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琦
(曲阜師范大學(xué)書法學(xué)院,山東 曲阜 273165)
錢大昕與《鳳墅帖》的研究
林浩琦
(曲阜師范大學(xué)書法學(xué)院,山東 曲阜 273165)
錢大昕作為清代著名的歷史學(xué)家,潛心金石,在鑒藏《鳳墅帖》的過程中,他明確了主持刊刻者曾宏父的身世,對該帖進行三次題跋。從中我們可以窺得錢大昕的金石佐史的學(xué)術(shù)觀念,和《鳳墅帖》的書法價值。
錢大昕;《鳳墅帖》;曾宏父;《刻石鋪敘》
錢大昕(1728-1804),清代著名的史學(xué)家,頗好金石,尤工篆隸。族侄錢坫,篆書受到錢大昕的親炙。錢大昕嗜好金石,家藏金石拓片二千余卷,每到一處必探訪名碑手跡。他收藏《鳳墅帖》這一經(jīng)典的過程,值得我們關(guān)注。
在乾隆三十三年(1767)春天,錢大昕與妹婿陳藥耘往西湖游玩,在杭州購得《鳳墅帖》二卷,一卷為《南渡名相帖》,另一卷為《南渡執(zhí)政帖》。次年錢大昕回到京師,跋《石刻鋪敘》與《鳳墅法帖》,《石刻鋪敘》是曾宏父所著,列舉了他生平所見到的宋代刻帖,并將之以譜系的形式呈現(xiàn),并對刻帖的刊刻情況進行介紹。宋代自《淳化閣帖》始,刻帖之風(fēng)大興,而眾多刻帖以《閣帖》為原型和底版,對其進行辨析真?zhèn)?,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增刪補訂,也有以家藏的真跡作為翻刻的底本?!而P墅帖》是在嘉熙、淳祐年間(1237-1252)由江西吉安的曾宏父主持刊刻的,其前帖和續(xù)帖各二十卷,還有《畫帖》《題詠》各兩卷?!而P墅帖》中收錄了大量宋代政治和文藝界的知名人士的手札,包括有林逋(967-1028)、范仲淹(989-1052)、晏殊(991-1055)、蘇舜欽(1008-1048)、范成大(1126-1193)、黃庭堅(1045-1105)、朱熹(1130-1200)。
錢大昕在他的學(xué)生李南澗那里借得曾宏父所著的《石刻鋪敘》,并在題跋中指出前人朱彝尊(1629-1709)錯誤判斷:“去春得宋廬陵曾氏鳳墅殘?zhí)杂阱X塘,今來都門,聞益都李南澗抄得石刻鋪敘;亟假歸,手抄而藏之。秀水朱錫鬯跋,譏陳思寶刻叢編據(jù)不及是編。按宏父刻鳳墅帖在嘉熙、淳祐間,其鋪敘諸石刻,斷手于戊申仲春,則淳祐八年也。若陳思之叢編成于紹定辛卯,計其年月,乃在曾帖之前,何由得見而引之?南宋有兩曾宏父,朱所引紹興十三年知臺州事者,乃空青之子避光先廟諱以字稱者,與幼卿非一人。頃杭人刻南宋雜事詩,經(jīng)題此書為曾淳撰,則又承朱之誤而甚焉者矣!朱氏考稽,號稱精審,猶有此失,校書之難如此?!盵1]朱彝尊將宋朝的兩個曾宏父混淆,朱氏將曾宏父認定為曾惇(1104-1160),字宏父,為避皇帝的名諱,以字行世,曾惇為曾布(1036-1107)之孫,曾紆(1073-1135)之子。曾布為曾鞏的胞弟,為江西南豐人。廬陵的曾宏父生卒年不詳,但可以推斷其生活于淳祐年間,可想而知,曾惇比曾宏父幾乎早一百年。事實上錢大昕的這一觀點被后人證實并采納,四庫全書采用的就是錢大昕這一判斷。錢大昕在《跋石刻鋪敘》中明確了曾宏父的身份,敢于質(zhì)疑前輩的結(jié)論,但文中并沒有鄙夷和嘲諷前人,文末仍是抱以寬容坦然,這一學(xué)術(shù)涵養(yǎng)是其儒者人格魅力的體現(xiàn)。