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麗琴
摘 要:新課標明確規(guī)定了初中英語教學的基本教學要求與目的。要求學生在聽力練習過程中能辨別語音語調,能夠掌握大致信息,能夠提煉關鍵詞。在教育教學中,老師應該指導學生模仿正規(guī)的語音語調,著重培養(yǎng)學生提煉信息與概括信息的能力。而如今的初中英語教學理論手段單一單調,有些學校甚至直接放聽力磁帶讓學生自己訂正答案,甚至忽略了聽力教學。因此,研究與探討初中聽力學習策略刻不容緩。
關鍵詞:初中英語;聽力;范圍
在初中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初中生知識點學以致用的情況。只有提高了學生對信息的理解能力,才能使初中英語課堂適應全新一輪的教育改革,本文根據(jù)教改后初中英語教育質量實情,指出了初中英語教育課堂練習的重要性,為教育者該如何加強課堂聽力從而提高教學成效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勤學勤練,擴大聽力練習范圍
初中英語課堂的主體是有三年英語基礎的初中生,這時的學生經(jīng)過三年的小學英語學習后,知識點并不能應用自如。就是所謂的“啞巴英語”。因此,在對信息的提煉與總結方面、對知識點的應用與理解方面很難做到精準到位。這些情況在初三年級的初中英語教學中更為嚴重。學生面對中考壓力,對課堂的熱情程度只是基于考試的層面,雖然學習認真,但并沒有做到語言的活學活用與信息的提煉與概括。而培養(yǎng)學生理解能力與信息概括能力最好的手段就是做聽力練習。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廣泛、大量地做聽力練習,擴寬練習的層面,提高習題的熟練度,從而豐富學生的理解能力與答題技巧。例如,在早讀的練習過程中,可以灌輸各種類型的題來讓學生解答。通過早讀時的聽力練習,多少也能豐富他們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與轉換能力,能夠讓他們灌輸正宗的發(fā)音。相信學生在廣泛練習后多少也能改正做題遲鈍的缺點,語言的掌握程度也會逐漸熟練。
二、因材施教,分組聽力練習
學生的聽力能力各有高低,而同時進行相同難度的聽力練習往往效果會不盡如人意,因此,要根據(jù)學生不同的理解程度進行因材施教,分組聽力的練習。分組練習能引領學生克服語言理解障礙與盲點,促進語言理解能力多方面漸漸深入發(fā)展,對學生形成良好的英語思辨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師要根據(jù)練習的難度層次的繁簡和理解程度的難易,將內在的答題規(guī)律逐級分離,完成多方面的延伸,分級推促與激勵,使練習由淺入深,深入淺出地揭示出整體對話的本質和內在的規(guī)律,這樣就可以訓練學生對語言掌握程度的廣闊性和深刻性。對于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若想全靠自己的能力來完成速度較快、難度較大的聽力練習是存在很大的難度的。例如,類似于news item的類型,新聞類型的題目往往是難點,因此,老師可以將學生分組共同練習,讓聽力能力較強的學生給稍微遲鈍些的學生課前課后指導討論。互助性練習不僅能加快課堂進度,統(tǒng)一學生知識接受水平、優(yōu)生在幫助別人訂正時則再一次鞏固對話內容,有助于他們對語言的掌握。層次化聽力練習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互助意識與團隊意識,這與最新提出的探究性學習達到了異曲同工之處,通過互助性教學培養(yǎng)出的學生不僅在英語學習方面領先于他人,并且培養(yǎng)出的互助意識與團隊協(xié)作意識為他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涯中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通過這種分組互助型的練習,老師可以憑借聽力能力較強的學生對能力較弱的學生的幫助,加快課堂進度,這樣才會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對其他模塊查缺補漏。
三、對癥下藥,鞏固聽力練習
學生在平時的聽力練習中出錯后,很少能夠做到積累。因為聽力是抽象的練習,并不容易記錄下來,所以學生錯過的就放過,一遇到考試就沒有能夠用來復習的資料。因此,老師應該在每段練習后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回想對話,并且可以回放對話方便學生進行糾錯記錄與積累,讓學生在學習壓力并不繁重的時候就開始養(yǎng)成積累錯題的好習慣。例如,有些學生在dialogue方面不是很擅長,就讓他們多積累些對話練習的題目,聽完對話后回答些基礎的問題,例如“when where who what why how ...”量變可以引起質變,只有平時的積累量夠了,學生在中考考試的聽力練習中才能運用自如,遇到難題也能運用平時訓練的答題技巧來推測正確答案,觸類旁通。因此,老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建立自己的聽力練習錯題題庫,積累的錯題都是平時自己聽力練習中遇到的,并在空閑的時間經(jīng)常翻出來鞏固與復習,一段時間過后學生必定會收獲很多寶貴的經(jīng)驗。
聽力是一項十分抽象的能力,平時的練習與檢測能很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聽力與對英語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具體的策略與技巧還需日后教育教學工作的不斷摸索與總結,在此獻上我的拙見,望能對聽力教學有所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春燕.新手與專家的閱讀元認知比較研究[J].國外外語教學,2005(2).
[2]馬黎華.影響第二語言聽力理解的因素[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