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萍
摘 要: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我國高等教育學校開始大規(guī)模擴招,短短的幾十年,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我國也從精英化高等教育時代隨之進入了大眾化高等教育時代。量的激增卻沒有帶來質的同步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問題成為了現形勢下關注、思考和探索的重點。認真研究、整理發(fā)現,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出現多方面的問題,其中質量問題尤為突出。因此,積極探尋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方法,將大有裨益。
關鍵詞:高等教育;大眾化;精英教育;質量觀
1.從當前形勢下的高等教育的目的性再認識來看高等教育主體的社會化
高等教育褪去了昔日所帶有的耀眼光芒而不斷大眾化的今天,受到學習型社會、城市化建設、新農村建設以及社會生活節(jié)奏等社會大趨勢的影響,高等教育已不是這個社會必需的選擇與投資,不再是生活甚至工作需要的唯一途徑。這在客觀上對接受教育的消費主體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對于高等教育的消費,其目的不僅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興趣愛好以及追求等,也要務實地正視當前中國社會在轉型過程中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這種代價表現為就業(yè)難、教育成本的迅速增加等) ,高等教育應據此調整自身的教育消費意向,以真正地滿足教育消費者的預期。
2.重新對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和大眾化教育并存的現狀進行再認識
高等教育的每一次成長或蛻變都是對當下高等教育的再思考和批判。而如何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階段探尋出適合大眾化和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所要求的結構,擺脫“均質化”的幽靈,更好地體現高等教育承擔力和使命感?筆者認為,高等教育無論精英化還是大眾化其目的都是為了培養(yǎng)高素質、高技能的勞動者和尖端人才;無論精英化還是大眾化,兩者都有在質量上的保障要求;“大眾化階段并不排斥而應包括精英教育,將之作為它不可替代的成分”。由此可預見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fā)展必然伴隨著精英教育的又一輪繁榮。由此可見,精英教育與大眾化高等教育并非絕對對立,而是必將長期并存。
但我們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精英教育與大眾化教育的區(qū)別。二者在選拔性上存在競爭性,精英教育選拔的競爭性要高于大眾化教育,大眾化教育更體現普及的特性。另外,以有限數量作為精英教育階段質量的體現,其質量結果是一元評價,而建立在多元性基礎上的大眾化高等教育質量其評價也是多元性的。
3.從對高等教育質量觀的進一步認識,看其可持續(xù)發(fā)展
無論怎樣的高等教育機構,他們對高等教育質量的認識以及具體的教學行為都不盡相同,但他們對高等教育要有質量的本質要求是相同的。那么,保證并不斷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就需建立相應的體系和正確的質量觀。潘懋元認為,極速擴張的教育規(guī)模與高等教育質量下降與否之間并不存在直接關系,而是應當動態(tài)地去把握好質量程度這一主題。人們之所以說現代高等教育質量出現滑坡,其原因在于用過去精英教育的角度和標準評判現代的、多元化下的大眾化教育質量,偏差錯誤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了。因此,我們需要對高等教育的質量和認識進行界定思考,即對教育質量衡量的標準是什么和對建立起的質量保障體系標準用什么這兩個本質性的問題。
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觀有清晰明確的界定和標準后,高校不被社會世俗的利益所驅使而堅持質量為本的責任意識,是高等教育機構要明晰確立的又一關鍵。作為高等教育消費群體的人們需要理性的,而非慣性的思維去擇校,以起到制衡當下具有市場性的高校,促使高等教育機構在質量的責任意識上更加自覺和加強。那么,高等教育機構是應該堅持學術本位還是堅持就業(yè)至上、是堅持其理想追求還是滿足于世俗的功利需要,都是擺在高等教育面前的大課題。鑒于此,我們應盡可能避免高等教育質量標準的單一化,強調多元化; 避免機械化,強調人文化。要真正地使高等教育向其所應有的方向發(fā)展,就必然要對現行的高等教育質量觀予以修正和改造,借此來引導社會對高等教育的理性消費。
因此,我們主張各種質量觀不能簡單地否定任何一方,否則就可能以偏概全,其公信力勢必下降; 也不能全盤吸收,否則便可能使質量成為無所不包的“怪物”。
參考文獻:
[1]談松華.戰(zhàn)略機遇期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走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2).
[2]浩 歌.期待高等教育改革新突破[J].中國高等教育,2011(1).
[3]張大良.以提高質量為核心 加快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J].中國高教研究,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