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傳統(tǒng)數(shù)字信號處理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從教材、教學方法、考核方式進行全面改革,貫徹“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數(shù)字信號處理課程 教學改革 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C-0163-02
數(shù)字信號處理是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課,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隨著數(shù)字技術在測控領域的廣泛應用,該門課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但在應用型高校,教學實踐的反饋卻不容樂觀。學生覺得課程難學,同時學完之后感覺收獲不大,不知如何應用。現(xiàn)行教材以及教學方法與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脫節(jié),是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我們對數(shù)字信號處理課程的教材、教學模式、考核方式等進行了改革,其目的是探索一套適合學校定位和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真正學有所得,學能所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數(shù)字信號處理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課程教學上,多數(shù)應用型高校并未真正厘清與研究型高校的區(qū)別,無論是教材選用還是教學方法的采用,都盲目照搬,既沒有自己的特色,也不符合自己學生的實際需求??偟膩砜矗嬖谝韵聠栴}:
第一,教學內(nèi)容理論介紹過多,實踐技能介紹偏少。枯燥的理論使部分學生心理上產(chǎn)生為難情緒,而缺少應用技能的介紹,則使學生學完之后不知如何應用,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對課程內(nèi)容的厭煩,降低了學習興趣。
第二,教學過程理論論證過多,圖像演示過少。數(shù)字信號處理實際上是一門實踐驅(qū)動型的課程,每一個課題都來源于實踐,都可以通過信號處理的實際結果來加以說明。通過圖像來演示不同方法處理數(shù)字信號的結果,有利于深刻理解數(shù)字信號處理的基本原理,增加課程的趣味性。
第三,教材編排比較呆板,缺乏目的性,不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現(xiàn)行教材基本上按照理論體系來編排章節(jié),這雖然提高了章節(jié)的邏輯性,但同時也造成整個課程知識點的模糊,導致學生上課心中無數(shù),學完也不知如何應用。
第四,教學方法上知識灌輸較多,學生主動參與較少。這種老師唱主角的教學方法,不關心學生的差異性,不符合“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內(nèi)在要求,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學規(guī)律。可能造成“不該講的講多了,該講的講少了”的局面,教學效率不高。同時,課堂缺少學生的積極參與,也不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其結果就是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缺乏,這是目前高等教育廣被詬病的一個大問題。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讓學生的腦筋轉(zhuǎn)起來。訓練的最好平臺,就是課堂。
二、數(shù)字信號處理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為了與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相契合,提升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對數(shù)字信號處理的教學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包括教學組織、教材編寫、考核方式等方面。
1.貫徹“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把課堂還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主要流程如下:
(1)把班級同學劃分為若干學習小組(比如按照宿舍來劃分),作為課程學習、討論、撰寫研究報告的基本單位,小組的學習活動由小組長負責。
(2)以網(wǎng)絡為載體,在課堂教學前把將要學習的主題、基本理論知識等掛在網(wǎng)上,供學習小組預先討論、學習,并匯總需要解決的問題。
(3)課堂教學以學生討論為主。首先由每個小組將提出的問題列出,教師對問題進行梳理和補充;然后針對每個問題,學習小組進行討論。
(4)通過討論得到各個問題的結論,未能得出結論的,由教師進行進一步講解,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5)學習小組根據(jù)課堂所學內(nèi)容,完成相應課后研究性作業(yè),撰寫研究報告。
2.編寫配套教材,增強工程應用訓練。為了與上述教學方法相適應,我們重新編寫了數(shù)字信號處理教材。與傳統(tǒng)教材相比,新編教材在體例、結構上都有所突破,獨具特色。主要特點為:
(1)教材以專題為基本的組織形式,共分15個專題。每個專題集中闡述數(shù)字信號處理中的一個知識點,大概占一次課(兩個課時)的分量,目的是希望每堂課能真正解決一個問題,切實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作用,提高教學效率。若干個專題圍繞一個主題展開,這些專題將組成一章。因此,在書中章的結構是松散的,專題才是核心。
(2)每個專題按照“理論基礎—應用基礎—問題討論—知識運用—實戰(zhàn)演練”五段式結構來編寫。
理論基礎介紹每個專題所涉及的基本理論,本著“夠用”的目的,只對最基本的理論作介紹,不作深入的原理推導。
應用基礎介紹相關應用技能,特別是運用MATLAB進行信號處理的相關函數(shù)和命令。
問題討論則注重于對理論的理解,圍繞專題中的理論知識,以提問的形式來對理論進行闡釋。
