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素民
[摘 要] 貧困生的問題與對策研究,應找到幫扶的有效途徑,才能資困助學?;谪毨奶攸c,從馬斯洛需要理論層面和EAP模式中得到啟示,了解什么是他們需要的幫助,探求貧困生做輔導員助理的新路子,搭建他們成長與發(fā)展的平臺,適時給予關心與引導,建立良師益友關系,實現關困助學的目標,加強貧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 獨立學院;貧困大學生;發(fā)展平臺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12-0038-02
近年,我國高校在校的貧困生人數比例已高達30%。[1]因而,研討幫扶貧困生發(fā)展的有效途徑,顯得十分必要。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幫助貧困生成才的目標。
一 獨立學院貧困生的特點
獨立學院貧困生的數量和經濟壓力相對較大。學生交不起學費的人數也相對較多,貸款借錢交學費的、東拼西湊交學費的人不在少數。學生一邊心理非??释麑W業(yè)成功,一邊急需掙錢補貼生活,兩者兼顧時,無法與同學一起游玩、聚會,只能獨來獨往,久而久之,離群索居,封閉自己。這些行為表現的特征可歸類如下:
第一,從認知角度來看,一是容易出現自我認知的兩極分化。以考試成績?yōu)槔?,獲得高分時,會認同與贊賞自己;而考試低分時,則沮喪、抱怨,甚至怨天尤人。二是容易形成單向認知風格,不能辨證地看待自己的貧困。三是容易出現歸因偏差,導致對社會的認識比較尖銳,把貧困歸咎于社會分配不公和政府保障不力等,以為社會和政府因沒有有效控制不同階層的收入而逐漸加劇了貧富差距懸殊,以為沒有建立起平等和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使他們無法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
第二,從情感角度來看,他們既有感恩心理,又有嫉妒、焦慮情緒。這些足以合成強烈的自卑感。首先,經濟的拮據產生強烈的心理反差刺激,產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其次,經濟弱勢妨礙了他們適應現代生活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致使他們知識面較狹窄,與其他同學相比有些自慚形穢,這就進一步加重了他們的自卑心理。再次,經濟拮據和自卑心理的交互作用下,他們不想參加集體活動。雖然,他們有融入集體的愿望,但卻不愿接受他人的關心和幫助,常常令周圍的同學感到難以相處。最后,沉重的焦慮感,致使他們的思想包袱沉重不堪,精神比較緊張,情緒異常煩躁,產生各種擔心。他們擔心學習成績不理想,另一方面擔心生活費、學費沒有穩(wěn)定可靠的保證,還擔心家中欠債或是父母體弱多病,這些困惑,使他們感到前途渺茫,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就消失殆盡。
當前,“高校貧困生存在的問題不僅僅只是物質上的貧困,還體現在精神上的匱乏,成了經濟和精神的‘雙困生”。[2]高校思政工作者找到幫扶的有效途徑是十分必要的。我們既要從經濟上資困幫扶,又要從精神上幫困助學。
二 需要層次理論下的關困助學
需要是人的一種主觀狀態(tài)。需要既是個體在生存過程中對既缺乏又渴望得到的事物的一種心理反應活動,又是個體積極性的動力源泉。貧困生的雙重需要(金錢和學習),是他們個體努力的方向。對此,這兩種需要,也正巧與1943年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要的五個層次相吻合。面對他們的兩種需要,我們應該著力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 加大貧困助學的力度。本著“以人為本,學生第一”的理念,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大力加強銀校合作,密切彼此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合作關系。學校與銀行一起,以活動為載體,注重實效,圍繞國家助學貸款的政策,開展一系列誠信教育活動。學校還應設立專項助困基金、愛心基金,開展以獎助困、結對幫困、關懷孤兒、愛心聯盟、開展“感恩·責任·奉獻”等多項活動。
第二,營造平等關愛的文明新風,充分發(fā)揮學生會、社團的作用,發(fā)掘貧困生的特長,組織貧困生融入到校園內外的文化活動中,使他們獲得關愛、支持、贊揚、友情等方方面面的積極情感體驗,從而獲得榮譽感和歸屬感,提高他們自身的知識水平,去認識社會、適應社會。
第三,借助微信平臺關困育人。獨立學院的管理者和教師可以建立自己的微信平臺,傾聽貧困生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要,把他們當作朋友,及時為他們答疑解惑,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爭取獲得他們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三 EAP模式下的關困助學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是美國19世紀70年代一項員工幫助計劃,它對“貧困生的援助工作具有重要啟示”。[3]它的啟動,要求具有系統(tǒng)性、長期性和完整性,才能全面幫助貧困生解決個人需要的問題。
