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應用,使得結合傳統(tǒng)面對面教學與在線學習的混合學習方式成為未來的趨勢。本文就基于高校網絡教學平臺如何有效開展混合學習的要素進行了分析,以期對混合學習的模式構建及應用有所指導。
關鍵詞:網絡教學平臺;混合學習;要素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7-0251-02
高等教育現(xiàn)狀亟待改變,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課本為中心”的基本局面,需要較大力度的改革。高等學校近年大力發(fā)展網絡課程建設,但使用績效不高,需要改變。高校花費大量財力購買了教學資源、教學平臺以及多媒體設備,根據(jù)國家政策要求建設了精品課程、網絡課程,但是高校中大多強調教而非學,知識本身受到高度尊重,而智慧卻根本無人顧忌。建設的大部分網絡課程不能較好體現(xiàn)現(xiàn)代教育思想和先進的教學設計理念,網絡教學平臺使用方法不當,課程利用率不高,僅停留在展示或擺設層面。
一、混合學習的含義
柯清超教授認為,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就是面對面的課堂教學和遠程學習兩種方式的有機結合?;旌蠈W習把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優(yōu)勢和網絡化學習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在學習過程中既要重視教師引導、啟發(fā)、監(jiān)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發(fā)揮學習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通過對網絡教學平臺的實際應用調查分析,結合相關的文獻研究,筆者認為有效的混合學習需要著重考慮六個要素和一個核心。六要素指學習者、學習資源、學習共同體、平臺與工具、學習評價及學習環(huán)境。一個核心指的是混合學習活動。這些要素、核心對混合學習模式的構建、應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下面將對這六個要素和核心進行詳細分析。
二、混合學習的要素
(一)學習者
在混合學習中,學習者的學習主體活動主要有三部分,即在線學習活動、面對面學習活動以及實踐學習活動。在當今世界,由于知識更新速度快,教師逐漸認識到學習者不僅需要掌握知識內容的學習,而且需要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
1.自主學習能力。在混合學習中,在線學習是師生分離的學習,教師雖然通過平臺追蹤學習功能以及平臺中學習者提交作業(yè)以及討論發(fā)言情況可以對學習者進行一定的監(jiān)督,但是相對于面對面教學來講,教師對學習的過程和進度可控性較弱,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學習者不斷審視自己的學習需要,注意并了解自己的水平,設定教學目標、尋找學習內容和資源、確定學習方法與途徑,并對學習過程進行自我管理,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自我判斷和反饋。
2.協(xié)作能力?;旌蠈W習的外延比較大,其蘊含著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的混合。在混合學習調查研究中發(fā)現(xiàn),教師充分利用其引導學習的作用,在引導學習者自主學習知識建構外,不斷引導學習者進行協(xié)作學習知識建構,在課堂學習中教師基本采用小組協(xié)作學習的方式完成項目、任務以及作業(yè)。在協(xié)作學習中,學習者需要不斷貢獻自己的知識,互相共享交換知識才能實現(xiàn)個人以及共同體的共同成長。
3.問題解決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就是一種面對問題的習慣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體現(xiàn)在:一個人在遇到問題時,能自主地、主動地謀求解決,能有規(guī)劃、有方法、有步驟地處理問題,并能適宜地、合理地、有效地解決問題。
4.信息素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是信息時代需要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它包括能夠判斷什么時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獲取信息,如何去評價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在混合學習中,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學習者共建的資源以及相關網站雖然對信息進行了一定的加工分析,但是可能所提供的資源跟學習者自我的需要有一定差距,需要學習者自我搜索資源,并對其加工分析,將加工分析的結果與其他學習者共同交流分享,以有效達到自我知識的構建。