在錢大昕的學(xué)術(shù)札記《十駕齋養(yǎng)新錄》中一篇關(guān)于朱彝尊的《曝書亭集》中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朱竹垞博極群書,題跋皆不茍一筆,百余年來,人間無言。然涉獵既多,未免千慮一失。如石刻鋪敘,本廬陵曾宏父撰,與南豐曾惇字宏父者絕不相涉,而誤以為一人。曩歲李南澗刊此書,予始為考正。今四庫全書即采予說也?!嗨^明察秋毫亦不見目睫?!盵2]
錢大昕與《鳳墅帖》的奇緣,主要見于他的三次題跋。錢大昕在四十一歲時候,購得《鳳墅帖》二卷,十分喜愛,將其中文字內(nèi)容釋讀出來,成為《鳳墅殘?zhí)屛摹范怼2纱芜M行題跋,都收錄在他的文集中,第一次跋的內(nèi)容為記錄《鳳墅帖》的基本信息。包括刻帖中的卷數(shù)和曾宏父其人,以及刻帖原跡的來源是其父為與當(dāng)時眾多政治、文藝界人物皆有書信往來。曾宏父的父親曾復(fù)三,曾官至刑部侍郎,居于高位,《鳳墅帖》收錄大量其父與眾人的書信往來之作。錢大昕還對其中的書法進行鑒賞評價為:“行草大小疏密不拘,要皆秀逸可愛。”縱觀錢大昕的金石碑帖題跋,多考釋文字,辨析歷史,難得有如此完整的書法評價,可見其對此帖書法的贊揚。第二次題跋是為友人程晉芳撰寫《南宋事略》提供人物史料,《鳳墅帖》當(dāng)中的手札內(nèi)容補充了鄭瑴的傳論。因為鄭瑴的名字用為鄭忠穆,史書中沒有提及,而恰好在《鳳墅帖》中有一則鄭忠穆的手札記錄了其忠義之舉。在建炎三年(1192)苗傅和劉正彥發(fā)動兵變,逼迫高宗趙構(gòu)禪讓,后被鎮(zhèn)壓。在人人自危的時候,鄭瑴上書皇帝不可改號。錢大昕高揚鄭瑴在國家危難之際,不惜為國捐軀的英勇壯舉。在歷史中往往會有大量豪杰湮沒于史家之筆,而錢大昕治史之中遇見史書中少有提到的忠義之士往往會極大地褒獎。同樣的狀況,錢大昕在題跋顏真卿的碑刻時,對其一門忠烈,不畏強權(quán),奮勇報國的壯舉一再褒揚。第三次題跋記錄了一次奇妙的相遇。在乾隆五十八年(1797),錢大昕在蘇州紫陽書院任教的時候,澤州(陜西晉城)的胥燕亭路過蘇州拜訪錢大昕,出示所藏的《鳳墅帖》正帖第十二卷,錢大昕是年六十六歲,在晚年得觀此卷書帖,他異常興奮,“摩挲老眼,狂喜不寐”,又作一跋他稱贊是“翰墨奇緣”。晚年得觀一卷《鳳墅帖》,錢大昕如遇見老友一般這樣欣喜,足可稱得上是他的人生一大樂事。
《鳳墅帖》是一部斷代叢帖,專門收錄宋人書跡,并有大量的曾宏父家藏真跡作為翻刻上石的底本,真實性有保障,在宋代私人刻帖中,這一套帖算得上是較為精良的上乘之作品。此帖既是一部精美的書法臨習(xí)范本,也真實地記錄了宋代士大夫之間的書信往來,其中有大量的資料刻補充詩文集錄,或者作為文史資料的參考。就其書法價值而論:一是真實反映了宋朝士大的日常書寫狀況,《鳳墅帖》中匯集了大量士大夫的墨跡,其中有一些我們熟悉書家包括:李建中、蘇舜欽、蘇軾、黃庭堅、米芾、陸游、張孝祥等人。在十一卷為黃帖,收錄黃庭堅的十封信札,楚默先生分析此十帖書寫時間跨度約十五年以上,[3]可涵蓋各個時期黃庭堅的書法風(fēng)貌,對于研討黃庭堅書法風(fēng)格變化,了解其書法發(fā)展過程十分有參考價值。此外在鳳墅帖當(dāng)中也收錄了不少非書家書跡,字跡工拙不一。如呂祖謙《與子澄縣丞書》、呂祖儉《不貢帖》、楊方《閏余帖》中字跡較為輕率拙劣。也可了解宋人日常書寫的狀態(tài)。