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研(延邊大學體育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0)
?
“體適能教育模式”應用于初中體育教學的可行性研究
李研
(延邊大學體育學院,吉林 延吉133000)
摘要:本文通過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對體適能的概念和類型進行理論了解認知。對體適能概念對體育教學應用的可行性和實際情況的推廣闡述。探討體適能教育模式對初中體育學生的體質(zhì)健康成長和體育成績的增長的影響。
關鍵詞:體適能;初中;體育教學;探究
體適能是指人體的機能對環(huán)境適應能力的概念,也是衡量人體健康狀況的一個標準?,F(xiàn)今傳統(tǒng)的學校體育教學雖然對學生的體能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但是始終無法快速解決越來越嚴峻的學生體質(zhì)下降問題,因此有必要將體適能的教育模式引入到初中學生的體育課程當中,這樣可以有針對性的提高學生的體能,培養(yǎng)學生熱愛運動的習慣。
目前為止,國內(nèi)許多學校的體育教學現(xiàn)狀并不樂觀,很多學校在體育教學目標的設置上目光短淺,只在意近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很難從長遠的角度為學生名打造一個適合終身參與的體育運動。很多學校和老師根本擺脫不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學內(nèi)容千篇一律,還有很多體育教師自身的素質(zhì)不高,使整個體育教學的過程顯得枯燥乏味,滯后性強。
近幾年我國學生體質(zhì)健康監(jiān)測結果顯示,學生體質(zhì)健康狀況仍處下降趨勢,部分體能指標、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繼續(xù)呈下降趨勢,超重及肥胖檢出率繼續(xù)呈上升趨勢,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仍居高不下。初中時期是學生培養(yǎng)運動興趣愛好的關鍵時刻,要抓好這一時間段的體育教學,培養(yǎng)好學生的健康標準。
由于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已經(jīng)滿足不了現(xiàn)代教育的要求,初中生的身體素質(zhì)也持續(xù)的出現(xiàn)了下滑的趨向。所以必須引入新的教育模式,才能為體育教育打開新的局面。而體適能可以滿足新時代背景下體育教學的要求,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初中體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引入體育能教育模式。
體適能著重培養(yǎng)的是對自我的學習能力和自信心的培養(yǎng),教導學生學習體適能的有關知識和運用方法。
1.體適能教育模式的教學方法主要是以學生為主的自主鍛煉,采用因材施教的學習方式,來體現(xiàn)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以學生的個人不同的興趣愛好來促進終身體育能力的發(fā)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再是中心角色,在自由開放的教學活動中稱為學生的伙伴和健身、健康的指導者,學生成為主體,同時教師也能夠有足夠時間收集外界信息和學生們的真實需求,從而來補充教學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斷能力。
2.教師要對體適能的運用熟練和理解,也要對學生的基本身體情況有一定的初步了解,對學生們講解體育活動對改善人體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韌性,身體成分等方面的知識和作用,以及營養(yǎng)與體育活動、健康的知識。讓學生了解知道什么是體適能。
3.教師要挖掘?qū)W生們自身的潛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要教導學生們應該操作什么,學生應該知道什么,學生應該重視什么。做這個運動有什么意義,培養(yǎng)學生自主自我鍛煉和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
4.在教學運動項目的選擇上要根據(jù)健康體適能的內(nèi)容而定,多采用具有終身體育鍛煉價值的有氧、低中等強度的經(jīng)過改造的競技體育項目,例如小型的足、籃、排項目、徒步、慢跑、器械健身、游泳和一些趣味的游戲活動,這些設計項目要對學生運動基礎及身體素質(zhì)要求不高,學習興趣濃厚,且便于能夠長期堅持。
1.體適能教育根據(jù)學生個人的實際情況和需要來分層次的教學,能夠打破學生對體育課厭煩的障礙,使學生重新認識什么是體育課,認識到上體育課是可以獲得健康及掌握體育知識和一定的項目運動技能的,促使學生學習更加積極主動。學生在新的教學形式下,能夠多方位的掌握相關的運動技能和方法,掌握體育的理論基礎知識,安全的進行體育鍛煉。
2.通過健康體適能教學,培養(yǎng)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具有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態(tài)度和行為,設計符合個人需求和興趣的體適能狀態(tài)。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以體適能的標準來評估體育活動并使學生具有一定的體育文化素養(yǎng)和觀賞水平。
3.體適能教育模式,能夠提高學生的上課態(tài)度,促進學生的心理和身體的發(fā)展。提高學生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韌性、改善身體成分。心肺功能強大,大腦獲取的攝氧量越強,精神集中時間越久,學生上課能夠更加集中,學習效率也就有所提高。良好的體適能能夠使學生的抵抗能力增強,不易生病,運動能力也會提高,養(yǎng)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有所幫助。
體適能教育模式進入初中教學能夠促進初中生對體適能概念的理解,對學生的體適能水平提高有積極的作用,改變原來的傳統(tǒng)死板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熱愛運動的興趣,形成良好的“終身體育”意識。
參考文獻:
[1]龔憶琳.何為體適能[J].體育學刊,1995( 2)
[2]姜宏斌.“體適能”概念應用于體育教學與訓練領域的理論探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3,29(4):105-108
[3]魏勇.體適能-學校體育的核心概念-上[J].體育教學,2008(11)
[4]裴東景.健康“體適能”教學對“陽光體育”的影響探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9,17(9):81-82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079-01
作者簡介:李研(1992-),男,漢,黑龍江省,在讀研究生,延邊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