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保才
【摘要】語文教師不能抱著一本教科書不放,因為教材內(nèi)容是有限的,而資源則是無限的;課堂是狹小的,而課外的天空是廣闊的。所以,教師應堅持走“大語文”教學之路,實現(xiàn)由有限到無限,由狹隘到廣闊的超越。
【關鍵詞】小學閱讀教學;感悟;想象;綜合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教學需要培養(yǎng)學生諸多能力,不管是閱讀、說話、想象、搜集信息,等等,都需要有一定的憑借或載體。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能夠促進學生能力提升的“生長點”,來設計與實施閱讀實踐活動,以此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一、賞析重點而精彩的語段,培養(yǎng)學生概括與感悟能力
閱讀實踐活動離不開信息的提取,學生要從讀過的句子、語段或整篇文章中獲取信息,促進感知與理解,而要達成這一目的,則要學會“概括”。這種能力的欠缺將導致學生只會糊里糊涂地讀書,只是嘴里發(fā)出聲音,而心中卻不知其意——所謂“食而不知其味”。
教學《牛郎織女》一文,筆者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把概括能力培養(yǎng)作為本課的一個訓練重點。比如,教學第2自然段,筆者要求學生說說該段主要講了什么,一位學生說“講牛郎照看那頭老牛很周到”,其他學生作出評價,有的認為正確,有的認為不完整,持第二種意見的同學又給加上了“那頭老牛跟他也很親密”這一句。此時,筆者給予了肯定,并告訴所有學生這樣把兩個意思加起來,段意就完整了。接下來,要求學生用“||”將這一段分為兩層,學生很快完成了任務。這是一種抓住文中重點句子來概括的方法。其實,概括段意的方法很多,教師在教學中要逐步滲透,找準典型的語段,引導學生去閱讀實踐。
又如,教學本課第8—11四個自然段,筆者要求學生分別用兩個四字詞語來概括每一段的意思。學生結合語段內(nèi)容,經(jīng)過檢索與篩選,很快找到了合適的詞語。如一位同學用“知道下落,暴跳如雷”概括第8自然段的意思,而另一位同學則用“心急如焚,攜子追趕”來概括第10自然段的意思。“暴跳如雷”和“心急如焚”皆是文中的詞語,這說明學生有一雙慧眼,能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而“知道下落”和“攜子追趕”則是學生自己的語言,是對句意的濃縮。再如,關于《牛郎織女》的故事梗概,根據(jù)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可分為五個部分,筆者要求學生各用一個小標題加以概括,學生通過討論,最后找到了較為準確的詞語,概括得比較精當。其中一個小組是這樣概括的:“孤苦伶仃,身世坎坷→結識織女,獲得幸?!蠲罎M,男耕女織→不幸降臨,骨肉分離→天各一方,七夕相會”。實踐證明,經(jīng)常進行這樣的訓練,久而久之,學生的經(jīng)驗就豐富了,概括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二、瞄準文本“留白”,培養(yǎng)學生想象與說話能力
“留白”本是國畫的一種技法,即故意留出空白,讓欣賞者馳騁想象,但這種技法也常常被運用在寫作之中,這樣可以使文章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教師要善于抓住課文中的“留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說寫訓練。
比如,《牛郎織女》第5自然段講述了牛郎和織女一見鐘情的情景,其中第2句是:“交談中……牛郎的遭遇。”那么,牛郎和織女是如何交談的呢?課文中并沒有寫,只是運用了敘述性的語言作一交代。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并練習說話,再現(xiàn)當時交談的情景。筆者在教學中,就請了一名男生當牛郎來向織女講述自己的不幸遭遇,這位同學在參考文本語言的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說得相當精彩:“哎,我的身份可比不上你呀!我從小爹娘就死了,只得跟著哥嫂過日子,他們的心可狠了,對我一點也不好,我吃的都是剩飯剩菜,穿的是破衣裳。每天我還在做夢的時候,他們就把我從床上揪起來,趕我上山放牛去了……瞧,我也沒啥好聽的名字,村里的人都叫我‘牛郎?!边@位男生那略帶沉重語氣的講述也讓大家體會到了牛郎此時此刻的痛苦心情。筆者接著又請另一位男生當織女,來跟他交流?!翱椗闭f道:“是呀,人間怎么會有這樣無情無義的人呢?我看出來了,你牛郎大哥心地善良,能吃苦,是一個負責任的男子,我這次跟眾姐妹下凡人間,能遇到你這樣一個好心人,真是難得呀!我現(xiàn)在不想回天上了,那里的規(guī)矩太多,一點也不自由,我要是能做你的妻子,跟你生活在一起,多好啊!”這位男“織女”的讓大家忍俊不禁,教室里的氣氛一時活躍,學生感到學習民間傳說很好玩。
由此可見,適當?shù)刈プ≌n文中的“留白”,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并練習說話,可以讓語文學習充滿情趣。
三、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搜集與分享信息能力
語文教師不能抱著一本教科書不放,因為教材內(nèi)容是有限的,而資源則是無限的;課堂是狹小的,而課外的天空是廣闊的。所以,教師應堅持走“大語文”教學之路,實現(xiàn)由有限到無限,由狹隘到廣闊的超越。對于師生來說,每一篇課文都是一個平臺,一扇窗口,一個能力生長點。站在這個平臺上,可以眺望得更遠,收獲到更多的體驗;透過這扇窗口,可以領略到更美的風景,擷取更多的精彩。
課文《牛郎織女》就是一個平臺與窗口,立足于這個平臺,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眺望、關注、了解更多的關于民間傳說的美妙風景,去結識形形色色的人物,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進而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并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習《牛郎織女》一文,一是要通過語言文字來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達成此目的要借助閱讀、思考、交流、評價等手段來實現(xiàn);二是要借助這個平臺,來挖掘更多的關于民間傳說的學習資源,以此來充實、豐富教材內(nèi)容,彌補教材容量有限的不足。為達此目標,學習完課文之后,筆者在班里開展了以“我愛你,民間傳說”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具體的做法有:給學生印發(fā)了《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白蛇傳》這三個民間故事,讓學生品讀;然后,借助媒體課件給學生播放上面所說的三個黃梅戲、越劇和京劇,讓學生通過另一種途徑走近傳說;同時,還要求學生通過網(wǎng)絡了解牛郎星和織女星的相關知識。當學生對民間傳說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筆者又要求學生圍繞民間傳說來辦一期手抄報,張貼出來進行展覽;之后又利用活動課時間組織學生在班里舉辦了一個民間故事座談會,鼓勵學生暢談心得體會。實踐證明,通過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可以培養(yǎng)學生搜集與分享信息的能力,激發(fā)學語文、用語文的興趣。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