宋朝文人書法尚“意”,在書法史上,到了唐代書法在書體方面的發(fā)展已經(jīng)到達一個完善的層面,書家們?nèi)粢胍兴黄浦荒茉跁鴮憰r,呈現(xiàn)出自己異于前人的風(fēng)格面貌。就這樣形成了以“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為代表的時代書家,他們的書法個人面貌明顯,風(fēng)格突出。宋人重視他們的書跡,尤其是到了南宋,保存、收藏他們的書跡稱為社會熱潮,并將他們的書跡摹勒上石。于是現(xiàn)在可看到南宋大量刻帖收錄他們的作品。這對于傳播名家書法有很重要的幫助,他們的書法價值極高,刻帖為書法的臨摹提供范本。另一方面在刻帖中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宋四家”書法在南宋的傳播和接受情況,為研究宋代書法的整體風(fēng)貌提供參考意見。二是《鳳墅帖》對名家書跡的載錄,有利于文物的辨?zhèn)巍!而P墅帖》中有大量的墨跡,是我們少有見到的,一方面豐富了歷史文物資料,另一方面可以佐證書跡。比如,帖中有岳飛的《與通判學(xué)士書》,與蘇東坡的書法有相似之處,可鑒現(xiàn)存的“還我河山”是不可靠的。[4]
《鳳墅帖》現(xiàn)藏于上海圖書館,正帖現(xiàn)存有第十一、十五、十八冊,續(xù)帖還有第九冊,而錢大昕收藏的兩冊和胥燕亭收藏的兩冊據(jù)張伯英的題跋認為“不知存佚”。2002年由湖北美術(shù)出版社的《中國法帖全集》共計十七冊,第八冊為《鳳墅帖》,孫啟治先生在圖版前撰寫了《上海圖書館藏本〈鳳墅帖殘帙〉》一文中詳細地說明了該帖的現(xiàn)存情況,尺寸大小、刊刻者及收藏遞藏情況。錢大昕對于《鳳墅帖》的研究從文字釋讀工作開始,翻檢前人有關(guān)文獻,對于刊刻者曾宏父的身世,進行進一步的考證。推翻前人錯誤的判斷,此后他這一論證得到了學(xué)界的認同。這一段研究的過程看似簡單,實則是錢大昕深厚學(xué)養(yǎng)和史學(xué)功底的體現(xiàn)。這也是他治理經(jīng)史、潛研經(jīng)史的一個基本方法和過程。可以看作是他學(xué)術(shù)道路的一個縮影,他在治理經(jīng)史方面強調(diào)以金石佐證歷史,以金石作為補充史書缺漏和訛誤的重要歷史資料。錢大昕是清朝著名的歷史學(xué)家,他的史學(xué)成就卓越與他十分關(guān)注金石是分不開的,清朝金石學(xué)的收藏研究氛圍濃厚,學(xué)者幾乎人人都藏有金石拓片,他們的訪碑活動也十分頻繁,尤其是在某處為官時,必會盡力搜訪此地的金石碑刻。乾嘉之后,金石搜訪的風(fēng)氣更加風(fēng)靡。
[1]錢大昕.陳文和主編嘉定錢大昕全集.第九冊.跋石刻鋪敘[M].江蘇:鳳凰出版社,2016.
[2]錢大昕.陳文和主編嘉定錢大昕全集.第七冊.曝書亭集[M].江蘇:鳳凰出版社,2016.
[3]楚默.黃庭堅藝術(shù)論楚默全集.[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
[4]徐森玉.郁孤臺帖和鳳墅帖[J].文物,1961.
J616
A
林浩琦(1994-),女,江西贛州,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書法理論與創(chuàng)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