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英
一次,與孩子們聊天,談到四大名著中最為他們所熟悉的《西游記》,當問到他們最初是通過什么方式接觸《西游記》的時候,孩子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電視劇!”也有孩子補充:“動畫片!”可見,對孩子們而言,直觀形象的視覺沖擊往往更能激發(fā)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興趣。
這讓我聯(lián)想到我們的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的思維方向問題。既然孩子們易于接受生動的影視劇、動畫片,那么,我們?yōu)槭裁床辉诔橄蟮恼Z言文字和形象的人鳥蟲魚之間找到閱讀與寫作的契合之處?如果說語言文字即為“話”, 人鳥蟲魚即為“畫”,那么說到底,閱讀與寫作,無非就是將“話”與“畫”進行相互轉化的過程。如圖所示:
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通常情況下,“閱讀”的思維主體就是“讀文字,想畫面”的過程,即讀者將作者用書面方式傳遞出來的“話”語,在頭腦里經(jīng)過轉化形成相應的“畫”面,從而將抽象變?yōu)樾蜗螅瑤椭由罾斫?;而“寫作”的思維主體則是“想畫面,寫文字”的過程,即作者從沉淀的生活積累中抽取、提煉情結,先在頭腦中形成“畫”面,然后再用自己富有個性的語言婉婉道來,從而將形象變?yōu)槌橄螅渥侄鵀椤霸挕闭Z。
閱讀與寫作,二者譬如水上行舟,一個是“順流而下”,一個則是“逆流而上”。前者看似容易,但須習得方法方能駕輕就熟;后者當然不易,但在扎實前者的基礎上仍舊有章可循。若想二者皆游刃有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無論讀者和作者,都需要有一定的“水性”,能夠并喜歡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這就需要我們的老師首先做一名善楫者,同時將其中的奧秘傳遞給自己的學生。
一、低年級:圖文結合很重要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低年級的語文課本充分利用“圖畫”這種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fā)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大多數(shù)課文不但故事性強,而且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出現(xiàn)。每幅圖代表一個情節(jié),有助于孩子們在閱讀過程中,借助鮮明的色彩、形象的角色等來理解對他們來說相對陌生的語言文字。而低年級的寫作教學,也是以看圖說(寫)話的形式進行,可以說,“畫”是低年級閱讀與寫作教學的一根“拐杖”。
在閱讀教學中,老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們“讀文字,看畫面”的習慣;在說(寫)話教學中,老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們“看畫面,說(寫)文字”的習慣。進而引導孩子們真正將圖文有機結合起來。
二、中年級:讀寫方法有技巧
方法才是最好的途徑。丁有寬老師在《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法》中曾經(jīng)說:“讀為基礎,從讀學寫。”中年級的語文課本中,很多課文就暗含著非??扇〉膶懽鞣椒ǖ闹笇?。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就拿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三點成像”法來說,三年級上冊《燕子》一課是這樣來寫燕子的:
“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
顏色 外形
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谖L中,在陽光中,燕子斜著身子在天空中掠過,唧唧地叫著,有的由這邊的稻田上,一轉眼飛到了那邊的柳樹下邊;有的橫掠過湖面,尾尖偶爾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紋一圈一圈地蕩漾開去?!?/p>
動態(tài)
作者分別從顏色、外形(形狀)、動態(tài)幾方面對燕子進行了描寫。我們可以將這種寫法稱為“三點成像”法。
