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靜
[摘 要]古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讓他們積極參與,通過素讀、翻譯、吟誦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魅力,同時也能讓語文課堂活色生香,散發(fā)出濃郁的語文味。
[關(guān)鍵詞]教學策略 古詩詞 語文味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4-017
古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心智不成熟,而古詩詞則意境深遠,文化積淀非常深厚,因此要讓學生理解具有深遠意境的古詩詞,顯然存在一定的困難。那該如何進行有效的古詩詞教學呢?
一、著眼“小”素讀,感受韻律之美
古詩詞的語言獨具匠心,富有節(jié)奏感,具有韻律之美。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小”素讀,即給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感覺,進行多種形式的讀,從而有效感受古詩詞獨有的韻味。
比如,在教學《漁歌子》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夠體會整首詞的韻味,我設(shè)計了五個層次的朗讀,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我先讓學生捧著書本讀,接著搖頭晃腦讀,然后唱讀,隨后聽配樂有滋有味兒地讀,最后背誦。在這幾種朗讀形式中,搖頭晃腦讀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消除學生的厭倦感;唱讀,不僅讓學生走進古詩詞的意境,而且拉近學生與古人的距離,激發(fā)起他們對古詩詞的興趣。以上五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基于素讀,從讀熟到讀出韻味,感受也從原來的單調(diào)變得豐富,逐步深入其中,理解了詩詞的韻律之美。尤其是“青箬笠,綠蓑衣” 這個詞韻,學生讀起來能夠真切感受到節(jié)奏的變化,立刻感到輕松活潑。
以上環(huán)節(jié),教師從小處著眼,立足“小”素讀,讓每個學生都自由地參與其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誦讀。這樣,學生興致盎然參與其中,讓語文課堂充滿了古詩詞特有的古韻味道。
二、立足“小” 翻譯,感悟詩詞妙語
對古詩詞教學來說,教學難點在于語言簡明凝練,具有高度的濃縮性,詞語的運用有較大的跳躍性,再加上詞序倒置、成分省略等,學生理解起來存在相當大的困難。教師要立足學生本身,調(diào)動學生的語言積累,讓他們發(fā)揮自己語言庫的作用,進行自主翻譯朗讀(即小翻讀)。這樣,就能帶領(lǐng)學生感悟一字一意境、一句一段情,領(lǐng)會古詩詞的魅力。
比如,在教學《漁歌子》時,我先讓學生借助注釋,嘗試進行翻譯,并在小組內(nèi)交流討論,說說詞意。學生通過研讀,發(fā)現(xiàn)其中的疑惑之處。比如,詞中的“桃花流水”,大部分學生第一感受是美麗的桃花綻放、潺潺的溪水流淌。根據(jù)這個感受,學生突破自己固有的表達習慣,進行生動的描述:到處都是桃花盛放的樣子,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充滿了詩情畫意,讓人感到心曠神怡。這樣,在翻譯這個句子的時候,學生會讀得輕松流暢。學生在初次翻譯“斜風細雨”時,都會認為是“斜斜的風,細細的雨”。 我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引導,使學生體會到這是詩人借助有形的描繪營造無形的意境,并深刻感受到詞語背后蘊藏的詩情畫意。
以上環(huán)節(jié),通過學生的自主翻譯、教師的相機指導,學生不但能夠體會到詩詞用詞的精煉,而且能在質(zhì)疑中提高了語言的敏感度,內(nèi)化了詩詞的語言。
三、重視“小”吟誦,品讀詩詞內(nèi)涵
在古詩詞教學中,要讓學生領(lǐng)悟詩詞內(nèi)涵,教師就要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重視學生的自主吟誦、情感體驗、感悟意象,使他們觸摸到詩詞的靈魂,感受到詩詞所蘊含的優(yōu)美意境。
比如,在《漁歌子》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根據(jù)想象,畫出詩詞中的景物。學生找出詩詞中的意象,并畫出輕盈飛翔的白鷺、肥美的鱖魚、潺潺的流水、盛放的桃花,還有自在垂釣的漁翁。這樣,使學生深刻感受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麗意境。與此同時,我讓學生體會 “不須歸”的含義。有的學生認為這是詩人被美景陶醉,不愿離開;還有的學生將自己轉(zhuǎn)化為作者,進入詩中感受到西塞山的蒼翠、漁翁的閑散自在,從而體會到詩人的所思所想。隨后,我問學生:如何才能讀出這首詞的情感?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想象,通過豐富的體驗和感受,吟誦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將情感寄寓其中,不知不覺吟誦出詩人的悠然自在,體會到了詩詞特有的美麗意境。
以上環(huán)節(jié),教師立足學生主體,帶領(lǐng)學生挖掘詩詞的意象,借助想象進入意境,并在問題的追問下體會詩人心境。這樣,讓誦讀入心入境,使古詩詞教學充滿語文味。
總之,在古詩詞教學中,每個學生都是小朗讀者、小翻譯者、小吟誦者。教師只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讓他們積極參與,通過素讀、翻譯、吟誦,就能讓語文課堂活色生香,充滿詩詞意韻,散發(fā)出濃郁的語文味。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