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松
(海南大學旅游學院 海南 ???570228)
原譯文宏觀意義對等的有效途徑
——主位結構和語氣結構對應
胡 松
(海南大學旅游學院 海南 ???570228)
原譯文的宏觀意義對等是翻譯的目標之一。張德祿和劉汝山提出在譯文中重現(xiàn)原文的銜接機制是使原譯文宏觀意義對等的有效途徑。文章通過實例分析羅素的散文名篇及其譯文的主位結構和語氣結構(銜接機制),結果發(fā)現(xiàn)原譯文的主位結構和語氣結構基本相同,從而部分佐證了張劉的觀點。
翻譯;宏觀意義對等;銜接機制
翻譯涉及兩種語言的轉換,但由于不存在在詞匯語法、語音語調等層面完全相同的兩種語言,所以要做到各個層次都完全對等的翻譯是不可能的任務。因而,翻譯理論家都退而尋求某個層面上的“對等”。張德祿和劉汝山(2003)指出,要使原語和目的語實現(xiàn)宏觀意義對等,把原語的銜接機制在目標語中重現(xiàn)是個有效的方法[1]-237。筆者通過查看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還尚未有研究者通過實例佐證過此觀點。所以本文嘗試以羅素的散文名篇How to grow old前三段和莊繹傳譯文《怎樣才能活得老》前三段[2]20-22為研究對象,在假定原譯文宏觀意義對等的前提下,從張劉在書中提及的主位結構和語氣結構(結構銜接)[2]238-241對比分析原譯文,以證明張劉的觀點。
韓禮德認為一則信息由主位和述位構成,主位是信息的出發(fā)點,是信息所關注的內容,述位是這條信息中發(fā)展主位的剩余部分[3]37-38。后來他進一步界定了主位結構,認為主位包括小句內的第一個經驗成分[4],即小句內第一個經驗成分之前的所有成分。從上可知,判斷主位需要劃分小句。但分析語篇主位時,學者一般采用弗萊斯1994年提出的T-unit單位(T-unit由一個獨立小句及其所有附著在它上面的其它小句構成)。據(jù)此,筆者將How to grow old的前三段原譯文試劃分為19個T-unit,并找出各個單位的主位。
分析發(fā)現(xiàn),原譯文有14個單位的主位幾乎完全相同的(1,2,3,4,5,9,11,12,13,14,15,16,18,19)。剩下的T-unit中(6,7,8,10,17),6的原文主位(it)與譯文主位(老想著過去)以及8的原文主位(this)與譯文主位(要做到這點)語義相同。剩下的T-unit7,10,17的主位分別從one’s thoughts,it和one’s interest轉換成了“一個人”、“人們”、“我”。這些轉變體現(xiàn)了英語傾向于無靈主語,而漢語傾向于有靈主語。雖然這三個主位的語言形式不同,但它們有很強的語義關聯(lián),所以筆者認為這三個單位的主位類似,只是迫于語言的選擇傾向而進行了微調。最后,T-unit17的主位從one’s interest變?yōu)椤拔摇币灿泻芫o密的聯(lián)系,因為原文的T-unit17省略了一個語義成分“I mean”,這一語義成分是從前一個單位延續(xù)而來的,英語為了簡潔,省略了此語義單位,補充之后,這則語言單位為“but I mean that one’s interest should be contemplative……but not unduly emotional.”。這樣原譯文T-unit17的主位基本類似。
綜上可知,原譯文在突出語篇信息關注焦點的主位選擇上幾乎一致,這不僅說明了譯者刻意保留了原文的主位模式,也證明了保留原文的主位選擇模式,是保留原文宏觀意義的有效方法。
語氣是韓禮德功能語法中體現(xiàn)人際功能的方式之一。語氣主要是用以體現(xiàn)發(fā)話者和受話者之間的交流角色關系,如求取者還是給予者[5]。韓禮德的功能語法將語氣類型劃分為陳述語氣,疑問語氣,歧視語氣。這三種語氣結構與功能語法中的四種功能標簽密切相關:給予信息——陳述,索取信息——提問,給予貨物和勞務——提供和索取貨物和勞務——命令。而在這四種功能標簽中,有三種與英語的句法結構密切相關。其中,陳述功能幾乎都是由陳述小句表示,提問功能由疑問小句來表示,命令功能由歧視小句來表示。從上可知,這三種功能是小句語氣系統(tǒng)的三種選擇。其中,提供功能并不與特定的語氣類型相聯(lián)系,它主要與情態(tài)相關[4]47。筆者對原文19個T-unit中的語氣結構和交流角色分析如下。(參照湯普森分析方法[4])此外,筆者參考張德祿[6]對漢語的語氣劃分方法后,對譯文19個T-unit的語氣類型也進行了分析。
分析可知,譯文除了T-unit11屬于典型的漢語歧視語氣外,其它的單位都保留了原文的陳述語氣結構。且雖然譯文的T-unit11采用了歧視語氣,但原文的T-unit11也是通過陳述語氣表達了命令功能,這可以得出莊繹傳的譯文只是用不同的語氣類型表達了同樣的功能。不過,筆者認為譯者在T-unit11中用歧視語氣去表達原文的稱述語氣并不妥當,因為“那就不要去想它”可以回譯為“forget it”,這樣語氣上似乎更為類似。所以筆者建議譯文可以修改為“你就不要去想它”,這樣語氣上不僅更為緩和,符合原文的語氣類型,而且還與下句譯文形成連貫: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你就不要去想它,而如果你不去想它,慶幸就很可能不是這樣了。
綜上所述,譯文和原文的語氣類型基本類似,并且譯文還因為語氣類型與原文不符,造成了語義不太對等的現(xiàn)象,所以這可以證明保留原文語氣類型是保留宏觀意義的有效方法。
從上文可知,原譯文在主位結構和語氣結構方面都極為近似。加之本文是建立在原譯文宏觀意義對等的前提下,所以本文可以部分證明在譯文中盡量重現(xiàn)原文的銜接機制是使原譯文宏觀意義對等的有效方法。當然按照張劉的觀點,語篇的銜接機制還包括及物性結構和銜接鏈,所以下一步的研究可以從這兩方面出發(fā)進一步佐證此觀點。
[1] 張德祿,劉汝山.語篇銜接與連貫的理論的發(fā)展及應用[M].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3
[2] 李運興.英漢語篇翻譯[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 胡壯麟,朱永生等.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4] Geoff Thompson,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Hodder Arnold,2011
[5] 楊才英.論英語語篇中的人際意義銜接[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9)
[6] 張德祿.漢語語氣系統(tǒng)的特點[J].外國語文,2009(10)
胡松(1991.12-),男,漢族,湖北宜昌人,海南大學旅游學院14級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生,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
H315.9
A
1672-5832(2016)12-02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