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芳
【摘 要】無論你在課前準備的有多么充分,課堂中總有一些偶發(fā)事件。恰當處理、巧妙利用偶發(fā)事件,會讓你的課堂“柳暗花明”“別有一番滋味”。
【關鍵詞】偶發(fā)事件;作文教學;踏跳板
課堂教學中的偶發(fā)事件是指課堂中突發(fā)的教師意料之外的事情。這類事件不同于一般的問題行為,常常嚴重擾亂課堂秩序,危害較大。教師若處理不當,會有損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還可能失去師生之間的友情。若能恰當處理,會讓你的課堂“柳暗花明”。本人結合在自己課堂中發(fā)生的兩例偶發(fā)事件的處理方法,供各位同仁參考。
第一個案例
一天語文課,我像往常一樣微笑著走進教室,正準備上新課,忽然,一位小組長站起來匯報:“老師,我們組的李靜同學昨晚的家庭作業(yè)沒有寫。”我正想問一問李靜是什么原因時,其他兩個小組的組長也接連站起來,一個說:“老師,我們組的蔣存寶和姜瑞琴也沒有寫。”另一個說:“我們組的全都沒有寫!”我能感覺到微笑在我臉上瞬間凝固,平時,也就一兩個“慣犯”不能按時完成家庭作業(yè),像今天這樣集體“犯罪”的還是第一次。我強掩飾住心中的怒火,正要準備興師問罪時。全班同學哄堂大笑起來,有的抱著肚子笑、有的捂著嘴笑、有的笑得眼淚都流出來了……我正丈二和尚摸不著頭呢。一個嘴快的女生說:“老師,今天是愚人節(jié)!”然后,同學們齊聲喊:“祝老師愚人節(jié)快樂!”噢!噢!原來今天是愚人節(jié),我靈機一動:“孩子們,和你們在一起真快樂,可快樂的時光不多了,這是我給你們上的最后一節(jié)課。上周上完學區(qū)公開課,領導看我課講的好,要把我調到定遠小學去了?!薄鞍 蓖瑢W們都張大了嘴巴?!袄蠋熌銊e走,你別走?!庇袔讉€女生急得都快哭了。我再也忍不住笑得前仰后合,同學們這才感覺被愚弄了。嚷著:“老師騙我們,老師騙我們——”“愚人節(jié)快樂”我回敬。我們又一次在教室里笑做一團。我知道,這節(jié)課同學們再也靜不下心來聽我講任何東西。我取消了原計劃上的新課,說:“這節(jié)課,我們改為寫作課,就以《愚人節(jié)》為題,看誰寫得生動、形象,好不好?”同學們開心的鼓起掌來。紛紛拿出紙和筆,埋頭寫起來。很快,大家作文就寫完了。連平時一寫作文就頭疼的蔣凱也躍躍欲試,要讀一讀自己的作文。我讓同學們主動搶占講臺。同學們寫到:
“……這時候,老師氣得火冒三丈,頭上的氣一股一股的向上冒……我們班的同學都大笑不止……我們這才明白了老師的詭計。這時,老師卻在講臺上笑得前仰后俯……愚人節(jié)是快樂的一天,是充滿笑語的一天。我期盼下一個愚人節(jié)的到來?!?/p>
“我們上課騙騙語文老師吧!我們就說我們班同學作業(yè)全都沒有寫……老師聽后,臉氣得通紅,嘴巴張的像個大雞蛋一樣……誰知老師向我們倒打一耙……我們聽后半信半疑……雖然這一天會很快過去,但是我永遠會將這個刻骨銘心的日子記在心頭,我期待著下一個愚人節(jié)。”
“今天是愚人節(jié),聽說愚人節(jié)就是捉弄人的節(jié)日。如果愚人節(jié)這天沒有捉弄別人,自己會倒霉……不一會兒,我們就把班上的大傻瓜全部搞定。我們合在一起商量,一直糊弄同學,沒意思。我們想騙騙大人物—老師……我們語文老師的頭上正冒著一團熊熊的火焰……我們的嘴張得比雞蛋還大……這時候我們才恍然大悟……這一天,真有趣,這真是一個快樂的節(jié)日!我喜歡愚人節(jié)!”
這次作文,同學們都寫得富有真情實感。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是教學素材,就看我們能不能很好地利用。
第二個案例
有一天下午,我正在教室給學生上輔導課,忽然窗外狂風大作,沙塵漫天,風刮得窗玻璃“框框”作響,我和學生趕緊關上了窗戶,風刮得更猛了,窗外昏黃一片,學生們不由小聲發(fā)出“啊吆”的聲音。正要繼續(xù)上課,卻發(fā)現(xiàn)有幾個學生伸長脖子往窗外看,有的在座位上坐臥不安,有的表現(xiàn)出想往外看又不敢看,眼睛注視著我,看我怎么控制眼前這個局面。別小看這些小家伙,人小事大。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再講下去,顯然是畫蛇添足,何不借這次機會訓練一下他們的寫作。于是我慷慨地說,大家都到窗戶邊來看,認真觀察,看完后,每個人都要寫出你看到的情景。沒想到孩子們快樂的像小鳥,邊看邊嘰嘰喳喳的交談,十幾分鐘的沙塵終于結束了,孩子們心滿意足的回到了座位。下課時,每個人都按時交上了作文,不想他們描述的十分形象、真切。例如:①分不清天和地的界限②紙片和垃圾在空中飛舞③風像發(fā)怒了一樣吼著④老天爺像一個魔術師⑤我希望沙塵再來一次……,看到這些句子從他們嘴里說出來,我興奮極了,我又一次看到他們進步了。
課堂中總會發(fā)生這樣或那樣的偶發(fā)事件,利用好了,會成為你課堂的潤滑劑,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每一個孩子就其天性來說都是詩人,要讓她心里的詩的琴弦響起來,就要打開他創(chuàng)作的源泉。這是任何書本和任何課程都無法給予的。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