在出草階段需要注意培養(yǎng)室溫度、空氣相對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環(huán)境因素的調控。在出草管理階段,子實體生長旺盛,呼吸量增加,每天應適當增加通風時間,保持空氣新鮮;否則,培養(yǎng)室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會引起子實體畸形。蛹蟲草出草分為3個時期:原基期、幼草期、成草期,每個時期的光照、溫度、相對濕度及CO2濃度都要根據其生長狀況進行調節(jié),具體的管理要點如下。
1.2.1 原基期管理
控制溫度18~20 ℃,光照度為250~350 lx,采用LED燈光照每天24 h,利用加濕器控制相對濕度在80%~85%,使用新風系統(tǒng)通風每小時3~5min,使CO2質量分數(shù)不高于0.5%??諝庀鄬穸容^之后幼草(子實體)、成草階段大,目的是為了利于原基更好地萌發(fā)。
1.2.2 幼草期管理
保持溫度16~18 ℃,稍微控制子實體的生長速度,使子實體粗細合適,否則子實體生長速度過快、過細,后期容易出現(xiàn)倒伏。降低光照度為100~150 lx,采用LED燈光照每天18 h。如果蟲草的顏色為淺黃色,則表明該條件適宜蟲草生長;如果蟲草顏色加深,則有可能是光照過強,使其過早進入了成熟期,會造成品質和產量的降低。同時,維持空氣相對濕度為70%~75%,CO2不高于0.5%,通風每小時3~5min。稍微降低空氣相對濕度,保持75%左右,能夠控制氣生菌絲及霉菌的萌發(fā)。該時期切忌通風差、溫度高、濕度大,以防止蟲草子座發(fā)生指孢霉軟腐病,造成絕收。
1.2.3 熟草期管理
控制溫度16~18 ℃,促進子座頭部發(fā)育,減緩子實體的生長速度,促進干物質積累,增加單草質量。提高光照度為200~300 lx,采用LED燈光照每天18 h,可以促進蟲草顏色加深,轉成橘紅色,并使其進入成熟期。同時,保持空氣相對濕度70%~75%,CO2不高于0.5%,通風每小時3~5min。
在出草管理階段,環(huán)境條件的控制至關重要。在光、溫、濕、氣的管理上,需要針對蛹蟲草的生物學特性以及不同生理階段的需求進行調控,掌握好每一個管理時期的關鍵技術。
問題:菌絲正常轉色后,不出草或出草稀疏。
形成原因:(1)栽培季節(jié)選擇不當,菌體轉色后遭遇連續(xù)低溫或高溫的環(huán)境條件。(2)培養(yǎng)室光照太強,通風差。(3)使用劣質菌種,種性較差。
防預措施:(1)根據當?shù)氐臍夂蛱攸c,選擇適合的栽培季節(jié),避免遇到15 ℃以下的低溫和28 ℃以上的高溫。(2)加大晝夜溫差,保持相對濕度在85%~90%,加大通風,控制光照度為200~500 lx。(3)使用經過出草試驗篩選出的高產、優(yōu)質、適齡菌種。
問題:菇房溫度適宜,子實體卻在長至2~3cm時早熟。
形成原因:光照太強,引起子實體早熟。
防預措施:在出草階段,當蟲草長到2~3cm時,每天緩慢減少光照時間1~2 h,縮減到12 h后停止,這樣蟲草就不會出現(xiàn)早熟現(xiàn)象,而且長勢良好。
問題:蛹蟲草子實體子座基部發(fā)白。
形成原因:主要原因是溫度高,濕度大,沒有及時通風。
防預措施:在子實體生長期間,一定要注意防止溫度過高、濕度過大,并且要及時通風。
危害情況:危害蛹蟲草菌絲體的細菌主要有醋酸桿菌和假單孢菌。若感染此類細菌,會造成培養(yǎng)料變黏、顏色變深、變質并散發(fā)出酸臭味,導致蟲草菌絲、子實體均不能正常生長。
防治措施:(1)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制種和配料時要嚴格消毒滅菌。(2)若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料被細菌污染,可用0.2%漂白粉溶液噴施。
危害情況:生產中,蛹蟲草遭受的霉菌性病害主要有綠霉和鐮孢霉2種。其中,綠霉又叫綠色木霉,危害菌絲體、子實體,若被污染,會形成綠色菌落,擴展速度很快,造成減產或絕收。鐮孢霉污染培養(yǎng)料后,長出的菌落初呈白色粉末狀,分生孢子大量繁殖后,顏色逐漸變?yōu)榉奂t色,主要危害蟲草的菌絲體和子實體。
防治綠霉:(1)選用抗病性強的優(yōu)質菌株,培養(yǎng)料滅菌要徹底,栽培室保持清潔。(2)綠霉病初發(fā)時可用0.1%多菌靈噴施于污染處,應廢棄病害嚴重的部分并采用高壓蒸汽滅菌處理,杜絕木霉孢子再次感染。
防治鐮孢霉:(1)保持栽培室環(huán)境衛(wèi)生,加強通風,避免濕度過高,保證新鮮空氣,及時剔除出現(xiàn)鐮孢霉的栽培盒。(2)病菌初發(fā)時及時挖除被污染部分,并用石灰水沖洗,病害嚴重的應廢棄并采用高壓蒸汽滅菌處理,杜絕鐮孢霉孢子再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