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軍
摘要:高職生的讀書學習,不僅能夠促進提升他們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更重要的是良好的閱讀習慣與精品閱讀,在高職生的成長道路上能夠給予足夠的關愛和為人處世的指引,育善心,出善言,行善道,擇善而從。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使得高職生諳熟學會做事、學會做人之理,在未來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生涯中充裕正能量。
關鍵詞:高職生;讀書;做人;成長
“數(shù)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边@是商務印書館創(chuàng)始人張元濟先生晚年所寫的一副對聯(lián)。一個人為什么要讀書?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老問題。智者的共識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當下令人錯愕的是,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的導向發(fā)生偏離,只是為了“謀生”。我們給學生灌輸,讀書受教育,就是為了將來的前途,有好的職業(yè)、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夠賺很多的錢,過得很好的“生活”。錢理群教授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yǎng)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蘇商代表嚴介和說:中國教育的失敗,在于教得多,育得少!為何?當代大學生讀圖多,而讀書少;技能教育多,愛的教育少,人文教育弱。
西方哲學中“愛智慧”就是哲學,這里我加上一個善,一個人的靈魂深處有愛、善、智慧這三樣東西,你說這個人今后差一點技術、差一點才能,又能差到哪里去呢?這個愛、善、智慧依然是當代社會的主流價值??鬃诱f過“君子不器”,而今我們不能把我們的學生當成工具來培養(yǎng)。我們要把我們學生培養(yǎng)成有良心,有道德,有理想,有技能的勞動者。
一、讀書與做人
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事,老老實實做人,有好的人品和教育修養(yǎng)。教育的天平上多一分做人減一分成績?!吧挥幸淮危瑫r間是不能倒流的……應該意識到這一點,那么我們大家對生命才會敬畏,對自己的生活才會負責。你如果老想著說時間倒流回去,就沒有那么多的傻事了。但實際上很多人年輕的時候肯定是做了不少傻事的。從小就應該給小孩子講這個想法,讓他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上海復旦大學醫(yī)學院研究生林森浩在生命最后一刻說的這些話,是不是值得我們深思呢?
1991年11月1日,美國愛荷華大學凡艾倫物理系中國留學生盧剛,因論文獎落選,嫉恨、失望困繞著的他,竟然開槍打死了4位太空物理學家,繼而仇殺了自己的獲獎同學。1994年、1995年清華大學的朱令兩次被人投放劇毒物鉈,該案至今未破。2004年在云大宿舍連殺四個人,引發(fā)了轟動全國的“馬加爵事件”。西安音樂學院大三的學生藥家鑫,2010年10月20日深夜,駕車撞人后又將傷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一樁又一樁大學生漠視生命、戕害生命事件的發(fā)生提醒我們應該反思教育中的缺失。我們是否曾有意無意地給過學生這樣的暗示:只要分數(shù)高,其他一切都無所謂;學習好的自然就是好學生,好人;成績好的學生犯錯更容易被原諒。其實孩子就像一顆幼嫩的樹苗,健康成長離不開愛心和德育教育的滋養(yǎng)灌溉。如果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把上述觀念暗示給學生,也許可能為成績加一把“肥料”,但更可能的是在做人的道路上投下了一劑“毒藥”。
提倡高職生精品閱讀,讓他們明白讀書學習不僅要掌握知識,提升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人品,即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學會做事,更要學會做人,集聚成長智慧。
二、讀書助力成長
1、讀書可以立志立身
首先是讀書與立志,讀書可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可以培養(yǎng)出人生的信仰來,從而使我們發(fā)現(xiàn)人生的意義,成就人生的價值。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說過:“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隨著志向走,成功隨著工作來,這是一定的規(guī)律?!薄傲⒅荆ぷ?,成功,是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人類活動的大門,立志是登堂入室的旅程,這旅程的盡頭就有成功在等待,來慶祝你努力的結果?!睙o數(shù)的事實告訴我們,凡是有作為的人,無不重視立志。其次,讀書與立身,教科書和專業(yè)書至少可以讓你掌握專門的知識,從而形成屬于自己的專業(yè)特長。有特長你才可以立足于社會,要不你拿什么在社會上立足呢?你沒特長,沒專業(yè),溫飽都成問題,其他都不用談了。再次,為了身體的健康也得讀書,有這樣一則報道,瑞典皇家科學院歷時數(shù)年,在全球52個國家中對各階層,各人群做跟蹤實驗,實驗結果是:人類疾病殺手中排名第一的心臟病,與這個心臟病最密切的社會因素,既不是一個人的貧富情況,也不是他所處的家庭與工作環(huán)境,居然是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不論哪個國家,哪個人種,哪種階層,受過高等教育的比沒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罹患心臟病的幾率要小百分之三十二。也許我們會覺得這種實驗結果不可思議,事實就是這樣,那就是書讀得越多,患心臟病的可能越小。
2、讀書與內心的修養(yǎng)
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說過,“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詩人說的是一種感覺,讀書已成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讀書就會感到欠缺和不安,你會感到自漸形穢。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氣和有悅色,氣和,溫文爾雅,篤定內斂,根本就想不到去侵凌別人,相反,一個缺乏修養(yǎng)的人,連怎么做人的禮貌教養(yǎng)都沒有,還談什么尊重他人,常常是盛氣凌人。所以,一個民族的精神素質取決于高趣味讀者的比例,一個在閱讀和沉思中與古今哲人文豪傾心交流的人,與一個只讀明星八卦和兇殺故事的人,他們有著完全不同的內心世界。西方近代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法國著名哲學家勒內·笛卡爾在談到自己在學校的學習體會時講道:“遍讀好書,有如走訪著名的古代前賢,同他們促膝談心,而且是一種精湛的交談,古人向我們談出的只是他們最精粹的思想?!彼诌M一步指出:“同古人交談有如旅行異域?!闭嬲拈喿x必須是靈魂的參與,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有一種靈魂覺醒的驚喜。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書籍使人成為文明人,電視使人成為野蠻人?!对鴩視防镉羞@樣一段話:“吾不望代代得富貴,但愿代代得秀才,秀才者,讀書之種子也。”“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意思是一個人的氣質是很難變的,只有靠讀書能改變,讀書連氣質都能改變,更不用說去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智慧,情操與價值觀了,所以說,讀書可以改變人生,改變命運,那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
3、讀書與人的社會價值實現(xiàn)
任何一種行為,一定要由內而發(fā),才有道德價值,否則只是外在的,應付別人而已,不管做多少都改變不了自己。而人生最可貴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把個人的成就跟社會的發(fā)展結合起來。“潔身自好”的人生態(tài)度;“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律已觀念;“言必行、行必果”的行為準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憂國意識;“興利除弊”的改革精神;“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馬克思在中學畢業(yè)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中寫道“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yè),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yè)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fā)揮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薄盀橹腥A之崛起而讀書”的吶喊,道出了讀書或閱讀的真諦,即為什么要讀書,或者讀書是為了什么。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注定要淪為智力、思想和文化方面的侏儒,不會有任何競爭力,更不會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作出引以自豪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于殿利.閱讀是一種責任[N],光明日報,2015-04-21.
[2]徐小躍.推廣閱讀 精深人文[J].新世紀圖書館,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