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旻
講授法,即講授,它是講解、講述、講演等諸法的總稱。它是教師用學生能接受的簡明語言,系統講述教材、傳授知識的方法。自孔子設杏壇授課以來,講授法一直是教學中運用得最多的教學方法,但同時講授法也是飽受非議的。從它問世以來直到今天,對它的批評、譴責,關于它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尤其是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許多教師在接受了新的教學理念之后紛紛開始對舊的教育觀念、舊的教學方法進行批判與反思,而其中,傳統的教學方法——講授法無疑成為被批判得最多的舊理念。
難道講授法已經一無是處,到了該退出教育舞臺的時候了嗎?
其實就教學方法而言,講授法是一種歷史較長、使用范圍較廣、效果較好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優(yōu)點是學生接收到的教學內容科學性、系統性、思想性較強,并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的系統知識。長期的教學實踐表明,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適應講授法,而且學習效果較好。但其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講授法容易導致“教師中心”,學生處于被動聽講的地位,講授不當、過多、過濫會造成學習上的形式主義。歷史上講授法確實曾存在過嚴重的缺陷和過失(如“填鴨式”、“滿堂灌”),但在后來的歲月中,它不斷地改進自己,我們也看到,講授法從過去到現在,始終保持著應用廣泛、盛行不衰的勢頭,這說明它還是有一定生命力的。
現在我們大家一致批判的講授法是一種傳統的單一的講授法,它只是一味地將教學內容灌注給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完全由教師包下來,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這顯然與現代教學觀念相抵觸。
還有,它的另一大弱點就是,講授法在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方面,特別是動手、動口的能力方面做得不夠。因為它給予學生這方面的實踐訓練機會太少。并且講授法是學生通過教師的講授間接地跟新知識發(fā)生聯系,不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fā)揮。如果長時間地單一地使用講授法,將抹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最新的2011年版《歷史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里增加了一條——“教師要注重對基本史實進行必要的講述”。其實這個觀點很鮮明了,那就是講授法肯定是要保留的。正如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一般,我們要辯證地看待,批判地吸收。我們現在普遍傾向于采用啟發(fā)式教學,認為它具有革新教學方法的重要意義,它的目的是調動學生的思維,可以改變講授法一講到底的沉悶局面,是最適合新時期教學改革的先進的教學方法。而且在很多人看來,講授法與啟發(fā)式教學是格格不入的。而事實上講授法與啟發(fā)式并非對立,講授不一定就是注入式的。只要教師深入理解教材,抓住重點,突破關鍵,不平鋪直敘、照本宣科,而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就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這樣的講授法就是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而且真正強調主動性的講授,是完全能夠同認真聽講和心平氣和地吸收知識協調一致的,教師適時地采用講述也絕不意味著學生的被動。相反在學生遇到不理解或是根本就沒接觸過的問題時,教師如能采用盡量直觀并且充滿童趣的生動而自然的講授,是非常必要的。只是在進行講授的時候,我們必須得注意一些細節(jié),如:
(1)講授內容應正確無誤,富有科學性和思想性。對于一些尚有爭議、尚未定論的知識,在講授時應告訴學生,使得他們了解事實。
(2)講授時應注意啟發(fā)。講授并非單純是教師講,教師應給學生創(chuàng)造思考的機會,使學生的認知活動能夠積極主動地開展,從而獲得知識技能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3)講授時應講究語言的藝術。語言要準確精煉、生動形象、條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音速要適中,并適當配以身體語言。教師講課時若能注重語言藝術,可使聽者如沐春風。
(4)還要考慮講授的整體性策略,區(qū)分不同內容的講授方法。如在講新的教學內容時,應盡可能做到準確、詳盡、清楚、明白;在引導學生理解教材、進行發(fā)散性思考及聯想時,應盡可能采用輕松、自在、無拘束的對話形式;在進行歸納小結時,應盡可能采用簡潔的概括性語言。
總之,在將來相當長的時間內,講授法依然會是教師教學采用的主要方法,只要我們能正確地認識它、使用它,并輔以其他的方法,講授法必將會煥發(fā)新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