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亞莉
摘 要: 如何落實語文閱讀教學中言語訓練的教學目標?語文教師要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概括能力、表達能力、運用能力。
關鍵詞: 言語 積累 批注 概括 言語秘妙
在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關注言語形式,關注語言的實踐運用,越來越被語文老師們重視。語文教師雖然有了引導學生學習言語的教學覺醒,但在訓練形式和方法上略顯單一板滯,學生學得枯燥,課堂氣氛沉悶乏味。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言語教學的策略和方法進行了探討,讓語文閱讀教學言意兼得,情味共生。
一、重視積累,于基礎知識中緊扎“言語”之根。
語言文字的運用始終是語文教學的核心。聽、說、讀、寫是語文學科的必要要素,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和目標。
(一)重視寫字。
縱觀小學語文教材,字詞的掌握從低段到高段都是一項重要的教學目標?!读x務教育語文課標標準》(2011版)特別強調漢字的書寫要求,要求每天的語文課堂中有不少于10分鐘的寫字時間,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書寫。
(二)強化背誦。
背誦是語言積累的重要方法。國學大師季羨林曾提出,小學生最起碼要背誦200首古詩,50篇古文。小學語文教師不能荒廢孩子們的“童子功”,古詩詞、經典片段、文章一定要讓學生熟讀成誦。
二、學做批注,于閱讀體驗中萌生“言語”之芽。
新課程的語文教材,選文精當,每篇文章既蘊涵著豐富的人文情感,又是學生學習言語和寫作的范本。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中言意兼得?讓學生進行批注閱讀是一種有效的訓練方法。做批注就是讓學生直面文本,借助自身的生活經驗和語言積累體會、揣摩、領悟,然后寫下自己的解讀,留下思考的痕跡。
(一)有的放矢,不泛泛而用。
讓學生做批注,并不是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使用的一把萬能鑰匙,不是時時處處都可用,也不是每篇、每段、每句都可用。教師應從兒童的閱讀立場出發(fā),尊重兒童的閱讀體驗,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做批注,讓批注有實效。
1.在興趣處批注。故事性很強的文本,教師可這樣預設:“同學們,帶著你的驚喜和好奇去讀課文,在你覺得最有趣的地方用‘—進行批注,并畫上一個代表驚喜的‘!?!?/p>
2.在疑問處批注。疑問處有很強的開放性和個性,教師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在疑問處打上“?”,提出問題。孩子往往提出的問題很有價值,會給你無限驚喜。在交流討論孩子提出的問題的過程中,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更進一層,孩子的思維在動態(tài)過程中不斷發(fā)展。
3.在感想處批注?!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位學生都有各不相同的生活閱歷、文學素養(yǎng)、知識儲備,對同一句、同一段、同一篇都有不同的理解。教師要引導鼓勵學生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見解,與文本進行深層對話。筆者在教學《竊讀記》時,讓學生對“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做閱讀批注。結果收獲學生精彩的回答:“吃飯長身體,讀書長智慧?!薄白x書和吃飯一樣重要,在成長中缺一不可?!薄俺燥埵刮覀兊纳眢w健康成長,讀書使我們的心靈越來越美?!?/p>
(二)有效指導,不泛泛而批。
小學生的能力有限,教師讓學生做漫無目的、沒有明確要求和指向的批注,會讓學生無從下手,泛泛而談,批注就成了空洞的口號,沒有思維含量。
1.精選話題。教師應該依據文本,圍繞教學的重難點精設批注目標。要讓學生明確批注要點,使批注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可操作。不要經常拋出這樣一句“在你們有感觸的地方寫下自己的感想”的泛泛要求。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騾子》時這樣提出話題:“彭德懷對大騾子深深的愛滲透在字里行間,請同學們潛心默讀課文,畫出他愛大黑騾的句子,包括一個動作、一句話、一個表情,在你能感受到彭德懷愛騾子的地方寫下自己的感受?!?/p>
2.授以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常??煽吹綄W生寫下這樣的批注“我覺得他是個勇敢的孩子”、“這里的景色真美啊”等。這樣的批注只是停留在對文本理解的表面化、淺顯化層面,沒有深入思考的痕跡。教師要精心指導,教給學生批注的方法,才能使批注有深度,教學有效度,學生有提升。以《彭德懷和他的大騾子》為例,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撫摸”“念叨”兩個關鍵詞,讓學生結合詞語的意思和自身的生活體驗,進一步感悟彭德懷對大黑騾如親人、戰(zhàn)友般的深情。
3.關注層次。語文教師不要讓批注教學走向程序化、模式化,在教學中漠視批注的層次,漠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批注的話題、范圍、難易程度,學生的年段、學情都陷入統一的模式。因此,批注教學的指導應創(chuàng)新策略,避免呆板教條。如中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批注的范圍可逐步提高的一個段落,可要求學生“批寫”,即寫下對某個句子、某個段落的理解;高年級的學生分析、領悟的能力有提高,可對全文進行批注,即“批解”,讓學生寫讀后感等。
三、概括歸納,于思維提升中催綠“言語”之葉。
