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書燕
摘 要:微課程與翻轉課堂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展開,所帶來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起著重大轉變?!拔⒄n程”在遠程開放教育、教師培訓、學科教學及企業(yè)培訓等領域也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職業(yè)院校把企業(yè)中的實際操作技術通過微課視頻直觀地展示,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關鍵詞:微課程 翻轉課堂 模式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教育教學的理念及教學模式也在不斷變化、更新,與時俱進地做出重大調整,以適應目前的社會和學生時代性的特點。國家發(fā)改委關于發(fā)展職業(yè)教育的決定,提出了總體的思想是服務需求、以就業(yè)為導向、產教融合、特色辦學。加快構建現代職業(yè)教育體系為指導方向,把工作流程和業(yè)務活動的具體內容完整地貫穿于教學當中,教師也在不斷地更新教法推出微課及翻轉課堂,把企業(yè)的實際操作及技術點用微課表現出來,把難以理解和無法講清楚的重點及難點用“微課程”來表述,既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把問題簡單視覺化,學生們可以通過動畫、視頻、圖畫直觀地學到一個知識點、重點、難點,將碎片化的知識加以整合來完成一門課程的學習。
一、“微課”制作的基本要求及課程結構的貫穿
(一)“微課”這個名詞不是特指名詞而是泛指名詞,如:電視微課、電影微課、廣播微課等,在教學中我們把它稱為教學微課,目前處在初級階段,成熟發(fā)展仍需要多方努力?!拔⒄n”是以闡述某一個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制作一門“微課教程”先從每個章節(jié)找出知識點、重難點及熱門問題以視頻+動畫及圖片的方式制成一個長七八分鐘,昀長不超過 10分鐘的微課視頻,也是學生們在 10分鐘內注意力昀集中效率昀高的時間段。由多個微課視頻組成一門微課教程。再把碎片式的知識點貫穿起來,完成整個課程體系的連接及知識的連貫性、邏輯性,結構完整地貫穿于這門課程的始終。
對一門“微課”的開發(fā)流程分為:選題,也就是選擇知識點,這個知識點必須是老師講述才能理解的內容,是學習的重點、難點、易錯點。設計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線索、教學內容、撰寫腳本。尋找素材包括文本、動畫、圖片、視頻、PPT及后續(xù)工作要進行攝像和錄屏等工作。為了更加美化視頻和突出“微課”內容,后期制作像剪輯、配音、字幕、片頭、片尾等來體現一個“微課”的整體設計,不但美觀,還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輕松地學到知識?!拔⒄n”簡潔的內容特點、清新的畫面描述、優(yōu)美的動畫及 PPT的設計易于學生們接受并留有深刻的記憶。
(二)“微課程”內容設計要重點突出
“微課程”內容設計可以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先拋出本次課程要講的問題,學生可以從網絡里尋找也可以從書中查找,總之先讓學生自己“動”起來。這時要求教師要有一個很好的組織能力和指導學生按照要求去完成教學任務的能力。教師根據學生尋找的答案來總結、歸類、選取所需要的內容,結合實際進行講解,著重進行主干知識的講解與剖析,或采用巧妙啟發(fā),積極引導,力爭在有限時間內圓滿完成課題所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教師語言要求生動,富有感染力的同時,更應做到準確、邏輯性強、簡單明了。在“微課”中提倡用多媒體 PPT課件(或白板課件)方式呈現板書,也可以呈現掛圖、實物等展示在恰當的位置。在“微課”的結尾,一定要有小結,用 1分鐘時間對一節(jié)課的教學進行歸納和總結,在注重總結內容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科方法的總結,使“微課”的課堂結構趨于完整?!拔⒄n程”教學,要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相互配合,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拔⒄n程”要重點解決使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費時難以理解或無法展示的教學內容。
二、網絡信息化在“翻轉課堂”中所運用的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作用不再是可有可無的內容展示工具,而是支持師生角色變化、學生主動探究、實現教學結構變革的“必不可少”的支撐要素。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流暢順利地進行自主學習。“翻轉課堂”是由傳統(tǒng)的教師授課翻轉為教師布置好下節(jié)課學習任務及需要解決的問題由學生通過網絡信息來完成教學任務。在課堂上教師扮演一個輔助的角色,但起到的是掌舵的作用,把握知識的重點內容給以答疑解惑。徹底打破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將課堂的主導權轉移到學生身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里的相關知識運用到課堂中,教師要輔助學生進行篩選吸取精華。學生們可以利用各種模擬實訓中心、實訓室及軟件設備在多媒體、計算機房來完成模擬操作訓練。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推動下,社會日益進入信息時代,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中,運用技術創(chuàng)新、豐富教學策略,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富有樂趣的教學環(huán)境,對學生的思維擴展、創(chuàng)新起到積極的作用。其中,“翻轉課堂”就是這種變革的具體體現。
