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仁慧
當前,部分學生的課堂持續(xù)注意力還比較差,自控力薄弱,這樣會導致課堂參與程度不高,出現丟三落四、以偏概全等問題。當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時候,他們才能抓住知識間的聯(lián)系,形成自己的領悟,從而構建較高層次的知識體系。因而,教師要設法抓住學生的“神經”,讓他們在課堂學習中保持專注,提高學習效率。
一、用寬松的氛圍調動學生的參與
新課程標準倡導將學生從傳統(tǒng)的接受學習中解放出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去自我探索和自我建構,學生在這樣的學習中獲得的知識要比單純地接受學習要深刻得多,也豐富得多。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首先要認清形勢,在課堂組織形式上做適當的變革,給學生更多的自由度,給學生更廣闊的舞臺,讓他們在相互間的交流、研討、合作、辨析中逐步展現自我,切實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
例如在“認識負數”的教學中,在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負數的概念后,我請學生回憶生活中有沒有接觸過這樣的數,在哪里接觸過這樣的數,并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負數表示出來。在學生獨立思考并按要求完成任務后,學生走上講臺來展示自己的“作品”:一些學生用畫圖的方法表示出負數,他們有的畫出簡單的溫度計,并有意突出了零以下的溫度,有的畫出電梯中的負1層,還有的畫出海平面的示意圖,表示出盆地的高度是低于海平面的;還有一些學生用語言來表示負數,突出了負數是小于0的數;當然也有學生的認識水平較高,他們畫出數軸來,在于正數相對的位置表示出-1、-2這樣的數。在展示交流的活動中,學生參與度很高,他們被其他人的表示方法吸引了,都認真地去弄清楚別人的意思,自發(fā)地比較自己的表示方法與別人的異同,考量不同方法的合理性,所以這樣的交流讓孩子們一下子抓住了負數的核心概念,將對負數的認識深深地烙到腦海中去。
當學生踴躍地展現自我、表達自我的時候,他們一定是高度注意的,因而必然會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用智慧的話題吸引學生的參與
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程度不高,因而他們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我們能抓住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來輔助教學,那么學生就會被牢牢吸引住。從這個角度來說,作為課堂組織者的教師首先要從心理上貼近學生,找到學生的“命門”,然后用富有“殺傷力”的問題來引導學生的數學學習。
在信息時代,很多名師用特有的課堂教學方法向我們傳達著自己的思考,讓我們能從中受到啟發(fā),印象比較深的是張齊華老師執(zhí)教的“認識平均數”一課。張老師用與學生投籃比賽的話題引發(fā)了大家的關注,然后在故事般的情節(jié)中,張老師將自己的教學意圖完全實現,學生不但體會到平均數是用來體現一列數據整體水平的,而且發(fā)現了每個數都能影響平均數,尤其是一些比較極端的數據會給平均數帶來很大的影響,他們不但神奇地自己感悟到求平均數的方法(先加再除),還能走捷徑(移多補少)。整節(jié)課在這樣一個“神奇的磁場”吸引下,學生的學習顯得異常自然和輕松,他們的領悟也主動而深刻,這給其他教師的教學以啟發(fā)。
三、用緊湊的環(huán)節(jié)牽引學生的參與
當課堂有輕松的氛圍,有緊湊的環(huán)節(jié)時,學生就像處于漩渦的中心,想分散注意力也會比較困難。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抓住教學的主線,設計簡約而不簡單的學習流程,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巨大的信息量撲面而來,有目不暇接之感。
例如華應龍老師“分數的再認識”的教學,他從小頭爸爸去買床和沙發(fā),但是不知道它們的長度的問題出發(fā),引出了大頭兒子用領帶實際測量的過程,在學生由測量過程發(fā)現了兩個與分數有關的量后,他們感知到七個八分之一和一個八分之七相等的關系,由此,對分數的再認識拉開了帷幕,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認識到分數單位,認識到炮兵創(chuàng)造的單位——密位的內涵,在這些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更大的收獲是認識了分數的意義,并且能用分數的相關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等到小結本課內容的時候,學生對于“什么是分數”“為什么要用分數”“怎樣做一個分數”等問題就有了清晰的認識。在這樣的大信息量的課堂上,學生的求知欲被完全激發(fā)出來,他們恨不得永遠不要下課,讓他們能多學到一點知識,能多在數學的海洋中馳騁一會兒,哪里還能“思路跑偏”呢?
總之,學生的課堂投入程度決定了他們的“產出”,教師在陪伴學生學習的時候,要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動力,感受學習的無窮魅力,這樣才能促使學生高效率地學習。
(作者單位:江蘇海安縣角斜鎮(zhèn)老壩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