學生的概括能力,既是其語言能力強弱的一個具體體現,又是其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重要內容之一?!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對各年段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具體的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概括方法的指導時應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認知的難點,找到合適的方法,幫助學生打開認知通道。
(一)找中心句概括主要內容。
在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的諸多方法中,找中心句是使用最廣泛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中心句往往揭示了全文的主要內容及中心思想,這些概括性的語句,是學生概括文本大意的有力扶手。但何謂中心句?怎么找到中心句?有時文章中出現多處概括性的句子,哪句才是中心句?這些實實在在的問題是學生力不能及的,是教師進行方法指導時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北大荒的秋天》時,先讓學生通讀全文,劃出文中所有的概括性語句,分別是課文開頭的總起句,每一個自然段的開頭一句和結尾的總結句。接著讓學生理清這幾句之間“總——分——總”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告訴學生總起句和總結句都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那么這篇文章該用哪一句概括呢?再引導學生從內容入手,弄明白無論是“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見底”還是“原野熱鬧非凡”,都能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美”,所以這篇文章可以用總結句“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概括主要內容。
(二)找關鍵詞概括段落大意。
每一篇課文都由若干個自然段組成,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概括段落大意,也是訓練學生概括能力的方法。對于段落之間是并列關系的課文,可利用這些有利要素訓練學生用加小標題來概括段落大意。如筆者在《鄉(xiāng)下人家》教學中是這樣做的:
師:鄉(xiāng)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jié),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同學們,請你們默讀課文,看看鄉(xiāng)下人家都有哪些獨特、迷人的風景畫面呢?請你們給每幅畫面提煉一個小標題。
師:第一自然段段所寫的主要景物是什么?
生1:藤。
生2:瓜藤。
師:瓜藤怎么樣呢?請你在文中找出動詞來描述。
生:攀、掛。
師:你能用這幾個詞來概括第一段的小標題嗎?
生:瓜藤攀掛。
師:老師給你潤色一下:瓜藤攀掛圖
學生按照這樣的方法依次給其他段落概括除了小標題:鮮花開放圖、雨后春筍圖、雞鴨覓食圖、院落晚餐圖、月夜夢鄉(xiāng)圖等。
四、品味秘妙,于方法習得中豐盈“言語”之枝。
歌德說:“內容人人看得見,含義只給有心人得知,形式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是一個秘密?!边@句話言簡意賅地闡釋了語文閱讀教學的真諦,就是要關注文本的言語形式,發(fā)現文本的言語秘妙。何謂文本秘妙?王國維指出“字字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的語文現象。就具體的文本語言而言,即是指在那些看似普通的語言文字處,潛藏著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表情達意的獨具匠心。這些語言的“秘妙”,只等閱讀的有心人發(fā)現品味。
(一)在對比細讀中品位言語的秘妙。
語文課程的性質決定著閱讀教學在完成自身“教閱讀“的基礎上,必須關注表達。特級教師王崧舟教學《望月》時,為了讓學生感悟寫景秘妙,出示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賈平凹的《月跡》、斯妤的《小窗日記》中描寫月亮的片段,讓學生品位不同作家描寫月亮的內容、寫法、風格、味道的不同。
師:這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筆下的月光,寫得怎么樣?跟趙麗宏寫的望月一樣嗎?
生:像夢境一樣美。
生:有流動的美。
……
師:孩子們,看來你們對語言文字都有敏銳的感覺。大家看,趙麗宏的月亮寫得清幽曠遠;朱自清的月亮寫得朦朧恬靜;賈平凹的月亮寫得細膩傳神;斯妤的月亮寫得清新嫻靜。現在,該你來寫月亮了,你們有過望月的時候嗎?你將怎么寫?
王老師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做了挖掘和定位,豐富了有關望月的文本和語料,為學生的具體練寫提供了切實有效的幫助。
(二)在表達形式中體悟言語的秘妙。
《橋》這篇課文只有短短的600多字,卻有27個自然段。用簡潔的語言來渲染緊張的氣氛,對典型人物的刻畫采用正面描寫和側面襯托相結合的方法,是這篇課文表達上的兩大特色。筆者在教學中把著力點放在學習語言表達上,帶領學生學習文中簡潔的語言,一個短語一句,一句話一句,所渲染的緊張氣氛,所蘊含的力量,帶領學生感悟文中描寫洪水的句子對老漢形象的烘托。
聚焦語用,落實新課標,關鍵在于教師課堂上的落實。語文老師要扎實實現言語實踐訓練的教學目標,讓每一堂語文課都成為學生語文學習道路上的積淀,授予孩子語文學習的鑰匙,打開孩子語言學習的空間,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提升孩子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羅樹庚.換個角度用教材發(fā)現價值有新意[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版),2015(1).
[3]王崧舟,林志芳.語文教學內容的再確證[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版),2014(6).
[4]黃迎蘭.“語用”,應成為語文課堂的聚光點[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版),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