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新課程是立足于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fā)展的需要,構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相融合的課程目標體系;高中化學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fā)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過程。
【關鍵詞】新課程;教學策略;學習方式;三維目標
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它要求教師有時間和效益的觀念。教師在課程和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教學效益的問題。有效教學要求教師擁有有效的教學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的有效學習。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一個相互的過程,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fā),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有意識的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是有效教學的目的。
一、注重知識系統(tǒng)化,把零散的化學知識整合為理論體系
高中化學知識點多,比較零散。大多學生有知識雜亂、記憶混淆的印象,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師要追求“授之以漁”的教學策略才能夠進行有效教學。給學生一些啟迪,讓學生有自動往“深”和“全”去探索的目標和勇氣。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縱貫知識體系,特別是將學科中一些抽象的理論知識生活化,經驗化。
初中學習過氧化反應,必修一氧化劑與還原劑中又學習了氧化反應,但是定義的高度和層次不一樣了,化合價升高的反應是氧化反應,不再只是與氧氣反應了。到了有機化學部分,我們有學習了乙醇到乙醛去氫氧化,乙醛到乙酸加氧氧化。有的學生理解出現了混亂,究竟怎樣的反應是氧化反應?教師要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整合、概括。
二、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
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不但要建構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化學基本技能,使學生理解科學過程和學習科學方法。還必須著眼于學生潛能的喚醒、開發(fā)與提升,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注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生的獨特需要,促進學生有特色的發(fā)展,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使學生全面、健康、和諧、有個性的持續(xù)發(fā)展。人才的競爭是學習力的競爭,而學習力的要素包括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學習能力三個方面。動力是由目標產生,毅力是由意志決定,能力是靠培養(yǎng)的。因此,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力的競爭。教學過程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內化”過程,也是學生情感和體驗的“表達”過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應積極互動、交流與合作,能夠為學生既獲取知識,又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提供一個寬松、理解、友愛、主動參與的課堂環(huán)境,從而建構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教學關系。
三、課堂有效提問
1.課堂教學的提問要有啟發(fā)性
啟發(fā)性提問是一種最原始,卻又是最有效的提問方法?!秾W記》指出:“君子之教,喻也?!彼^“喻”,即“啟發(fā)誘導”的意思。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有目的的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比如:我在上《電解質溶液的性質》時,提問:“醫(yī)生在做心電圖時,在儀器與皮膚的接觸部位擦的是氯化鈉溶液而不是酒精溶液,為什么?”有的學生說:“因為酒精易揮發(fā)?!庇械膶W生說:“因為氯化鈉溶液可以消毒?!?,顯然這個時候學生的思維具有盲目性。這時老師提問:“做心電圖時一定要有什么條件?患者身體上綁的儀器起什么作用?”學生經過老師的點撥討論思考后得出:“做心電圖時一定要有電流。”從而得出結論:利用了氯化鈉是電解質的性質。如果教師不是采用提問的方式而是“一語道破天機”,一定會讓學生感覺索然無味。
2.課堂教學的提問要有時機性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充分說明了提問時機的重要性。選取最佳提問時機,既要教師敏于捕捉,善于把握,也要教師巧于引發(fā),善于創(chuàng)設。如針對新舊知識點提問,往往能使學生對新舊學習內容進行比較強化,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達到知識順利遷移的目的。例如:筆者上《電解質的電離》這節(jié)課時,筆者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在導電裝置內放入硝酸鉀、氯化氫、氫氧化鈉、酒精、蔗糖的水溶液,接通電源后,學生發(fā)現硝酸鉀、氯化氫、氫氧化鈉的水溶液中燈泡明亮,其余燈泡不亮。這時老師提問:“金屬銅能夠導電,為什么?”學生很快答出:“因為有自由移動的電子?!边@時老師繼續(xù)提問:“硝酸鉀、氯化氫、氫氧化鈉的水溶液中有沒有自由移動的電子?在這些溶液中有什么微粒?硝酸鉀、氯化氫、氫氧化鈉的水溶液為什么可以導電?”這樣提問可以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提高思維水平,這比教師從嘴里說出來的要深刻,更具有說服力,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3.課堂教學的提問要有趣味性
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好強、好玩。設計提問時要充分顧及這些特點,以引起他們的興趣。提高化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教師要選擇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形成學習的內驅力,促進課堂的“互動生成”。 如:講《鐵和鐵合金》時,教師提問:“大家都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削皮后的蘋果顏色會變深,哪位同學知道其中的奧秘?”這一提問就如同在學生平靜的腦海中引起認知矛盾,學生議論紛紛。接著提問:“有哪些方法防止新榨的蘋果汁顏色變深?”這樣就可以使學生不拘泥于狹小的知識點,從而使其想的更多,思考得更多,學習的興趣也更足,從而會讓學生爆出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
4.課堂教學的提問要有生活性
化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學生的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與自然界、社會發(fā)生聯系,許多問題的背后都隱藏著使學生心存疑惑,充滿好奇的化學問題。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問題情境,讓學生體驗到化學問題就在自己身邊,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在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到化學的價值和化學的作用。
四、實施多媒體教學
在教學中掌握適當的方法和時機,使用精心編制的多媒體課件,可以激活課本內容,讓靜止變?yōu)檫\動,讓抽象變?yōu)榫唧w,讓微觀世界變成宏觀世界,可以將外部資源引入課堂,把課本以及課堂的概念大而化之,變?yōu)闊o限。我們學校每一個教室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實施多媒體教學提供了很好了客觀基礎。內容不再只局限化學生課本內容,要緊跟化學發(fā)展研究的步伐,讓學生及時了解世界上化學發(fā)展動態(tài)和化學研究新的成果。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聽,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或觀看有關化學知識的影片等等,這些形式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知識面,而且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化學是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電子等微粒運動的科學,而微觀粒子的運動又是用肉眼所看不到的用手摸不著的,通常情況下我們只有借助于掛圖和模型,通過我們教師的講解而使得學生理解。而微觀的卻無法充分展示,例如,烷烴的鋸齒狀結構,乙烯、苯環(huán)的平面結構,單憑學生感知能力,不太好想象。使用多媒體課件,能使學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而且記憶深刻。
總之,實施新課程教學以來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和思索,我感到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具有極好的導向作用。作為教師,應從自己實際情況、從自己的學校出發(fā),充分挖掘自己的教學潛能,適應新課程的理念,努力為國家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金傳寶.美國關于教師提問的技巧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1997(2):54-57.
[2]施良方、崔允漷.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中學化學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