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妮
摘 要:以《動量和動量定理》一節(jié)的教學案例,論述了中學物理的課堂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從生活中提出問題,通過理論探究和實驗探究,讓學生體驗建立概念和總結規(guī)律的過程。用探究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解決相關問題。
關鍵詞:教學設計;動量;動量定理;科學探究;設計思路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6)8-0038-7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中明確指出“高中階段的物理應該更加關注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學習質(zhì)量,進一步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使物理貼近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社會實際”??茖W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1]
本文通過《動量和動量定理》一節(jié)的教學設計案例來談談如何設計并實施探究式教學。
1 教學內(nèi)容
(1)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選修3-5。
(2)所屬章節(jié):第十六章第二節(jié)《動量和動量定理》。
(3)教學時間:40分鐘。
2 教學設計
2.1 教材分析
人教版《動量和動量定理》一節(jié),是在第一節(jié)《探究碰撞中的不變量》的基礎上直接提出了動量的概念,并從物理學史的角度來加以認識。然后通過例題提出動量的變化,加深對動量和動量的變化的矢量性的理解。
關于動量定理,教材先是在恒力作用的情況下由牛頓第二定理推導出動量定理,分析表達式,并引入沖量的概念。之后,用“微積分”的思想分析出,動量定理不僅適用于恒力情形,也適用于變力情形。在解決作用時間短,作用力大而且隨時間變化的打擊、碰撞等問題時,動量定理要比牛頓運動定律方便得多。
最后,教材通過“壘球”“易碎品包裝”以及“科學漫步——汽車碰撞實驗”來展現(xiàn)動量定理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2]。
2.2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一節(jié)《探究碰撞中的不變量》中,體會到碰撞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物理量——“mv”。但是,這個物理量是什么?在運動學中又有著什么重要意義?這些,學生還沒有深刻的認識,還需要通過對“動量定理”“動量守恒定律”的學習進一步加深認識和理解。
然而,學生在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學習中,對“力”的理解、對“牛頓運動定律”等動力學知識的掌握卻是比較扎實的。
2.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會通過觀察生活現(xiàn)象提出問題,并通過實驗探究,分析碰撞中的沖擊力與物體的質(zhì)量、速度的改變及時間有關。
②會運用所學動力學知識推導動量定理的表達式。
③理解動量和動量的變化及其矢量性,會正確計算做一維運動的物體的動量變化。
④理解沖量概念,理解動量定理及其表達式。明確動量定理中的沖量是合力的沖量。
⑤會利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xiàn)象和解決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①觀看視頻,提出問題,聯(lián)系生活,通過猜想。
②通過建立理想物理模型,理論推導出動量定理的表達式。用類比的方法,建立動量、沖量概念以及動量定理的內(nèi)容,
③根據(jù)實驗目的,設計實驗并實施實驗驗證。
④運用動量定理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yǎng)學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發(fā)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②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
③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4 教學重點
(1)理論推導動量定理的表達式,類比動能定理,建立動量、沖量的概念。
(2)理解動量和動量的變化及其矢量性,及沖量是過程量。
(3)設計實驗,驗證動量定理。通過實驗結論進一步理解動量定理及其表達式,理解物體動量的改變是因為合力的沖量。
(4)動量定理的應用。
2.5 教學難點
(1)類比動能定理,建立動量、沖量的概念。
(2)動量和動量的變化及其矢量性。
(3)實驗:驗證動量定理。實驗設計,方案的實施,誤差的分析。
(4)理解物體動量的改變是因為合力的沖量。
2.6 教學方法
探究、講授、討論、練習。
2.7 教學儀器
PPT教學課件、多媒體、朗威DSL驗證動量定理的相關儀器、朗威DIS軟件、兩個相同的碗、木板、軟墊、兩個雞蛋。
3 設計思路
探究設計之一:理論探究、類比分析。本教學設計中,沒有按照課本上的順序,直接提出“動量”的概念,而是從“小鳥撞飛機”的故事中提出問題,先猜想,再根據(jù)問題建立理想物理模型,運用“牛頓第二定理”推導出“Ft=mvt-mv0”表達式。通過與“動能定理”進行類比,建立概念——“動量”“沖量”,分析總結規(guī)律“動量定理”。這是一個理論探究的過程。[3]
探究設計之二:知識遷移,總結規(guī)律。在分析動量這個概念的時候,運用力傳感器,得到“F-t圖像”。引導學生將“v-t圖像”的面積表示位移的規(guī)律遷移,并得出“F-t圖像”的面積表示一段過程中力的沖量。這樣不僅找到了一種求解變力沖量的方法,還讓學生體會到,沖量反映了力的作用對時間的積累效應,是過程量。
探究設計之三:驗證性實驗中,探究實驗裝置。規(guī)律的得出除了理論的論證之外,還需要有實踐與實驗的支持。所以,在學習了新的概念和規(guī)律后,又進一步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驗證動量定理”。然而,引導學生完整地探究出整個實驗設計,在四十分鐘的課堂上是無法實現(xiàn)的。因此,該環(huán)節(jié)只進行了部分探究:引導學生探究實驗的儀器,分析裝置安裝時的幾點注意事項以及實驗誤差探究。
探究設計之四:運用規(guī)律,解決問題。學習概念,總結規(guī)律最終是要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 “小鳥撞飛機”這條問題線索貫穿始終,最后得到解決,首尾呼應。
設計思路的框架如圖5: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人民教育出版社 課程教材研究所 物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物理 選修3-5 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胡炳元.物理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欄目編輯 羅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