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蕓
摘要:在長期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高中學生愛好歷史卻不愛上歷史課,愛看歷史影片、歷史課外讀物,卻不愛讀歷史教科書。學生不喜歡歷史課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師教學的因素,歷史教材本來就繁瑣枯燥,再加上教師傳統(tǒng)的填鴨式的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以至于很多學生“談史色變”。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對歷史課的學習興趣,想必是每一位歷史教育工作者經常思考的問題。對此,我結合自身實踐、摸索、思考形成了一些粗淺的認識,拿來與大家分享。
關鍵詞:歷史教學;重要性;學習興趣
對于進入高中的新生,他們往往對歷史課程的學法還不了解,因此在課程開始之初就必須著力于“活化”歷史教材,在一開始就能讓歷史帶給他們一種輕松和快樂。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經常進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得失,教學反思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在新課改下,教師要注重教學反思,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實施途徑和課堂結構,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目的。下面筆者就高一新教材(人民版)有關專題為例,來和大家一起探討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教學反思。
一、對新教材特點的分析和反思
新課程歷史知識深挖形成專題,圍繞專題組織史實,圍繞專題形成知識結構,依托專題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和形成認識判斷,教學內容的學術性、思辨性加強,因為通過各方面教學任務的分解,最終完成某一項綜合性的教學任務。但是,那時著眼于教師的“教”,研究的是知識如何落實;現(xiàn)在;著眼于學生的“學”,研究的是知識如何在啟智方面發(fā)揮最大的效益,知識是怎樣內化為學生的學習素質的。再具體點說。按照舊的教學觀念組織教學,教師會帶著學生一步一步分析宗法制與分封制的內在聯(lián)系,幫助學生得出結論和認識。按照新的教學理念,教師會讓學生就宗法制和分封制自主提出問題,在篩選問題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解決問題。在解決舊問題的基礎上,學生可能產生新的問題,學生帶著新問題離開課堂,為他可能的進一步探究提供切入點??傊?,反思模塊化教學有利于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升學生認識層次。
二、轉換問題情境,將問題進行類化
這是實現(xiàn)知識遷移的關鍵。問題情境是問題的呈現(xiàn)方式。一個問題的呈現(xiàn)方式與構建的認知結構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要注意問題情境的轉換。
1、對問題進行“變式”。“變式”是對問題的變換樣式,“變式”的目的是轉換問題的呈現(xiàn)情境和樣式,以使其與學生所構建的認知結構相接近,為知識的遷移和問題的解決做準備。如,2003 年高考文科綜合試題長城題中的一問:“魏晉時期河西地區(qū)的繁榮與西漢以來對西北的長期開拓有密切關系,請參照材料(略)和所學知識分析漢長城如何促進了西北地區(qū)的發(fā)展?!边@里面的“所學知識”即是在平時學習中的書本上的知識,但是在教科書中卻沒有關于魏晉時期經營河西地區(qū)的內容,也沒有關于漢長城促進河西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內容,這樣,本題便無法納入所建立的知識結構中。因此,需要將本題的呈現(xiàn)情境進行轉換,以接近或適應所構建的知識結構的情境。如,根據(jù)材料所知修筑長城是西漢開拓河西地區(qū)(西北地區(qū))的一個舉措,代表了西漢經營西北地區(qū)的努力和活動,因此可以將此題變換為“分析西漢、東漢為促進西北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和民族融合所做的努力及影響”,便可將該題納入到所構建的知識結構中了,可以順利地遷移“西漢修筑長城抵御匈奴入侵、設置西域都護、使者校尉”等內容進行分析和回答。
2、依據(jù)問題與認知結構間的共同因素,將問題進行“類化”?!邦惢笔侵笇栴}納入相應的同類知識結構中,并從這個結構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過程。在轉換問題的情境后,根據(jù)轉換后的問題與認知結構間的共同因素和聯(lián)系,將問題與知識結構、新知與舊知、未知與已知相“鏈接”,利用所構建的知識結構去“類化”這個新問題。如上題,問題的情境進行轉化后,便將該題“類化” 到學生已構建的關于“西漢處理民族關系的舉措和意義” 的認知結構中,在這個結構中易于找到解決的途徑和方法。
三、培養(yǎng)學生質疑意識與方法
歷史教學中較為普遍地存在教師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識視為真理,奉為神圣,要求學生死背史實和結論,質疑意識缺失。
基本史實和歷史結論構成歷史的陳述性知識。歷史知識具有客觀性又有主觀性,即二重性。客觀性指史實的客觀性,主觀性是指結論的主觀性。歷史結論是教材編寫者對史實的解讀,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史實是雖然具有客觀性,但也不能說就是絕對的歷史真實,可能個別史實也是謬誤。歷史結論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我們更需質疑。例如,列寧指出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腐朽的資本主義,而今帝國主義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們還要學習借鑒。再如,經濟危機在舊教材中認為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現(xiàn)象,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從美國爆發(fā)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當今時代,哪個國家能逃脫經濟危機的厄運?還有,在舊教材中對國共兩黨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評價是否客觀、公正?
要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精神,首先教師要有質疑的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tài)度。教師要關注史學動態(tài),查閱歷史資料,敢于質疑。其次是引導學生質疑,培養(yǎng)學生質疑意識,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例如,《中國近代現(xiàn)代史》上冊第105頁的活動課: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討論題目是:有人說“辛亥革命勝利了”,也有說“辛亥革命失敗了”,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為什么?教材還給學生提供了有關資料、參考論文。通過這個活動課,使學生明白對辛亥革命評價有多種觀點,但不管哪種評價都要有依據(jù)。
四、結語
總之,針對目前學生認為學習歷史課沒有用,學習是為了應付考試的實際,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學習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教育時要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學用結合原則,闡述歷史課的實用性和有效性,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為教學中心,若長久堅持,學生就會從“為用而學”發(fā)展到“越學越有用”、“越有用越想學”的境界,這也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 周鼎勛.高中歷史新大綱體現(xiàn)了時代精神
[2] 葉正書.新的教學觀念呼喚新的教學方法.
[3] 陸安.試論歷史課程改革與歷史教學改革.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1,(11).
[4]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