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鴻山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要打破原有框架,將素質教育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充分發(fā)揮情感在語文教育中的作用,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的個人素養(yǎng),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感滲透;教學策略
對小學生進行情感滲透是素質教育的重點,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是重要途徑。小學語文作為小學生情感啟蒙和事物認知的基礎,對孩子未來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非常深遠的教育意義。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滲透,利用各種教學辦法感染學生,將學生帶入一個豐富多彩的語文世界。
一、創(chuàng)造積極學習氣氛
小學語文教材經過專家的編排設計,蘊含了豐富多彩的內容以及色彩斑斕的圖像,用寓言故事、詩歌、散文等來滲透情感,傳達人生道理,小學生很容易被帶入情景,形成情感教學。因此,教師要挖掘教材中的深意,將語文的人文性、情感性和藝術性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如我們在講解一年級下冊中的《烏鴉喝水》時,老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想象為什么烏鴉喝不到水呢,引導學生認識烏鴉的翅膀和爪子并不像人類這樣可以做那么多事,而且瓶口小,水太少,烏鴉的嘴巴夠不到水,所以烏鴉喝水遇到困難了。“別人遇到困難,我們是不是應該積極地想辦法幫助它呢?”通過這樣的引導和提問向學生滲透了烏鴉口渴喝不到水的困難,通過共情,學生在想辦法的同時,達到了情感滲透的目的。
還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創(chuàng)設語文學習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喚醒學生的心理感受。只有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才能更主動地學習和思考。我們在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時,老師的優(yōu)美朗讀和文章的形象描述,讓學生精神愉悅,但學生由于大多沒有去過西沙群島,腦海里缺乏形象、直觀的圖像,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富饒的西沙群島景象,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西沙群島的海、鳥、巖石和魚,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情感波動。
二、保持心理健康,積極溝通交流
教師要向學生進行情感滲透,首先要保證老師自身的心理健康和熟練的教學技巧。小學階段學生對老師充滿了崇拜,甚至有很大的依賴,老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語文老師如果自己情緒、狀態(tài)不好,小學生雖然小,卻能敏銳地覺察到,進而影響到學生的情緒。一個好的語文老師,應當保證在課堂上的激情,把最好的一面展現在課堂上,用知識的科學性和趣味性引起學生的共鳴,用自己的情感體驗去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智慧,實現與學生情感的共鳴。
其次,教師要積極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在教學中,一般都是通過師生互動來推動課堂進程、實現教學目的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注意與小學生的心理溝通。比如,在課堂上使用引導性的話語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交流自己的認識;用激勵、表揚的語言和動作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認同;向所有的學生付出同樣的愛,盡量使所有的學生都有發(fā)言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說出自己的見解,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語文老師對自己的愛與重視;最后在互動交流中開發(fā)學生思維,促進學生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高。在師生的互相尊重、交流中實現情感滲透。
三、優(yōu)化課堂形式,活躍教學氣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應該讓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性,重視對學生思考和提問能力等的提高。課堂作為小學生最主要的學習環(huán)境,對小學生的影響意義重大。因此要優(yōu)化課堂形式,如在《奇怪的大石頭》教學后,老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么奇怪的大石頭啊,同學們還知道哪些跟石頭有關的事情嗎?”有的學生說起了自己與家長度假時看到的溶洞,還有云南石林,還有泰山的彩石溪,大家的興趣被這個課外延伸話題調動了起來,紛紛為大家講述了自己見過的石頭奇觀。老師和學生為學生的分享和講述鼓掌。這種課堂形式不僅使整個課堂氣氛更加愉悅、熱烈,同時增進了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了解和情感交流,鍛煉了學生思考、表達的能力。
四、在活動中鞏固情感
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齡,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是小學生的最愛。通過開展這些活動,不僅可以調節(jié)活動氣氛、豐富課堂內容,還能給學生增添情感體驗的源泉,讓學生在活動中愉悅心情、培養(yǎng)智慧、鞏固情感。在“我愛記詩詞”中,學生不僅背出了整首詩詞,還對詩詞背后的文化故事和精神進行了解讀,帶領其他學生在古人的世界里暢游,領略中國語言的鏗鏘有力和悠揚婉轉,用其中的人文精神和信念去感染學生。在活動中,加深了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還加強了師生與書籍、古人的情感交流,鞏固了情感滲透的教育意義,實現了語文教學的本質目標。
總之,情感滲透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紐帶。語文教師要從各方面加強語文的情感教育,充分發(fā)揮情感教育的功能,提高教學效果。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