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怡
?
生活中的語用學
王淑怡
【摘 要】語用學是研究語言運用的學問,它對提高語用能力和語言修養(yǎng)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門很有實際作用的學科。
【關(guān)鍵詞】語用學 語言 生活 作用
語用學是一門研究語言運用的學問,即研究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下如何理解和運用語言。
具體來說,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1、語用學是理解和使用語言的學問
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當使用一門語言,光懂得這門語言的語音、詞匯和語法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懂得這種語言和使用它的人之間的各種關(guān)系,比如話語的字面意義和隱含意義、話語的前提、說話人的意圖、聽話人的推斷等等。
2、語用學是講究言語得體的學問
使用語言不能只注重遣詞造句的正確,更重要的是要講究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下語言使用的得體。
接下來,我們就從兩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入手,來看看語用學是如何在實際生活中起作用的。
先說一件有意思的事。
筆者在重慶工作的時候,媽媽來重慶旅游。有一次,她去商場買東西,回來之后有點得意地說:“你看我是不是長得像有學問的樣子,賣東西的人都叫我老師?!惫P者覺得很好笑,告訴她說:“重慶人把誰都叫老師,這就是個稱呼而已,大家都是老師,跟學問無關(guān)?!?/p>
說起“老師”,這原本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名詞,最早指資格最老、學問最深的人,后來成為對教師的尊稱,再后來到重慶就變成了一個不分職業(yè)的稱呼。在這個城市里,面對陌生人的時候,叫一聲“老師”往往是最禮貌最合適的方式。很多外地人覺得奇怪又別扭,也不太能接受。筆者個人的理解是,畢竟遇到的每個人都一定有超過自己的地方,叫“老師”絕對不冤枉,而且這個稱呼不分男女不分年齡,使用起來很是方便。
那么,為什么我們會比較在意稱呼這個東西?
因為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思維中,稱呼語代表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關(guān)系。視尊卑、長幼、親疏的不同,在交際中對聽話人使用恰當?shù)姆Q呼是一種禮貌。我們把這種相互的尊重稱為“得體”,并將“得體”作為語言交際的最高標準。在語用學領(lǐng)域,索振羽先生提出了“得體原則”,并有詳細分類和敘述,其中有一條就是“恰當?shù)姆Q呼次準則”。
談到中國人的稱呼語,有一點尤其需要注意,那就是,由于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所以很多稱呼語的內(nèi)涵也在不斷變化,我們在使用的時候需要用發(fā)展的觀點來看待。
比如:小姐產(chǎn)生于宋代,最初指家里排行最小的女子。宋末的時候,被用來指宮婢、娼妓等地位卑微的女性。到了元代,成為對官僚富家女的敬稱。在以后及“五四”時期,“小姐”一直是尊稱,被用來指年輕的未婚女子。建國后,它暫時退出歷史舞臺。
改革開放以后,有一段時間,“小姐”成為對從事特殊職業(yè)女性的稱呼,也算是一種詞義復古。以至于那時候,如果不小心叫了服務(wù)員“小姐”,對方會非常不高興,認為受到了侮辱。
不過,據(jù)筆者觀察,現(xiàn)在這個詞的感情色彩又有了回暖的趨勢,它在公共場合出現(xiàn)的頻率已經(jīng)大大增加,重新成為了對年輕女子的尊稱。
可見,這個詞的感情色彩經(jīng)歷了比較復雜的變化。
再比如:同志
先秦時期,“同志”是兩個詞,為一個定中結(jié)構(gòu),意思是“相同的志向”,后來引申為“有相同志向、志趣的人”。兩漢以后,“同志”可以特指“夫妻”。19世紀末,“同志”成為獨立的稱呼語,光緒皇帝策劃變法的時候,對變法派大臣稱“同志”,實際上也是取的古義。
此后它成為同一政治派別人員的互稱。中國共產(chǎn)黨延續(xù)了這一傳統(tǒng),并且推廣開來。不僅黨內(nèi)這樣使用,在社會上同樣適用。
改革開放之后,這個詞的使用頻率逐漸降低,代之的是“師傅、前輩、大爺、大哥”等分工更明確、人情味更濃的其他稱呼語。
而這個詞的詞義發(fā)生大的變化是在1989年,當時香港組織了一個同性戀電影節(jié),因為社會不太能夠接受這個群體,很多同性戀者怕暴露身份,不敢來參加。所以著名文人林奕華就提出把這個群體的名字改成更讓人容易接受的“同志”一詞,這一創(chuàng)意得到了民間的肯定。于是“同志”成為“同性戀”的代稱。
所以現(xiàn)在,我們在日常交際中基本不使用“同志”來互稱,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但在黨內(nèi),這一稱呼仍然保留。
