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劍斌 (浙江省寧??h力洋鎮(zhèn)初級中學前橫分校,315602)
在實踐中,一味地耳提面命式“灌輸”知識的教學方法,并不被廣大學生所接受與喜愛?!读x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告訴我們,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樣的課堂才會充滿生機與活力。運動技術是一個復雜的載體,學生學習運動技術要做到——眼到、心到、身到。其中,“眼到”即觀察。觀察是學習的開始,而隨后必然伴隨引起學生注意、記憶、思考、判斷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心到),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技術動作(身到)。本文以筆者執(zhí)教的《遠撐前滾翻》為例:一個層面注重觀察方法的指導,另一層面強化學生思維導向。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學習技術動作的同時,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啟迪思考,提高學生觀察力和課堂教學效果。
教師:“同學們,你們肯定注意到了今天的場地布置與平時不一樣了吧。老師計時3min,你們用眼睛仔細觀察教學的場地與環(huán)境。一會,老師要出一些問題,看你們能答出幾個?”
學生們仔細觀察場地后,學生對教師的問題一一回答。教師問:“小黑板上寫著什么?”學生答:“遠撐前滾翻”;教師問:“大墊子有幾塊,小墊子有多少?”學生答:“大墊子有11塊,小墊子10塊”;教師問:“大墊子前有什么?”學生答:“大墊子上有黃色膠帶,還有兩個紅色手掌型的膠帶”;教師問:“大墊子上有什么特別的標志?與大墊子的距離是多少?”學生則回答不出來。
教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不錯,但有些問題還是沒有回答上來,不過沒有關系,我們邊上課邊觀察。”
教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遠撐前滾翻的示范動作,看看、想想老師哪些部位受力、發(fā)力了?”
教師示范了兩次。
教師:“有沒有注意到老師哪些部位受力或發(fā)力了呢?”
學生零零散散地回答:“頸部、肩部、背部、腿部、手腕腳踝?!?/p>
教師:“同學們觀察得很認真!下面跟老師一起活動這些部位(引導學生完成肩部、背部、腿部、手腕腳踝的熱身活動)?!?/p>
教師:“剛剛我們進行了熱身活動。下面,我們學習遠撐前滾翻動作。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觀察老師的手放在哪里?滾翻時有無屈臂?腳在何處?滾翻時有無屈膝?”
教師示范了兩次。
學生A:“手撐在手掌型膠帶處,滾翻時有屈臂?!?/p>
學生B:“腳要分開,離墊子大約一腳半,滾翻時有屈膝動作。與前滾翻的區(qū)別是腳離墊子更遠了。”
教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值得鼓勵。下面我們嘗試一下遠撐前滾翻動作,在練習時要做到屈臂、屈膝?!?/p>
學生練習,教師觀察,并留意學生出現的問題與錯誤動作。
教師:“剛才大家練習時,老師發(fā)現很多同學翻不過去或者滾得不直,你們知道是什么原因嗎?你們再看老師示范,留意一下腳部。”
學生:“老師,是不是腳要用力地蹬地???”
