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科梅
中圖分類號:G62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2-0112-01
所謂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就是教師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促成學生的思維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動、敏捷的狀態(tài)。這已不僅僅是使學生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樂學、愛學”,而且還要使學生善于獲取知識和創(chuàng)造性的探究知識,從而“能學、會學”?,F就小學數學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談談一孔之見。
一、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觸動學生求知欲的最大的內在動力,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其思維才能被激活,從而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主動獲取知識。那么,怎樣才能調動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
一是要盡力提升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既要用自己的童心去貼近學生,更要用自己豐富的知識和較高的執(zhí)教水平去吸引學生,使學生對教師產生親切感、敬佩感,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讓學生自覺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實現師生間的雙向互動。
二是要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吸引學生。數學的魅力來自于其廣泛的適用性和豐富的趣味性。為此,教師要努力設計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富有趣味的學習情景(如故事、游戲等)和數學問題,使學生被生動而有趣的內容所吸引,觸景生情,觸景生思,觸景生問,真正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時時用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使他們意識到數學的普遍性、重要性和趣味性,培養(yǎng)他們熱愛數學的情感,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主動性。
三是要留給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索的機會。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自主教學與探索是數學思維培養(yǎng)的關鍵所在,以問題為中心,以解決問題為目的,通過教師的方法指導與小組交流尋找最佳的解決對策,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遷移能力、小組合作能力、數學探究能力。實踐已經證明,只有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成為知識的探究者時,他們才會對學習具有濃厚的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尋求并提供學生參與學習、親自操作、自主研究的機會。例如:在教學數學圖形的內容時,讓學生通過觀察實物、實地測量、模仿畫圖及拼擺等方式感受、發(fā)現知識,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二、巧用教法
小學數學常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觀察演示法、練習法、指導自學法等。每一種教學方式都具有自身的優(yōu)越性和局限性,教師要靈活選用。譬如,對某一相對較難的數學公式的推導,如果教師采用指導自學法,不僅會導致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的嚴重浪費,而且學生可能會因為百思不解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如果教師采用了講授法,則不但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時間的有效利用率,還會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解決了心中的難題而感到興奮,也增強了他們學習的勇氣和信心。再如,對某一淺顯易懂的教學內容,教師如果采用講授法,學生就會感到無滋無味,情趣全消,而采用指導自學法,就會使學生獲得自學成功的快感和喜悅,從而興趣盎然,思維活躍。
通常情況下,教學所采用的方法不應是單一的,而應靈活地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并實現這些教學方法的最佳組合,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始終保持在被激活的狀態(tài)中,進而提高教學效益。怎樣才能使選用的多種教學方法實現最佳組合呢?這就要力求使所選用的多種教學方法都具有針對性、啟發(fā)性、生動性。
針對性是指所選用的教學方法是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選用的,有利于學生學習知識。啟發(fā)性是指所選用的教學方法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求知識。生動性是指所選用的教學方法富有藝術性和感染力。“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有我們選用的教法具有了上述“三性”,才算“得法”。只有教師真正“得法”了,才能使學生置于積極主動尋求知識的主體地位,使他們的學習思維處于樂此不疲、欲罷不能的激越狀態(tài)中。
三、有效激勵
有效的激勵可以減輕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壓抑和負擔,并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心理需要,從而大大地驅動思維的激活,因此,教師要重視激勵機制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具體且明確的教學目標對學生實施目標激勵。也可以利用幻燈片、圖畫、故事、游戲等媒體和手段,創(chuàng)設趣味橫生的教學情景吸引學生,牽動學生的學習情緒。還可以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勝、好動的特點,通過競賽活動、質疑解難、動手操作、觀察演示等方法激勵學生。此外,當學生學有所獲時,教師要利用激勵性的語言或獎品對學生予以肯定和表揚,使他們體驗到學有所獲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