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前英
摘 要:由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于2016年6月28日聯(lián)合印發(fā)實施出臺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后,全國各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生活》將更名為《道德與法治》,這意味著在小學起始年級開始,就需要學科教師組織學生從依法行政的方面,引導小學生樹立起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從事一切活動,依照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就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宗旨所在。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 教學策略 教學手段 高效課堂
在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學科明確要求通過課堂教學,有效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引導學生充分理解法律的公平性,每一個公民都必須在法律的前提下,享受權利,履行公民應盡的義務,敢于面對不法行為,并與之作斗爭,維護法律的尊嚴。筆者通過教學實踐,認真領會新課改的理念,并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加以融會貫通。有如下做法:
一、認真解讀課標,明確教學宗旨
《道德與法治》課標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基準,明確在章節(jié)、單元教學的目標,以及教學的重點、教學難點,及其教學注意事項等。同時,課標也是《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寫的依據(jù)。因此,做為一名道德與法治教師要認真解讀課程標準,弄清楚教材編排體系,大膽對教材進行挖掘,結合小學生的具體情況,去取舍教材,去選擇教材內容組織教學活動。
在小學低段年級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學從內容上,有效組織小學生通過學習理解掌握的知識:認知國家象征及標志;初步建立國家、國籍、公民的概念;初步建立對家庭關系的法律認識;初步建立規(guī)則意識,初步理解遵守規(guī)則、公平競爭、規(guī)則公平的意義與要求;初步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了解消防安全知識、基本交通規(guī)則,知曉常用公共服務電話;初步了解自然,愛護動植物,為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教材的編寫根據(jù)課程標準,如二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寫立足小學生以生活為經(jīng),以學生的內在發(fā)展為緯,內含兩條線索,與兒童的生活時間與社會空間延展相一致;延續(xù)低段教材圖文并茂的繪本式教材特點,呈現(xiàn)相對復雜的、沖突的、深刻的道德教育問題,達到生活意義的理解與把握,實現(xiàn)道德成長。針對課標定位,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讓我們試試看》這單元,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引導兒童觀察生活細節(jié)、學會調節(jié)情緒、感受生命成長,引導學生在行動與嘗試中,增進自己生活的自主與創(chuàng)新意識。教學目標應該定位為:有勇氣嘗試富于挑戰(zhàn)性的活動,不怕苦,不怕難,不膽怯;愉快開朗,積極向上。能在成人幫助下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開朗、積極,喜歡和同學、老師及他人交往。有應付挑戰(zhàn)的勇氣, 學習與生活中遇到問題時愿意想辦法解決;學習用觀察、比較、小實驗 等方法進行簡單的探究活動。養(yǎng)成探 究的習慣,學習探究的方法。
二、關注學生健康與安全教育
由于小學生處于年幼階段,對事物的看法與認識有一定的局限性。通過多種方式調查發(fā)現(xiàn),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還存在許多弊端,諸如道德與法治教師的配備欠缺,多數(shù)學校是語數(shù)教師兼任本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工作,導致教師引導學生對社會中的不良想象,沒有較好引導學生去正確認識,不管是道德的現(xiàn)象,還是違紀違規(guī)的例子,學生不能有效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去分析、了解,就連學生自己的切身利益遭到侵害,不能利用法律這個武器來進行維護自己的合法、正當權益。
課改后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需要學科教師精心設計,搭建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引導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當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應該如何去處理;以及如何正確避開不當誘惑,營造一個健康、安全的生活環(huán)境。
比如,組織學生學習《我們好好玩》這單元,主要是通過分享常玩的游戲、了解傳統(tǒng)游戲、創(chuàng)造性的改進游戲等課題內容,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玩耍與游戲中發(fā)現(xiàn)問題,發(fā)現(xiàn)改進生活的路徑,實現(xiàn)更好、更開心、更健康地游戲。最終教育目的要讓學生喜歡和同學交往,愉快地玩,安全地玩。喜歡動腦筋、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有創(chuàng)造的愿望和樂趣。傳統(tǒng)文化與法治教育的滲透。
三、深挖教材,組織課堂活動
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材特點,圖文并茂,教師要充分利用繪本式教材,有效結合學生周邊的生活實際例子組織教學活動。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挖掘教材,通過教材中的內容,創(chuàng)設適宜的學習氛圍,采取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讓學生比較直觀地感悟生活,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去學習,從而有效激發(fā)起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比如在組織學生學習《我們生活的地方》這單元的時候,教師在學生了解經(jīng)常出入的公共場所的基礎上,帶領他們進入到“我們生活的地方”,即家鄉(xiāng)這一空間。將“家鄉(xiāng)”這一抽象概念具象為“我們生活的地方”,通過引導兒童感受家鄉(xiāng)的山水風景、家鄉(xiāng)的物產(chǎn)與人們的生活,旨在促進兒童對家鄉(xiāng)生活的悅納與責任。在這個單元的第13課“我愛家鄉(xiāng)的山和水”,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畫圖中,從地理風貌、家鄉(xiāng)美的角度去定位,同時,引導學生能夠從我的生活故事,我搜集到的生活故事,以及教材中的補充畫圖等,了解家鄉(xiāng)大概的地理(位置)風貌、特點,知道有關家鄉(xiāng)的傳說;了解家鄉(xiāng)的風景名勝,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的美,熱愛家鄉(xiāng);用觀察、比較、調查等方法進行簡單的生活和社會探究活動。
四、關注過程,全面評價
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是通過評價指向和最終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實現(xiàn)教學評一體化旨在診斷與改進教學,為教育決策提供支持。因此,對學生學習情況需要及時有效進行評價,從學生課堂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學習過程以及學習的結果,進行評價。在評價時要注意評價的準確性,切記只是應付了事,要激勵,忌諷刺,同時要有針對性,忌泛意,要多樣,忌單一。要達到評價的目的,需要教師對學生點撥到位,創(chuàng)新性評價,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使課堂之水真正沸騰起來。
總之,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滲透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更新教學手段與教學策略,有效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淺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新一代》2017年第23期,夏文儒
[2] 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策略,《教育(文摘版)》2017年第07月06,齊從斌
[3] 新課改視角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教育學文摘》2017年12月總第250期,劉延軍
[4] 小學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策略研究,《西部素質教育》2018年17期,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