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靜
摘 要: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渠道和重要場所,擁有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和潛在資源——大學生,他們擔負著延續(x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好壞是學??梢栽u為“雙一流”大學的前提條件,又是學校實現跨越性發(fā)展的重要跳板。在強調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今天,同樣存在著許許多多讓人痛心疾首的教育問題。因此,更好的提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
關鍵詞:高校;文化建設;提升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219-02
當今世界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因此,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提出要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進人才培養(yǎng)。人才培養(yǎng)是高校的主要目標。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教師既要提高人才的專業(yè)素質,也要提高人才的道德品質。課堂中更多體現的是“教書”,那么校園文化是“育人”的有效媒介?!坝恕笔歉咝R磺泄ぷ鞯淖罡吣繕?。高校校園文化以文化活動為主,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方面的內容。隨著社會對具有高文化、高素質、高品質的創(chuàng)新人才需要的不斷增加,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愈加重要。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呈多元性的趨勢、明顯的沖突性、廣泛的包容性、深受網絡的影響等特點。
一、提升高校校園文化的意義
黨的十六大以來,文化建設越來越突出。黨的十七大中,首次提出“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的“提高國家軟實力”為重大任務,充分體現了我黨在新時期對文化的自覺。黨的十八大中,細分了文化建設的重點任務,即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這說明我黨高度重視文化建設。高校作為文化高地,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陣地,對培養(yǎng)大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增強政治鑒別力,有效防范和抵御敵對思想滲透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可以凝聚具有民族意識和創(chuàng)造意識的高等人才,為社會經濟發(fā)展做支撐,還可以輻射到家庭、城市,乃至整個社會。
二、髙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物質文化,是指為了滿足人類生存和發(fā)展需要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產品及其表現的文化。校園物質文化一般會當做校園環(huán)境建設的一部分,換句話說是校園的硬件環(huán)境。在當今社會人們常常忽視從物質環(huán)境體現出的精神文化。例如:校園內靜置了一塊大石頭,安置得很合理,可以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但是它只是物質,沒有文化。如果在大石頭上刻上了校訓,表現了校訓的浩然正氣和剛正宏達,那么大學生們將有意無意地在思想、行為、價值觀方面受到熏陶和感染。當今社會常常“以貌取人”,雖然好的物質條件,辦學條件是校園文化建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我們應更加重視繼承和發(fā)揚物質表現的文化,達到“寓美于物”、“寓育于物”的效果。
精神文化,是指人類在物質文化基礎上產生的一種人類特有的意識形態(tài)。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精髓、靈魂和核心,它在校園物質文化的基礎上產生?,F如今大學生雖然有追求個性、思維獨立的一面,但是也有隨波逐流、心理依賴的一面。因此在網絡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把握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觀念集合,如何體現高校文化的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將會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
三、提升高校校園文化的有效途徑
1、在硬件建設上,要擺脫盲目擴建和跟風,注重提升文化品味、彰顯特色的“內涵式”發(fā)展。高校要根據自己的實際,結合師生的需要,精心設計,賦予校園內的物體獨特的個性,加以特定的文化內涵。
2、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貼近生活。在構成學校環(huán)境的眾多要素中,校園文化建設在意識形態(tài)教育中的作用倍受人們的重視。這不僅因為學校本身就是傳授文化知識的社會機構,到處洋溢著文化的氛圍,包括校園;更重要的是因為校園文化以它潛移默化和“潤物細無聲”形式,使學生在無意識的心理狀態(tài)下,接受教育環(huán)境所負載的信息滲透,達到顯性課程中難以實現的“文化心理層”的社會認可,并因此成為強化大學生的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和重要措施。校園文化建設貼近生活的表現形式多樣:通過開展學術、科研、文化、藝術、體育等豐富多彩寓教育于樂的活動,結合各種節(jié)慶日和紀念日,開展主題活動,充分發(fā)揮網絡、廣播、??⑿蟮鹊壬钍軐W生歡迎和熟悉的文化載體的作用,加強校園綠化、室內美化、室外凈化、以及圖書館、實驗室、實驗器材、體育器械等方面建設等等。把校園文化“以人為本”的固有功能發(fā)揮出來,彰顯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人性化和親和力,使它深入人心,使大學生從內心深處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此達到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3、建設良好的校風,是高校的立校之本。筆者認為校風分為教風和學風。學風廣義上是指學習風氣、治學風氣和學術風氣,狹義上是指學生學習風氣,它是高校生存發(fā)展的基礎,是校風建設的核心,是高校創(chuàng)品牌、樹形象、謀發(fā)展的關鍵。而教師優(yōu)良的教風對于良好學風的形成、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學生成長、成才、成人的領路人和先進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體現者和宣傳者,是學風的起因,是校風形成的關鍵。教風和學風又是校風賴以形成的保證。
4、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注重民族精神的培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因此,民族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得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土壤,既啟傳歷史文化,又承接時代特色的大學精神,顯然也要以此土壤為根基。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淵源流長,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民族文化承載著傳承、培育和發(fā)展民族精神的莊嚴使命。而借鑒傳統(tǒng)文化合理成分,培養(yǎng)大學生的民族精神,高等教育責無旁貸。作為高等教育之魂的大學精神,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上,更是應成為領頭羊。尤其是面對調查中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淡忘民族歷史和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不爭事實,更是迫切需要將民族精神融入大學精神之中,使大學成為民族精神的堡壟。
(作者單位: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
參考文獻:
[1]李燕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10.
[2]佘質斌.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企業(yè)家天地(下半月版),2008(5).
[3]孫婷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等師范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信陽師范學院,2011(5).
[4]劉國新,王春喜.論校園文化力的特點與功能.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科版),2011.1.
[5]鄒毅彬.中外高校校園文化差異及啟迪.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1.
[6]孫媛媛,劉曉春.淺析校園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辯證關系.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3.
[7]劉國新,王春喜.論校園文化力的特點與功能.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科版),2011.1.
[8]部毅彬.中外高校校園文化差異及啟迪.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1.
[9]蔡桂珍.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福建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3.
[10]包思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太原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