如果說孩子們在《燕子》中明確地初識了這種方法的話,那么在接下來的同組另一篇精讀課文《荷花》中,則對“三點成像”法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并通過課后的小練筆“我也要寫寫自己喜歡的花”進行了初試。而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再次明顯呈現(xiàn)“三點成像”法,不同的是,本組課文之后的習作除了讓孩子們寫留心觀察的事物外,還附加了觀察過程中發(fā)生過的有趣的事情,要求有所提高,這也正體現(xiàn)了寫作教學漸進的層次性。
與低年級不同的是,中年級在閱讀教學中,老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們“讀文字,想畫面”的習慣;在寫作教學中,老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們“想畫面,寫文字”的習慣。進而引導孩子們真正將閱讀中學到的寫作方法付諸實踐。而從“看畫面”到“想畫面”,對孩子們來說,應該是一個實質性的思維飛躍。
三、高年級:細節(jié)描寫更美妙
細節(jié)才是最好的表達。在高年級的語文課本中,除了更加豐富的文學體裁外,還有更多細膩鮮活的情節(jié),讓人過目難忘?!叭f山磅礴,必有主峰?!睂τ谝黄恼露?,洋洋灑灑為“萬山”,動人之處為“主峰”。五年級下冊“人物描寫一組”中讓我們認識了猴兒一樣精靈卻在摔跤時輸給胖墩兒的張嘎子、“丹唇未啟笑先聞”的“鳳辣子”王熙鳳等等。讓我們再來看《儒林外史》中嚴監(jiān)生臨死前的這樣一段描寫:
嚴監(jiān)生喉嚨里痰響得一進一出,一聲不倒一聲的,總不得斷氣,還把手從被單里拿出來,伸出兩個指頭。大侄子走上前來問道:“二叔,你莫不是還有兩個親人不曾見面?”他就把頭搖了兩三搖。二侄子走上前來問道:“二叔,莫不是還有兩筆銀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兩眼睜得滴溜圓,把頭又狠狠搖了幾搖,越發(fā)指得緊了。奶媽抱著哥子插口道:“老爺想是因兩位舅爺不在跟前,故此記念?!彼犃诉@話把眼閉著搖頭,那手只是指著不動。趙氏慌忙揩揩眼淚,走近上前道:“爺,別人說的都不相干,只有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為那燈盞里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闭f罷,忙走去挑掉一莖。眾人看嚴監(jiān)生時,點一點頭,登時就沒了氣。
這是吳敬梓筆下塑造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吝嗇鬼形象,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簡直讓人物呼之欲出。
那么,怎樣指導孩子們在閱讀中理解、在習作中嘗試細節(jié)描寫?我們不妨還從孩子們感興趣的影視劇入手。在電影蒙太奇鏡頭的處理過程中,有“遠景全方位”“ 特寫近鏡頭”之分,前者是對整體的全面概括,后者是對局部的工筆細描。如果說上面對嚴監(jiān)生臨死前的描寫是工筆細描的“ 特寫近鏡頭”,那么前文所述的“諸親六眷都來問候?!黹g擠了一屋的人,桌上點著一盞燈?!眲t可以說是“遠景全方位”了。
其實小學語文教材中,從“遠景全方位”推到“ 特寫近鏡頭”的例子還有很多:
與中年級不同的是,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老師在孩子們既有的“讀文字,想畫面”的基礎上,還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們“發(fā)現(xiàn)細節(jié)”的習慣;高年級的習作教學,老師在孩子們既有的“想畫面,寫文字”的基礎上,還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們“學用細節(jié)”的習慣。
我們還可以引導孩子們對“遠景全方位”和“特寫近鏡頭”進行變通延伸。如,學習了《草原》后,回想老舍先生對草原“遠景全方位”的描寫,引導孩子們結合自己的出游經(jīng)歷,試寫草原里的牧民、牛羊等“特寫近鏡頭”;走進“蜜蜂、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的《祖父的園子》,引導孩子們從生活經(jīng)驗中“捉出”一只蝴蝶并將其定格在“特寫近鏡頭”……對孩子們來說,從“遠景全方位”到“特寫近鏡頭”,應該是其提升思維能力過程中的一個華麗的轉身。
總之,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話”與“畫”如影隨形,二者彼此融入,并適時相互轉換,才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妙趣橫生。
讓我們這樣告訴孩子:閱讀時,你是在別人的花園里吸吮香氣;寫作時,你是在自己的田園里播種抽穗。
閱讀和寫作,都是非常美好的事。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