教師:“對,你觀察得很仔細!下面老師帶來了一個蹬地提臀的輔助性器械,請同學們拿一塊小體操墊成‘A’字形放在紅色膠帶處。同學們練習時蹬地要用力,盡量蹬地后從胯下能夠看到后面體操墊的頂部,并說出同學的手勢數字?!?/p>
學生們躍躍欲試,練習時學生為了看到手勢,不得不用力蹬地,且增加了騰空滯留時間。
教師:“大家跟老師一起做放松活動。老師不說話,你們仔細看,按照老師的要求做并且能記住老師放松的部位?!?/p>
教師進行頸部、腿部、手臂、背部的放松,學生跟著教師做放松動作。
放松動作結束。
教師:“今天我們學習了遠撐前滾翻,同時也訓練了觀察力。觀察要確定觀察對象、目標與方法,大家在生活中可以嘗試一下,如,生活中交通標志的異同等,以提高觀察力?!?/p>
有效學習技術動作,高效完成教學任務,首先應明確觀察對象。體育教學內容多樣,一個技術動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要求也不相同,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觀察要求也不一樣。那么,如何確定觀察對象呢?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階段、技術環(huán)節(jié)、重難點,對觀察的對象進行選擇。但在確定觀察對象時,教師要注意“觀察對象要為學習技術動作(內容)服務”,否則觀察就失去了意義。
在遠撐前滾翻教學中,筆者依據教材特點、學生情況、場地情況確定觀察對象。課前觀察的對象為場地與環(huán)境,目的是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中來,并為學習遠撐前滾翻埋下伏筆;準備部分的觀察對象為受力、發(fā)力的部位,目的是初步建立遠撐前滾翻的動作表象,引起學生思考;基本部分的觀察對象為手與腳的動作,目的是進一步了解遠撐前滾翻與前滾翻的區(qū)別,探索遠撐前滾翻的動作結構與技術關鍵,減少錯誤動作,從而掌握動作原理與技術動作;在放松部分,強調放松部位,目的是有針對性地進行放松。以上確定的觀察對象都不盡相同,但都有同一個目的:都是為學習遠撐前滾翻服務。
觀察的第一個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習:學生只有通過細致觀察才能獲取技術動作的信息,在頭腦中建立動作表象,快速掌握技術動作。從執(zhí)教遠撐前滾翻教學來看,構建以學習為基礎的觀察課堂,學生主動活躍且積極參與。觀察的第二個目的是為了思考:思考是一座連接觀察和學習之間的橋梁。觀察的目的是為了學習,但同時必然伴隨著思維活動,在捕捉事物的特征與細節(jié)中,思維活動是活躍的,這一點從學生的目光和情緒中可強烈感覺到。
人具有與生俱來的探索精神,學生更是如此。那么,如何引起學生觀察興趣、積極思考呢?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懸念、巧設問題、記憶事物、模仿動作等形式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激發(fā)學生興趣。思維的發(fā)展是從問題開始的,在執(zhí)教的遠撐前滾翻中,筆者在各個教學階段都設置了多個問題。如,在課前觀察場地時提出問題,在準備活動時強調受力、發(fā)力部位有哪些,在基本部分證明蹬地的重要性,等。而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去交流、思考問題。由于這一過程含有比較、分析與判斷,所以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在觀察中學習與進步。
在日常的教學中,有教師已經注意到觀察的重要性與注意點。如,單手肩上投籃是關注手臂手型而非是否進球;廣播操示范先關注下肢再關注上肢等,但沒有上升到訓練觀察方法的理論層面,而僅是為了完成技術動作教學。訓練觀察力的方法:告之觀察力訓練的原理與方法。如,最簡單的訓練觀察方法是:確定觀察對象——明確觀察目的——了解觀察方法——得出觀察結果。
在遠撐前滾翻的總結環(huán)節(jié),針對本節(jié)課觀察力的學習,傳授觀察訓練的方法:確定觀察的對象(在各個環(huán)節(jié)觀察的對象是不同的),明確觀察的目的(促進技術動作形成,提高觀察能力),了解觀察的方法(這節(jié)課中用了對比觀察法、重點觀察法、直接觀察法等),得出觀察結果(學生自己得到,而非教師得出的),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運用觀察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漁”。
觀察力是大腦對事物的觀察能力,觀察力可通過有目的、有意識地觀察指導進行提高。觀察力不僅僅表現在體育教學中,在生活中更是無處不在,生活是觀察力訓練的“天然場所”。一方面是對人和物的觀察,這種觀察主要從事物的屬性特征著手。如,人的觀察可從衣著、面色、表情、高矮等方面觀察;物則可以從大小、形狀、數量、色彩等方面比較。另一方面就是社會的各個領域,如,體育、科學、藝術領域等,這種觀察更具專業(yè)性,但不管如何,觀察的方法是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