知識運用聚焦于運用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來解決實際問題,運用大量實例來演示如何進行實際的分析和設計;而反過來,實際的應用過程,也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實戰(zhàn)演練則是留給學生的研究性作業(yè),旨在讓學生能學以致用,在理解的基礎上獨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改革考核方法,增強應用能力考核。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學生必須能解決實際問題。這一能力,要靠平時的點滴積累??己说闹饕獙蚴侨趸]卷考核,強化過程考核,重視應用能力,避免“一卷定終身”現(xiàn)象??己酥饕绞綖椋?/p>
(1)發(fā)現(xiàn)問題能力考核,占總成績的30%。每個學習小組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參與討論問題的情況都要詳細記錄,作為課程考核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考核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有利于課堂討論的順利推進,另一方面也是培養(yǎng)學生團隊協(xié)作精神的舉措。
(2)應用能力的考核,占總成績的40%。應用能力考核主要通過課后研究性作業(yè)和綜合設計兩部分組成。每個專題的實戰(zhàn)演練部分,要求學生按照工程設計要求來完成,做到論證充分、數(shù)據(jù)詳實、結論清晰,完成后撰寫研究報告,所有15個專題的研究報告連同綜合設計報告要匯編成冊,作為期末考核的重要材料。
(3)知識能力考核,占總成績的30%。這部分主要考核學生對基礎理論掌握的程度,以閉卷考試的形式進行。
三、改革效果與存在的問題
上述教學改革在常熟理工學院實施了兩年,總的來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許多預期的目標得到改善。主要表現(xiàn)在:
第一,學習內(nèi)容更加清晰。學生普遍反映,15個專題的教材編排,讓他們對數(shù)字信號處理課程要求掌握的主要內(nèi)容,以及這些內(nèi)容的主要作用更加清晰,基本理順了各個知識點所涵蓋的理論知識和所需要的應用技能。
第二,應用技能大幅提高。通過15個專題的研究性作業(yè)訓練,學生基本掌握了如何進行頻譜分析,如何設計數(shù)字濾波器等基本技能。知識學習和知識運用相得益彰,不再互相脫節(jié),學習的目的性更明確。
第三,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改善。由于提問和討論占考核比重較大,逼迫學生參與到課堂進程中,使他們由“帶著耳朵上課”,逐步改變到“帶著腦袋上課,帶著嘴巴上課”,課堂氣氛有所改善。通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也能夠使他們更加深刻理解相關問題的難點所在,從而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教學也更能“有的放矢”,效率有所提高。
在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使預期的教學目標未能完全實現(xiàn)。主要有:
其一,課堂討論的順利推進需要更有效的措施。受傳統(tǒng)方式的影響,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主動性還不夠,這可能會影響到教學進程的進行。“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希望通過學生的討論來求得問題的解答,借此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學生的討論需要教師的催促和點名,將會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耐心和時間,也需要教師提高掌控教學進程的能力。
其二,如何保證學生完成研究性作業(yè)的獨立性,還需要更合理的考核方法。研究性報告的撰寫,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工程設計能力的好方法,但是由于研究性作業(yè)需要在課后花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存在互相抄襲的可能,這給最后成績的評定帶來一定困難。一組一題或許是解決之道,當班級人數(shù)較多時,這需要教師提供更多的研究性課題。
其三,學習小組成員之間的協(xié)作互助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劃分學習小組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問題討論的有效性,因為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需要充分的討論才能凝練出有價值的問題。但實踐中也發(fā)現(xiàn),學習小組成員參與課堂討論的程度并不均衡,有的成員積極主動,有的成員則較為被動。由于討論、研究性作業(yè)等基本上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從而被動型成員始終得不到相應的訓練,最終應用技能所得甚少。如何保持學習小組的協(xié)作性和成員獨立性的同步發(fā)展,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總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是當前企業(yè)界對高校的期待,也日益成為教育界的共識,應用型高校對此責無旁貸,應該有所擔當。為滿足這一教學需求,應用型高校的相關課程的教材教法必須大膽改革,與研究型高校有所區(qū)別,才能真正立足,取得實效。數(shù)字信號處理課程的改革實踐,是我們所做的一點嘗試,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大潮增添浪花。
【參考文獻】
[1]劉旭,梁婷.高效課堂教學改革:一種教師課程意識的思考[J].教師教育研究,2012(6)
[2]郭玉蓮.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談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0)
[3]朱德全,張家瓊,桂平.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探索[J].教育研究,2010(4)
[4]易奇志.探索大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10(4)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品牌專業(yè)建設工程資助項目(PPZY2015C215)
【作者簡介】鐘黎萍(1970— ),男,湖南桑植人,常熟理工學院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副教授。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