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積累數學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的最基本階段,為學生日后進行數學學習奠定了一定基礎。受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教學模式影響,小學數學教學效果沒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努力尋找新型教學方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用效應。文章從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獨立解決問題,創(chuàng)設合理的教學情境,進行小組合作探究以及歸納總結相關知識出發(fā),尋求在分組學習中進行對話式教學的策略,以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組學習;對話式教學
小學數學教學對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十分重要,有利于奠定小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發(fā)展。當前,很多教師使用分組教學時,未重視對話式教學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小組教學方法優(yōu)勢的發(fā)揮。對話式教學將教學策略和知識觀等理論融入教學中,能極大提高教學有效性。因此,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彼此進行交流,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養(yǎng)成互相討論、彼此合作的良好學習習慣。
一、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會獨立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進行互動的教與學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主動進行新知識的探究活動,學會主動思考,注重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促使學生與學生互相交流,彼此學習。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要積極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會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為之后的思維對話與互動環(huán)節(jié)做好鋪墊[1]。例如,在進行“長方體體積與表面積”知識點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物盡其用,引導學生進行親身實踐。教師可將學生帶到田徑場中的沙坑旁邊,以自愿為原則,讓學生自由組合分成四個小組,親自動手測量沙坑的長與寬,并根據測量所得的數據計算出其表面積。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提出與“長方體”知識相關的問題,提高其活動參與的積極性。除此之外,教師應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鼓勵并表揚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究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建立互評制度,指導學生之間互相進行評價,使其在溝通交流過程中樹立合作意識,自覺反省自身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改正,從而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質。教師讓學生進行親身體驗,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提高其學習實踐能力。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出教學問題
數學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更好地運用分組學習下的思維對話式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是其中一個比較新穎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境,使其貼近現實生活,引起學生的共鳴[2]。例如,教師在講授“乘法的初步認識(二)”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設與實際生活相關的教學情境:同學們,春天到了,于是我決定種植一批桃樹,每一行種8棵,總共要種8行。那么請同學們計算一下,我們總共需要購買多少株桃樹苗呢?現在同學們可以自由討論,互相交流計算方法。創(chuàng)設完教學情境,教師可以以自愿原則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互相交流解題的方法。隨后,教師可讓學生選出每一個小組的代表回答問題。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了解他們使用的計算方法,并適當進行板演。表揚回答問題的學生,并鼓勵其他學生積極參與,用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在肯定學生的同時,要明確解決該題更為簡便的運算方式:乘法,由此引入乘法知識的教學中。有效的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
三、小組合作探究
在完成獨立解決問題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方法,使學生從傳統(tǒng)的課堂旁觀者轉變?yōu)榻虒W的自覺參與者。合作探究學習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相關數學知識理論,能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極大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3]。例如,在講解“認識圓”一章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出一些合作探究問題,讓學生之間互相合作,進一步認識圓的直徑、半徑關系。教師還可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探究,嘗試在圓中畫出半徑和直徑,并用尺子量一量,將測量得到的數據記錄下來,觀察、對比二者的長度。測量出結果后,再讓學生討論圓的半徑與直徑兩者之間的關系。小組間的討論探究,就是小組成員內部的對話與互動過程。教師要積極發(fā)揮課堂主導作用,引導全體學生進行對話,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發(fā)表見解,并與其他小組成員相互交流學習方法與心得,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個性發(fā)展。
四、總結拓展,聯系實際
結束小組合作探究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使之形成一定的系統(tǒng)性。學生在合作探究學習中進行對話式交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發(fā)揮了其主動性,使其自覺參與到解決問題的行列中,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得到的知識是零散而瑣碎的感性認識,而非理性的整體認識。因此,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要積極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梳理得到的知識,并進行歸納總結,使之成為具備一定系統(tǒng)性的數學知識體系,從而促使學生進行遷移學習。例如,在學生討論完成后,教師可讓思路清晰的學生對該節(jié)課學習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教師可適時補充不完善的地方,從而使學生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同時,教師可布置相應的課后練習,布置的習題應有一定的層次性,以滿足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
結語
綜上可知,在分組學習中應用思維對話式教學,有利于促進教學的平等性和參與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分組學習的對話式教學,學習方式主要為組員合作,通過該種方式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重在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激發(fā)其學習的積極性。應用對話式教學,能促進素質教育目的的實現,使學生能在課堂中展示個性,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陳惠芳.小學數學生態(tài)課堂“對話式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05:59-61.
[2]孔維程.小學數學教學情境課堂的創(chuàng)設方法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4,39:202-203.
[3]陳蕊.淺析分組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6,0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