第一,關困助學工作要加強系統(tǒng)性。探索助困育人模式的管理機制和協(xié)調助困育人的各種體系,建立關困機制,協(xié)調關系,高效地配置合理的人力資源,組建配適的育人活動,搭建專門的機構,將貧困生的教育視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切實提高人才培養(yǎng)的效率與效益,促進貧困生的成長。學校要考慮將貧困生的職業(yè)導向融入專業(yè)的基礎課的學習中來,以“職業(yè)導向、融入專業(yè)”為原則,從職業(yè)發(fā)展和社會人才需求出發(fā),優(yōu)化教學方法手段,從根本上保證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構建開放、共享的網絡教學平臺,切實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接軌國際課程標準的專業(yè)合作教育,推動優(yōu)勢專業(yè)在課程、教材、師資等方面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的合作。注重校企文化的融通,加強職業(yè)精神與職業(yè)素養(yǎng)的教育,為學生職業(yè)成長營造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
第二, 關困助學的工作要加強全面性。全面性原則追求的是身心的和諧發(fā)展,既要關注貧困生的心理素質,還要關注貧困生的身體健康。依據貧困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分析情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從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出發(fā)。設計有梯度有差異性的幫困對象,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讓先進的貧困生促后進的貧困生,讓勵志成才的貧困生帶后進的貧困生,并讓他們結成對子,形成朋輩互助,生生互動,這是其一。其二,啟動教師與貧困生結對子的師生互動,以教師的知識來開啟引導貧困生步入學習之門,分享學習的快樂,分享生活中的體驗,參與代際間世界觀與人生觀的討論,增加認同度,減少偏激心理,增強理性觀念。其三,形成家長關困教育平臺與學?;鶎咏M織教育平臺的聯動,及時反饋互動平臺的信息,關注貧困生的成長與進步,撰寫成長日記,把成長的腳步一筆一畫地寫下來,讓貧困生反觀。其四,搭建校地共建貧困生成長平臺,讓社會上更多的人來參與關愛貧困生,并為之付諸行動。
第三, 關困助學工作要加強長期性。關困育人,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大學教育從精英化轉入大眾化之后,貧困生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即持久性,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于貧困生的成長與發(fā)展來說,也不例外。貧困生的工作在當下還剛剛起步,的確是任重道遠。這樣一項使命,不僅要求時間上的長期性,而且要求教育機制上的可持續(xù)性、關困舉措上的長遠性。
四 探求貧困生當輔導員助理的新路子
第一,打破優(yōu)選學習成績好綜合素質高的學生當輔導員助理的陳規(guī)。以往多年來,從其他兄弟院校的做法,到我們學院的做法,在聘用輔導員助理時,先是把輔導員用人標準放在第一位,往往為了輔導員能較好地開展工作,在選用助理時,多選聘綜合素質高的,很少啟用貧困生,貧困生也很少能得到這樣的機會,自然就減少了貧困生成長的機會,貧困生的成長沒有被放在首位。而據上文所述的貧困生自身的一些特點,相對較難被看中聘為助理或選做助理。輔導員通常不選聘貧困生當助理就司空見慣了。
第二,探求貧困生當輔導員助理和貧困生優(yōu)先做班級助理的新路子。在需要理論和EAP模式的啟示下,理論上分析貧困生所急需要的正是關困與人文關懷。這兩種需要均要依靠看得見的平臺做支撐,又需要有經濟資助做支持,還需要有老師的指導,從事大量的人與人的溝通工作、信息處理工作,從中得到鍛煉的機會,特別需要校內當輔導員助理這個平臺得以準入鍛煉的機會。
第三,實踐上,刻不容緩地展開貧困生當輔導員的系列工作。我們制定了貧困生報名優(yōu)先、錄用優(yōu)先等多種優(yōu)先規(guī)定,計劃每年培訓貧困生成才的數量,構建聘用錄用貧困生當輔導員助理的可持續(xù)性舉措。被錄用的貧困生,我們將跟進性地做到:崗前培訓到位,崗中大力培養(yǎng),以激勵機制做積極引導,開拓主動關心與幫助的途徑。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我校絕大部分貧困生在這個平臺上得到了鍛煉,找到了自信,取得了學業(yè)的進步,提升了綜合素質,成為輔導員的得力助手。
成功的案例有不少。近幾年,在貧困生成長發(fā)展的探索之路上,培養(yǎng)了不少的特、貧困生輔導員助理。貧困生對這個成長平臺予以了充分地肯定。他們有的以實際行動,在做回饋。有的品學兼優(yōu)考研找到好的工作,有的榮獲國家勵志獎、省級優(yōu)秀畢業(yè)生、國家助學金獎、三好學生一等獎學金、校級十佳學生干部、優(yōu)秀學生干部等多項獎勵,有的榮獲省級專業(yè)各種比賽獎,通過專業(yè)英語八級考試;有的貧困生成為勵志典型,在新生入學勵志教育講座上,做了朋輩勵志現身說法示范,講述自己當輔導員助理后,怎樣在貧困中勵志,在學習和工作中均取得好的成績,尤其是她講到自己在未當助理前,心困與貧困交織,貧困引起心困,心困導致一度學困的惡性循環(huán)的例子,她更深有感觸地說,正是當了輔導員助理,在與老師打交道中,學習到的一些為人之道,所得知的信息資源,填充了自己狹隘的心理空間,由于知道的信息多了,可以為同學提供有益的幫助,久而久之,自信心逐漸建立,身心沐浴在陽光下,逐漸能面對學習困難,克服生活困難。像特困生和貧困生的成長平臺遠不止這些,它需要我們用愛心對已有的平臺繼續(xù)關心與扶持,同樣需要我們用善心去開拓其它的成長平臺。讓我們攜起手來,為貧寒子弟的成長、發(fā)展和成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仲穩(wěn)山.高校貧困生群體的心理行特征[J].教育與職業(yè),2011(8).
[2]王微. 高校貧困生現狀分析及資困助學新思路[J].教書育人,2011(7).
[3]王惠,羅金鳳,楊素華.EAP模式對完善高職貧困生援助工作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