“翻轉課堂”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效果,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為進一步推廣教學改革成果,將繼續(xù)開展“同步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網絡課堂”的創(chuàng)新教改模式,使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網絡信息,以此帶動信息化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微課”以“翻轉課堂”的模式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讓學生重新找回了學習自信。
三、“微課程”建設提高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課程實施能力
(一)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
2015年 11月 22日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學會信息化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會議在京召開,會議決定繼續(xù)開展“全國職業(yè)院校教師微課大賽”,著力提升職業(yè)院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和專業(yè)發(fā)展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探索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下提高教學質量的新機制、新方式和新模式,“微課程”的建設與應用,助推了教師個體的專業(yè)成長,激發(fā)了老師對教學理念的反思和課程改革的動力。錄屏軟件錄制(錄屏軟件 +PPT)的應用、 PPT的美化技巧的制作、結構合理邏輯性強的整體設計,激情的教學、鼓勵性提問,允許同學借助手機搜索呼救,等有刺激性的考核,以創(chuàng)意為評判的重點。
(二)“微課程”教學腳本設計的準確性和科學合理性
“微課”腳本設計,簡單地說就是一條條的文字命令,通過這些文字命令按照程序執(zhí)行,便可完成拍攝及制作工作。腳本編寫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制作的效果,教學設計腳本編寫要遵循三個原則:實用性、趣味性和教學性。畫面豐富、場景自然過渡。為完成一門系列性的“微課程”,需組建資源開發(fā)團隊,建立多方參與、共建共享的開放合作機制,發(fā)揮職業(yè)教育特色和優(yōu)勢,創(chuàng)建更加開闊的職業(yè)教育“微課程”系列。加快匯聚以“微課”為代表的學習資源 ,為學習者個性化學習、為終身學習提供支持。開發(fā)更便利的軟件系統(tǒng)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
四、“微課程”建設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下應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jiān)督和指導。高職院校及中職學生不同于優(yōu)質的本科院校,其缺乏學習自覺性,要想達成預期教學效果,必須建立相應的學習評價機制。對于遠程教育缺乏系列“微課程”及貫穿的知識體系。
(二)緣于職業(yè)院校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基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并不適合所有的學生,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新型有效教學模式尚需繼續(xù)探索與研究,尚未形成理論性、專業(yè)性以及系統(tǒng)性很強的設計體系。評價方式的研究少,評價標準少
(三)教師還不熟悉微課設計原理
體現在:不熟媒體聯姻教學設計、不熟編寫腳本設計、不熟 PPT技術處理、不熟錄屏技術、不熟視頻拍攝及編輯技術。
五、對微課發(fā)展趨勢的分析
重點未來的在線學習( E-learning)和移動學習(M-learning)成為“微課程”的主流學習方式。移動學習和在線學習所提供的情景、便捷、交互的個性化的學習。系列的“微課程”為網絡學習者提供了資料。移動學習和在線學習的媒體工具同樣成為“微課程”發(fā)展的載體。逐步使微課程的知識內容的“零散化”和“碎片化”向“組織化”“專題化”發(fā)展。重視“微課程”開發(fā)團隊,提高團隊整體教研水平,和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有組織有分工的團隊協作才能設計出高質量的作品。
微課程與翻轉課堂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展開,促使教學模式、教學理念起著重大轉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乃至創(chuàng)造性,改變了我國傳統(tǒng)課堂教學學生總是處于被動接受和被動灌輸的局面。緊緊圍繞著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來探索信息技術的有效利用,將會進一步推動我國“翻轉課堂”或“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產生與發(fā)展。我國“微課程”在遠程開放教育、教師培訓、學科教學及企業(yè)培訓等領域已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但還處于發(fā)展起步階段,對“微課程”的理解認識尚未統(tǒng)一,資源建設尚未成型,評價模式尚未完整“微課程”組織化、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建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教師對未來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微課設計與制作培訓山西華興科軟有限公司 PPT
[2]推動微課技術應用促進教育教學變革青島市教育局作者安善航
[3]陳希.翻轉課堂在概論課上的運用[J]時代教育;2014年15期
[4] 姚佳琴.微課程在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中的應用
[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
[5]周賢波.基于學習者角度的微課建設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