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瑒
【摘 要】本文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主位結構為依據(jù),對比分析《Sonnet 18》及其三個中譯本,研究其主位和主位推進模式,探索主位結構在詩歌英譯漢中的應用。
【關鍵詞】主位結構;《Sonnet 18》;中譯本
一、引言
文學巨匠莎士比亞為世人留下了瑰麗的十四行詩。其中,第十八首《Sonnet 18》堪稱經(jīng)典,深受中國讀者喜愛,其中譯本多達數(shù)十版。系統(tǒng)功能語言中的主位結構有助于人們理解和分析語篇。本文以《Sonnet 18》以及梁宗岱、梁實秋和辜正坤三位學者翻譯的中譯本為研究對象,從主位結構和主位推進模式入手展開對比分析,以期探索主位結構在詩歌英譯漢中的應用。
二、主位結構
一個小句,可被切分為主位和述位。主位常位于句首,但不等同于主語,可以是位于句首的賓語、狀語等。述位是主位之外的其他成分。主位所表達的信息多為已知信息,述位多表達新信息。韓禮德將主位分為“單項主位”、“復項主位”和“句項主位”。單項主位表現(xiàn)為名詞詞組、副詞詞組或介詞短語等只包含概念成分的主位。復項主位表現(xiàn)為語篇成分、人際成分和概念成分構成的多種語義成分。其中,概念成分為必須,語篇成分和人際成出現(xiàn)一個即可,不一定同時出現(xiàn)。句項主位是表現(xiàn)為小句的、只包含概念成分的主位。因此,可以將句項主位視為單項主位。(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站子 164-166)
常見的主位推進模式有四種:放射型、聚合型、階梯型和交叉型。放射型主位推進模式中,幾個句子共享一個主位,述位各不相同。聚合型主位推進模式中,幾個句子共享一個述位,主位各不相同。階梯型主位推進模式中,一個句子的述位充當下一個句子中的主位。交叉型主位推進模式中,相鄰兩個句子的主位和述位有交叉。
三、《Sonnet 18》及其中譯本對比分析
《Sonnet 18》共14行,為了方便后續(xù)分析,將全詩分為了10個小句。詩歌全文及其主位述位分析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見,從主位述位理論來看,句(2)、(3)、(5)和(10)為單項主位,句(1)、(4)、(6)、(7)、(8)和句(9)是復項主位。接下來,逐句對比分析Sonnet 18 及其三個漢譯本。
由表2-1可見,小句(1)中,原句的復項主位均被轉化為單項主位。梁宗岱譯和梁實秋譯選擇的單項主位是復項主位中的主語“我”,而辜正坤譯選擇的單項主位是復項主位中的限定成分“或許”。小句(2)中,原句的單項主位均被保留為單項主位。梁宗岱譯和梁實秋譯選擇的單項主位“你”與原句的主位相同,而辜正坤譯選擇的單項主位是其增補的狀語“但是”。
由表2-2可見,小句(3)中,原句的單項主位均被保留為單項主位。小句(4)中,原句的復項主位均被轉化為單項主位。
由表2-3可見,小句(5)中,原句的單項主位均被保留為單項主位。小句(6)中,梁宗岱譯和辜正坤譯保留了原句的復項主位。辜正坤譯選擇的復項主位與原句一致,而梁宗岱譯的復項主位選擇的是原句的述位中的成分,原句的主位被轉化為述位。而梁實秋譯將復項主位轉化為單項主位,保留原句復項主位中的狀語“常?!?。小句(7)中,梁宗岱譯保留了原句的復項主位,但是選擇的主位是原句的述位,而原句的主位被轉化到了述位中。梁實秋譯和辜正坤譯將復項主位轉化為單項主位,但是均保留了原句復項主位中的主題。
由表2-4可見,小句(8)中,原句的復項主位得以保留。小句(9)中,梁實秋譯保留了原句的復項主位,而梁實秋譯和辜正坤譯將復項主位轉化為單向主位,但是保留了復項主位中的主題。小句(10)中,原句的單項主位得以保留。
逐句分析后,再來看全詩的主位推進模式。原詩的主位推進模式如圖1-1。
T1—R1 T3—R3(=R1)
T2(=R1)—R2 T4(=R3=R1)—R4
T5—R5 T8(=R1)—R8(=R1)
T6(=T5)—R6(=R5) T9—R9(=R1)
T7—R7(=R5) T10—R10(=R1)
由圖1-1可見,本詩使用了四次主位推進模式。第一次為小句(1)和小句(2)形成的階梯型主位推進模式,T2與R1相同,指如夏日的友人。第二次為小句(3)和小句(4)形成的階梯型主位推進模式,T4與R3相同,兩者也與R1相同,皆與夏日有關。第三次為小句(5)至小句(7)形成的聚合型主位推進模式。這三個小句主位不同,但是擁有一致的述位,R5、R6和R7都與天空之眼(太陽)相關。第四次為小句(8)至小句(10)形成的聚合型主位推進模式。這三個小句主位不一致,但是述位相同,都與友人有關。梁實秋譯的譯文與原文的主位推進模式一致,故不再在此單獨呈現(xiàn)。梁宗岱譯版第三次主位推進模式(如圖1-2)與原詩有差異,辜正坤譯第一次主位推進模式(如圖1-3)與原詩有差異。
T5—R5
T6(=T5)—R6
T7(=T6)—R7
T1—R1
T2—R2(=R1)
如圖1-2所示,梁宗岱版譯文中,第三次主位推進發(fā)生了變化。原文小句(5)至小句(7)形成的聚合型主位推進模式變成了放射型主位推進模式。譯文中,這三個小句述位不同,但是擁有一致的主位,T5、T6和T7都與天空之眼(太陽)相關。如圖1-3所示,辜正坤版譯文中,第一次主位推進發(fā)生了變化。原文小句(1)和小句(2)形成的階梯型主位推進模式被轉化為了聚合型主位推進模式。譯文中,這三個小句主位不同,但是擁有一致的述位,R1和R2都與如夏日的友人相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詩歌英譯漢過程中,譯者需要按照漢語習慣對其中的主位述位結構和主位推進模式進行適當調整。英詩中譯時,借助主位理論,譯者可以更為精準地把握詩歌語篇結構,在忠實原文意義和結構的基礎上,更靈活地進行翻譯,這將利于譯者翻譯,有助于提高翻譯質量。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rnold,2004.
[2]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zhàn)子.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第三版)[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3]張大群.主位研究述評[J].現(xiàn)代外語(季刊),2009(08).
[4]朱永生.主位推進模式與語篇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