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學鵬+曹倩楠
摘 要:從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王治、賢人會議、習慣法到諾曼王朝的大會議、封建法最終到安茹王朝的議會的形成和普通法的確立,我們可以發(fā)現英國憲政是伴隨著其文明發(fā)展而自然生成的,在其后的發(fā)展過程中,仍然追隨著自身歷史發(fā)展,獨具特色。
關鍵詞:英國憲政 漸進民主 議會制度
一、世紀大憲章的簽訂與英國憲政的開創(chuàng)
貴族和國王是中世紀英國舞臺上的兩大主角,這種關系受到法律和習俗的認可,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權力分割與制衡的憲政精神。然而,事實上伴隨著英國早期封建社會的演變以及威廉一世及其繼承者的努力逐漸形成了政府集權和中央組織化的特點,這恰恰是英國憲政興起的的社會政治、文化制度前提?!洞髴椪隆繁闶窃谥鳈嗯d起,集權政府擴張權力,違背封建契約關系和習慣傳統(tǒng),超出合法范圍招致貴族聯合反抗的背景下重新確定自由界限的產物。《大憲章》對于 13世紀的英國來說是其政制規(guī)范化和法制化進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對于近代英國憲政和世界憲政而言,它體現的“王再法下”“法律至上”的傳統(tǒng)以及政治社會的規(guī)則意識和權力運行的制度制約觀念開啟了現代意義的憲政法治。
二、斗爭與妥協(xié)中英國憲政的漸進成長
1.亨利八世改革與過渡時代的英國憲政
“封建社會包含著資本主義社會的所有胚芽,這些胚芽緩慢的生長,每一步都留下自己的腳印,每一步都使資本主義方法和資本主義精神有所發(fā)展”。議會在誕生之日起便充當了貴族和市民反對國家專制爭取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這使得都鐸時期專制主義王具有了明顯的有限性,區(qū)別于東方絕對主義專制君主制。
都鐸王朝是英國近代的發(fā)端,其政治制度的諸多方面有所變革。都鐸王朝的變革體現行政和司法制度方面以及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帶來的系列變化。在行政方面,與王權加強相適應的是由御前大會議時期小會議演變而來的資本主義議會變革為樞密院,為以后內閣制的形成奠定基礎。司法制度方面,衡平法作為彌補普通法缺陷的新生因素,進入英吉利法系,提高了法院審判的效率。在地方管理中起著重要作用的治安法官在原有治安,司法管理和監(jiān)督基礎上添加了社區(qū)濟貧的智能,地方管理制度日趨完善。英國歷史上著名的宗教改革—亨利八世改革割斷了英國與羅馬教廷的聯系,使國王成為國教首腦,標志著英吉利民族的形成。同時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改變了上議院的成分,世俗貴族實力超過宗教貴族,但整體會議中,上院逐漸衰落,下院地位相應增強,議會工作程序和機構基本定型。在此期間“王在議會”和“三位一體”成為憲政要旨,以階級分權為特征的混合憲政確定了英國政治制度的發(fā)展方向。
2.王權的再次強大與 17世紀英國憲政革命
斯圖亞特王朝接替都鐸王朝后,詹姆士一世父子對內擴大王權,避開議會征收賦稅,對外和天主教國家友好交往。父子的專制主義行為引起了貴族鄉(xiāng)紳、市民的不滿,在議會斗爭中貴族和市民抨擊專制暴政,雙方矛盾激化致使國王多次解散議會,昀終訴諸武力,議會軍在兩次內戰(zhàn)中獲勝,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國內各方期盼強有力的政權控制局面,這時克倫威爾建立軍事獨裁政權,護國政體建立,但一切隨著克倫威爾的離世而結束,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兩院制議會恢復正常運行,樞密院向內閣演變,議會兩派圍繞《排斥法案》爭論不休,終于形成輝格托利兩大政黨。光榮革命發(fā)生確定了君主立憲制,結束了國王專制的時代,樹立了議會主權,使英國順利實現了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重要過渡。
17世紀是英國重要的社會轉型時期,英國憲政經歷了反復曲折的過程,斗爭與妥協(xié),漸進改革構成了英國政治傳統(tǒng)的獨特性。斗爭表現為議會同國王之間,議會內部之間,議會兩院之間,輝格托利兩黨之間;妥協(xié)亦處處可見,議會同國王的妥協(xié),議會與軍事勢力的妥協(xié),議會兩院、兩黨之間的妥協(xié)。斗爭促成了英國政體的質變,由封建君主專制轉變?yōu)橘Y產階級性質的君主立憲制;妥協(xié)則使英國政治乃至社會犧牲到昀小代價,也使得古代英國的政治傳統(tǒng)的以保留,昀終實現了英國漸進式的發(fā)展。
3.18世紀英國混合憲制的強化
18世紀是英國憲政確立完善的重要時期,是光榮革命后三權分立模式向權力混合模式過渡的確定階段。“光榮革命”之后英國政治制度被稱為“立憲君主制”說明它不同于封建時期的君主制,在于王權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英國近代王權與中世紀王權一樣,同樣經歷了較為曲折的歷程。 17世紀末至 18世紀初立憲君主制建立的初期,國王依然擁有立法和行政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著議會和政府,直至 19世紀初,國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仍然起到一定作用并非我們想象的光榮革命之后英國國王“統(tǒng)而不治”“形同虛設”。
光榮革命后,伴隨著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議會與國王和政府大臣的關系發(fā)生了重要變化,為內閣制的出現提供了政治基礎。一黨內閣的出現是英國近代政治制度史上的重大事件,是英國歷史上昀早的政黨政府,是政黨直接參與國家治理的開端。沃爾波爾擔任財政大臣期間,英國內閣制形成,但到責任內閣制的確立仍有距離。君主立憲制是當時英國政體的基本形式,貴族寡頭則在相當程度上體現著 19世紀中葉以前不列顛的國體屬性,上院貴族長期壟斷和控制國家行政、立法等多種權力,阻礙和限制著政治改革。
三、波瀾壯闊的議會改革與英國憲政的確立
第一次議會改革是英國政治發(fā)展的重要轉折點。英國因此也進入了改革時代。1832年議會改革,多數成年男子擁有了選舉權,地方政府和文官制改革相繼提上了日程,貴族權力逐漸被削減。同時,英國政黨政治發(fā)展發(fā)展迅速,托利黨、輝格黨分別演變?yōu)楸J攸h和自由黨,議會內兩黨界限明朗化。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王權繼續(xù)削弱,“議會至上”和“虛君制”成為公認的憲政準則。皮爾為首的保守黨在 1841年大選中獲勝組建政府,成為英國責任內閣制確立和兩黨制形成的重要標志。
19世紀的使命是開放行政權,將行政權從王權中分離出來,使國王處于虛位,“統(tǒng)而不治”,同時勇于向貴族爭奪立法權。由于兩黨制的出現,為公民通過選舉制參與國家政權提供了平等的機會,使得在野黨對監(jiān)督成為可能,兩黨制取代了昔日的貴族和市民對王權的制約作用,他們針對的是內閣政府再也不是昨日輝煌的國王。
兩黨制和內閣制的形成,標志著英國憲政模式的確立,這是議會主權和民主法治的昀終勝利。兩黨制下的兩黨相互制約相互監(jiān)督,適當妥協(xié),這樣政府容易推出溫和適中的社會政策,同時隨著選民范圍的擴大,政府合法性逐步提高。在國家權力規(guī)范化和開放化的演進過程中,英國憲政由傳統(tǒng)社會步入了現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