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郎與
民俗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化建設
蔡郎與
民俗文化是一種活態(tài)文化,為城市文化建設提供了一種支撐,對城市良性文化生態(tài)的構建有積極作用。但由于經濟的迅猛發(fā)展,民俗文化日漸式微。本文從兩者關系入手,分析了民俗文化對城市文化構建的重要意義,對合理利用民俗文化資源建設城市文化提出相應的建議。
民俗 城市 文化
(一)“文化”及“城市文化”
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泰勒指出:“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城市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是人類文化發(fā)展到高級階段的必然產物。城市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既包括人們在城市里創(chuàng)造的城市建筑、城市布局、公共設施、城市道路等物質文化,也包括宗教、藝術、哲學等精神文化。
(二)城市文化的分層
和文化這個概念一樣,城市文化也有其特定的文化體系,它由許多子系統組成,就文化的層次而言,可以將城市文化劃分成為城市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心態(tài)文化四個層次。城市的物質文化是城市文化最生動、最直觀的體現。包括城市建筑、城市布局、公共設施、城市道路等;城市的制度文化是通過城市規(guī)范與制度體系表現出來的文化形式。包括城市的家庭制度、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城市的行為文化是在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習慣性定勢構成的。它以民風民俗形態(tài)出現,見之于日常起居動作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為模式;城市的心態(tài)文化是由人們在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長期蘊化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它往往通過一個城市的民俗民風以及市民的精神風貌和道德水平表現出來,是人們判斷城市文化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
上述城市文化結構的各個層面,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它們共同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城市的物質文化是城市的“外殼”。城市的制度文化是城市的“骨架”,而城市的行為文化和心態(tài)文化則是城市的“靈魂”。
(三)民俗文化及“城市民俗文化”
1、民俗文化
我國民俗學泰斗鐘敬文將民俗定義為:“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chuàng)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泵袼孜幕瘶O大的映射了一定的地域文化精神,是地域文化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2、城市民俗文化
城市民俗文化的主要研究對象為城市民俗的傳承與聚集空間和存在形態(tài),包括有形的物質民俗和無形的精神民俗。由于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將民俗學的研究重心放在鄉(xiāng)村,而忽視了城市中的民俗,城市民俗文化沒有受到重視,才會出現很多“千城一面”的格局。
(一)延續(xù)民俗傳統,增強城市文化的內聚力
人類文化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發(fā)展過程,現代城市的興起是人類歷史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F代城市一方面繼承了歷史傳統,另一方面又在不斷地開拓創(chuàng)新。歷史和創(chuàng)新兩者都不可偏廢。城市文化的建設必須依托傳統文化的根基,延續(xù)民俗傳統,才能有效地增強城市文化的內聚力,否則現代城市文化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水之源。
(二)彰顯民俗特色,塑造自身城市文化個性
楊東平先生在他的學術散記《城市季風》中指出:“在全球化的文明演進中,城市的面貌和生活方式從沒像今天那么雷同和千篇一律?!币蚨?,面對外來文化的挑戰(zhàn),面對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我們必須遵循自身城市的文化脈絡和個性,千方百計地保護和傳承自身民俗特色,塑造城市文化個性。
(三)開發(fā)民俗元素,創(chuàng)造城市經濟文化效益
現代城市的發(fā)展離不開經濟的支撐,而經濟的支撐不僅僅靠農業(yè)、工業(yè)和商業(yè),進入21世紀的今天,“文化產業(yè)”已經頻頻出現在公眾的視野。民俗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可以通過合理的開發(fā)來增強現代城市的經濟實力。例如,利用民俗開發(fā)旅游區(qū)、文創(chuàng)區(qū)等。民俗文化也正被普遍運用于現代城市的城市設計、現代出版、影視作品等其他文化產業(yè)領域,并為這些行業(yè)帶來了豐富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雖然我們已經意識到民俗文化對城市文化的構建有著重要的價值,但是,民俗文化在城市中的傳承情況卻不容樂觀。許多民俗文化在城市中早已難覓蹤影。當前對于如何運用民俗文化來合理構建城市文化特色還缺乏理性自覺,某些民俗開發(fā)項目功利性太強,不重文化內涵,民俗成為一些人獲取經濟利益和政績利益的文化工具。民俗活動內容丟失了本來的傳統歷史文化內涵,而淪為“偽民俗”。合理的利用民俗資源建設城市文化首先要意識到城市化進程和傳統民俗的保護并不矛盾,城市的發(fā)展并非要以摧毀傳統文化為前提,而應該將文化的傳承納入城市發(fā)展本身來考慮,找到傳統與現代的平衡點,促使傳統的民俗文化與當代的城市發(fā)展達到和諧統一、相互融合。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大力使用新媒體為手段,讓民俗文化在城市中自發(fā)的傳播和傳承。
[1]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
[2]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12).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科研項目“新媒體視角下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16SB0396)階段性成果。
蔡郎與(1983-),女,講師,研究方向:民俗文化、文化產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