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運長
在有關“粵派批評”的討論中,有評論家提出:粵派批評可以發(fā)展成為中國文藝批評的“實證學派”。論者說:目前活躍在文藝學術領域的許多粵籍學者,是以實證功夫見長的,一個較為明顯的標志,就是這些人,如陳平原、洪子誠、黃修己等,大都表現(xiàn)為文學史家,而不是文藝理論家或評論家。并不是說粵派批評缺乏文藝思想或者不從事文藝評論,而是說,相對于思想性與理論性而言,實證風格在他們身上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這種說法,大概還略嫌粗疏,但是對于粵派批評的某種特點,應該說把握還是較為準確的。
從粵派學術的歷史資源來看,晚清時期甚為活躍的“九江學派”,即朱次琦與他的學生簡朝亮、梁耀樞、康有為等為代表的學術,所標榜的就是“實學”,他們反對空疏的心性之學,也與乾嘉時期的考據(jù)之學不同,主張經(jīng)世致用的學問,所謂“明理達用,無分漢宋,原本孔子,而以經(jīng)世救民為歸?!庇纱丝磥?,粵派的所謂“實證”,并不是考據(jù)之風,而是指某種實用性。但是當時的“實學”,畢竟是在乾嘉之后的歷史背景下產(chǎn)生的,所以還是留有考據(jù)學的痕跡,也是自然。實用也好,考據(jù)也好,都還不脫離“實證”的含義,所以,說粵派學術具有實證的傳統(tǒng),大體上應該是可以的。
實證之外,我覺得粵派學術還有一個傳統(tǒng),就是創(chuàng)新。這里可以舉出另一大歷史資源來說,就是明中期以陳獻章為代表的“白沙學派”?!鞍咨承膶W”有兩大標榜,一曰自得,二曰貴疑。自得,就是從自我內心出發(fā),而不是從本本出發(fā),從教條出發(fā)。貴疑,就是不迷信權威,在當時,主要就是不迷信俗儒所理解的程朱理學。其創(chuàng)新的特色十分明顯。
粵派學術的總體風格,我覺得是某種個人化、民間性的態(tài)度與立場。例如,黃宗羲在《明儒學案》里說:“有明之學,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陽明而后大?!睆陌咨承膶W與陽明心學的比較,可以看出:白沙心學具有很明顯的民間性,是一種個人修為的學問。而陽明心學,講的是治國平天下的“宏大敘事”,后來演變成了一種強大的意識形態(tài)。
總的來說,粵派風格的優(yōu)點是很明顯的。第一,粵派學術來自個人與民間,一般地說發(fā)育較為健康、自然,有活力,不扭曲變態(tài)。第二,思想解放,從實際出發(fā),不迷信,不盲從。第三,總是能夠把握時代脈搏,特別是當文化轉型之際,具有極為可貴的創(chuàng)新精神。第四,風格樸實、低調,不炫耀,不張揚。
但是粵派風格也有明顯的先天不足。首先是理論思維相對不足,民間常說“會生孩子不會起名字”,就是指重實踐輕理論的傾向。還有,格調不高,氣魄不大,往往有很好的靈感閃現(xiàn),卻終不能形成成熟而強大的體系。即使如陳獻章、梁啟超這樣的大師,也是如此。梁啟超說自己“但開風氣不為師”,他是有自知之明的。
在進行有關“粵派批評”的討論時,我們應該在準確把握粵派風格的基礎上,對其優(yōu)缺點有清醒的認識。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