筆者有一位初中女同學,家里有房子出租,廣告貼出去之后,來了兩個女大學生。第一次看房子的時候,女學生叫她“阿姨”,第二天準備簽約的時候改口叫“姐姐”,后來就細節(jié)討價還價的時候,她們嘴里已經(jīng)開始叫“親愛的”了。這位同學,人到中年,在短短兩天之內(nèi)經(jīng)歷這樣的稱謂變化,她真是有點找不著北。
還有筆者,大學畢業(yè)之后就在高校任教,習慣了被稱呼為“老師”,逛街的時候卻總被搞推銷的叫“美女”,第一次聽到的時候沒忍住反問了一句“你確定是在叫我?”,后來聽多就習慣了,畢竟大家都知道,現(xiàn)在喊你一聲“美女”可千萬別真以為自己如花似玉,人家只是跟你打個招呼,這就是一個生活中常用的稱謂而已。
而實際上,我們發(fā)現(xiàn),社會上對女性稱呼“美女”已經(jīng)非常普遍了,這個稱謂比“師傅”更具性別意識、比“大姐”更顯年輕活潑,可以充分喚起每位女性內(nèi)心的自戀傾向,顯得親切自然,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對了,我們還不能忘了那個萬能的“親”。這個稱謂最早是某寶上店主的常用語,比如“親,我們是一口價哦”、“親,包郵哦”、“親,謝謝體諒,么么噠”。很多不經(jīng)常在網(wǎng)上購物的人會被弄起一身雞皮疙瘩,覺得非常難受。但筆者的體會就是,聽一遍不行就多聽幾遍,慢慢也就習慣了。
如今,“親”這個透著一股“不管你跟我熟不熟,反正我跟你超級熟”的莫名親熱勁兒的稱謂早已經(jīng)逐漸從網(wǎng)絡(luò)蔓延到了現(xiàn)實生活,以至于在2012龍年央視春晚上,劉歡所唱的歌曲中出現(xiàn)了“親”(歌名:大愛),這正顯示了網(wǎng)友力量的強大。
當然,上面提到的“親愛的”“美女”“親”只是眾多口語稱謂中的幾個代表。不可否定的是,它們是一些讓我們更自在更開心的叫法,它們代表了一種社會現(xiàn)象,那就是:早已使用多年的“同志”和“師傅”等聽上去比較正統(tǒng)死板的稱謂已經(jīng)不再那么受歡迎,取而代之的是更顯時尚和親切的“美女”和“帥哥”。如果有人在人際交往中總是使用那些過時的稱謂,沒準一開口就被從朋友圈踢出去了。
那么,為什么我們對這種稱謂變遷這么感興趣呢?
因為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歷來非常重視人際交往時相互之間相對的社會地位,并會依照不同的地位來選擇不同的稱謂,以此表達禮貌和尊重。語用學里有一個概念叫“社交指示”,就專門研究相關(guān)問題。
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那些舊的稱謂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新的稱謂層出不窮,這是漢語極具活力的體現(xiàn)。
比如:“親愛的”反映了中西文化之間的融合,顯示出中國人由內(nèi)斂變得外放的情感傾向。“美女”“帥哥”體現(xiàn)了人際交往中“討好對方”“尊重對方”從而獲得良好回饋的美好愿望。而“親”折射出了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多樣,展現(xiàn)了網(wǎng)絡(luò)生活對現(xiàn)實生活的巨大影響,是網(wǎng)絡(luò)語言對現(xiàn)實語言的補充和豐富。
在此需要提醒的一點是:不管稱謂如何變遷,形式如何多樣,關(guān)鍵在于是否得當。
比如:在一些比較大的城市,你喊別人“美女”,人家明白這是通稱、是好意。但如果在一個縣級城市,你稱呼一個并不漂亮或者是年齡較大的人為美女,人家就以為你語帶嘲諷,結(jié)果適得其反。
所以,地域和場合對于稱謂的運用非常重要。
通過以上對社會生活中一些稱謂的分析和解讀,我們可以給貫穿其中的語用學下一個定義:語用學研究在不同語境中話語意義的恰當表達和準確理解,尋找并確立使話語意義得以恰當表達和準確理解的基本原則和準則。
可見,語用學有利于提高我們的語用能力和語言修養(yǎng),是很有實際作用的一門學科。
參考文獻:
[1]索振羽.語用學教程(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6).
[2]羅國瑩,劉麗靜,林春波.語用學研究與運用[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9).
[3]陳新仁等.語用學視角下的身份與交際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0).
[4]貢貴訓,于皓.生活中的語言學[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出版社,2015(6).
作者簡介:王淑怡(1980-),女,湖北宜昌人,西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現(xiàn)為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文新院教師,教授古代漢語、現(xiàn)代漢語、語用學等課程,研究方向:古代漢語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