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芬
“微時代”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對策略探析
王菊芬
“微時代”的來臨是一把雙刃劍, 同時給大學生們帶來有利和不利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借助網(wǎng)絡平臺,創(chuàng)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效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微時代 大學生 心理健康
隨著微信、微博等一系列新媒體的迅速發(fā)展,以手機、平板電腦等“微介質(zhì)”為載體,人們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微時代”。在當今時代,“微時代”不僅是一個新生名詞,更多地指向包含新型生活方式、全新人際交往關系等多種意義的時代性命題。
(一)“微時代”帶來有利影響
目前校園的大學生,尤其是95后這代新同學,他們展示個性的愿望非常強烈。他們渴望所有人知道自己的想法與見解,也渴望引起他人的注意并得到社會的認同。隨著新型媒體的流行,微博、微信等無疑給大學生們提供了這一表達自我的平臺。通過微博熱門、微信朋友圈、QQ說說等,學生可以輕松地了解到社會上、朋友間發(fā)生的新鮮事,同時他們可以就當前熱點進行暢所欲言,即時進行反饋。在微平臺上,大家可以進行自由平等地互動,這會對緩解大學生人際交往壓力帶來一定的作用。微平臺上的互動是自由的,不用顧忌自己何種身份、也不用表明自己是普通本科甚至是??圃盒5膶W歷,這對滿足大學生們的自尊心有很大幫助,從而對良好的人際交流奠定基礎。
(二)“微時代”帶來負面影響
隨著微博、微信在生活中的日益普及,“控”已是新興流行詞,“微博控”“微信控”成了某些同學的稱謂。有的學生沉溺于網(wǎng)絡,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際交流接近于零。有些學生對手機產(chǎn)生了依賴癥,頻繁地查看微博、微信更新,以至于吃飯、走路、上廁所、課堂上都在刷微博、聊微信。微平臺的過度使用,可能讓大學生們產(chǎn)生厭學心理。同時,整日沉溺于虛擬的微平臺,可能會引起自閉癥、人際交往恐懼癥等心理,給大學生們帶來諸多不良影響。
其次,在“微時代”中,只要有接入網(wǎng)絡的手機、平板電腦等工具,每個人都是消息發(fā)布傳播者。相較于以前報刊、廣播、電視等老一代媒體,大學生可以更加自由地接收和發(fā)布信息。在缺少學校監(jiān)督以及老師引導的情況下,垃圾信息可能乘虛而入,垃圾信息的范疇包括反社會主義、反中國共產(chǎn)黨的錯誤言論,一些夾雜暴力、色情等不良內(nèi)容的圖文、視頻文件,這些信息內(nèi)容會誤導三觀形成關鍵期的大學生們。
(一)革新“微時代”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微時代”具有顯著的個性化特征,這對教育者的傳統(tǒng)主導權帶來很大挑戰(zhàn)。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思想政治教師能夠與時俱進更新教育理念。首先,高校教師們要有防微杜漸的意識,時刻警惕消極、反動的信息,一旦發(fā)現(xiàn)“微時代”中隱藏的負面信息,及時進行干預,確保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其次,高校教師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關懷與疏導,認真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網(wǎng)絡終究是一個虛擬世界,有些學生線上線下會判若兩人,在線上是積極發(fā)言、自信滿滿的,但在真實世界里,是非常自卑、封閉、毫無安全感的。這就要求我們教育者善于體察個體的心理需求,及時對需要幫助的學生進行疏導,帶領他們度過心理危機,促使學生們健康成長。
(二)更新“微時代”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內(nèi)容
善于運用符合大學生們行為特點的方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內(nèi)容多用他們善于接受并且感興趣的話題。高校老師們要善于捕捉“微言”中的含義,并且能夠探究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價值。“微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信息的多元化,很多新話題在源源不斷產(chǎn)生,這就要求教師們也及時去關注新媒體中的當前熱點討論問題,并且巧妙地把這些內(nèi)容作為教學案例帶到學生課堂上,鼓勵學生們運用書本中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論、原理進行解釋,讓同學們開展有效的討論,這對提高教學內(nèi)容的吸引力有較大作用,更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課效果。
(三)探索“微時代”下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努力嘗試新途徑、新方式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要突出學生們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靈活運用課堂講授、小組討論、情景劇等多種教學方法,牢牢抓住學生們的注意力,讓學生們徹底擺脫“低頭族”問題。在課余活動中,教師們可以運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工具,開展面向個別學生的私下咨詢;或者通過微博、貼吧,開展面向?qū)W生的團體咨詢和公開討論;同時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網(wǎng)”公共網(wǎng)絡,學生們能夠隨時咨詢,及時了解、掌握學生心理變化,以便有效開展點對點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總而言之,“微時代”的來臨是一把雙刃劍。高校教師需要靈活運用微博、微信等工具來革新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隨著時代發(fā)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然會面臨多種多樣的挑戰(zhàn),作為高校教師,應當開拓進取,與時俱進,時刻為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提供堅強后盾。
[1]魏軍鋒.“微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5(7).
[2]蘇金連.“微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理論與實踐,2015(10).
(作者單位:無錫工藝職業(yè)技術學院)
本文系無錫工藝職業(yè)技術學院2015年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課題階段性成果,課題名稱:微時代下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研究,課題編號Djsz201522。
王菊芬(1961-)女,江蘇宜興人,副教授,本科,文學士,研究方向:商務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