(二)學習資源
學習資源是學習主題作用的對象,通過施加在客體對象的操作,實現(xiàn)個體發(fā)展和學習共同體發(fā)展。從實際情況來看,混合學習的開展大多在之前已有的基礎上建設,如精品課程、校教改項目、校雙語示范課程、校重點課程建設等,在省以及國家教改推動下,課程不斷發(fā)展,資源不斷積累。學習者在線學習資源以及教師課程利用的資源有教學資源、自主學習資源以及課程引導資源三類:
教學資源:學習成果、學習者作品、學習者優(yōu)秀作業(yè)共享、數(shù)字化網絡教材、平臺工具、難點問題視頻、論壇記錄、布置的作業(yè)、案例資源、教學課件等。
自主學習資源:專題學習網站、學術前沿、文獻資料、文獻解讀、網站鏈接、網絡開放課程、素材資源、圖書資源、課堂錄像、精品課程、教材與參考文獻等。
課程引導資源:學習指導、項目管理文件和指南、實踐要求、實習指導、課程通知、課程介紹、教學指導書、教學日歷、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等。
(三)學習共同體
在混合學習中,學習者的學習有賴于與其他學習者以及教師的互動交流以及協(xié)作完成任務,學習者與教師及其他個體構成了學習共同體,混合學習中教師采用分組方式,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成熟的學習共同體。另外,教師與教師間構成教師共同體進行課程共建。因此,混合學習中學習共同體有其特有的特點。
1.共同體構成。學習者共同體的活動場所是課堂、在線以及課下面對面場地,在課堂和課下面對面場地中,共同體有傳統(tǒng)共同體的特征,比較固定。在線學習中,共同體以小組為核心,會有其他一些人員參與,比如其他小組感興趣的學習者或者教師參與,使共同體更有活力。教師共同體一般主要是教授同一個科目的教師組成。
2.共同體的交流方式。共同體交流除了面對面交流協(xié)作外,還主要依賴技術支持的時空異步的協(xié)作交流。
(四)平臺與工具
混合學習中應用的交流工具與教學平臺主要有社會網絡工具:E-mail、QQ、RSS訂閱、wiki、百度數(shù)字出版、博客、微信、論壇等,以及網絡教學平臺:Blackboard平臺、Itas、Itutor、Moodle、清華在線、天空教室、學習網站、自主開發(fā)網絡課程等。社會網絡工具主要是適應學習者的應用習慣并有效彌補網絡教學平臺中交互軟件的功能不足,網絡教學平臺中教師主要發(fā)布課程信息、提供教學和自主學習資源、布置任務和作業(yè)。
(五)學習評價
在混合學習中,混合學習評價貫穿課程始末,并且對學習者進行面對面和在線學習的混合評價?;旌蠈W習評價是指根據(jù)教學目標,收集在混合學習情境下學習者學習過程的客觀資料、信息和數(shù)據(jù),對學習者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進行科學的量化分析,并做出價值判斷的過程。混合學習評價與傳統(tǒng)學習評價最大的差異是,由于混合學習綜合運用了不同的學習理論、不同的技術和手段,其學習環(huán)境、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等都發(fā)生了變化,對評價方法、評價信息的獲取方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混合學習是多主體共同參與的學習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各種角色都能夠作為評價主體來展開學習評價,根據(jù)評價主體不同,通常有教師評價、學習者自評、學習者互評等方式,而按照評價功能的不同,通常有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三種。傳統(tǒng)評價通常與教學活動相分離?;旌蠈W習評價要求評價融入教學過程中,不但強調教學過程后的評價,還強調評價與教學活動的結合,在評價過程中提倡使用多樣化的評價手段。在混合學習實際應用中對混合學習的評價包括學習過程性評價、學習參與狀態(tài)評價、學習成果評價以及學習效果評價等方面。
(六)學習環(huán)境
學習環(huán)境為教師和學習者教與學活動的開展提供實體場所和網絡虛擬場所,以保證混合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在此將學習環(huán)境定義為由學校和家庭的各種物質因素構成的學習場所以及網絡環(huán)境的集合,主要包括課程實踐環(huán)境、課堂仿真環(huán)境、課堂信息環(huán)境、課外網絡環(huán)境。
三、混合學習活動
混合學習的核心是混合學習活動的設計。混合學習過程是由一系列的學習活動組成,學習活動是混合學習的核心。學習活動的設計與組織是混合學習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從整體系統(tǒng)的觀點來看,可將教師和學習者的教與學活動分為三類,面對面教學、在線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
(一)面對面教學
面對面教學是在普通課室或多媒體教學課室中,進行面對面的課堂教學,主要完成課程中課程內容重難點、基本理論知識以及學習者共性問題解答的學習。
(二)在線學習
在線學習是學習者通過網絡訪問課程內容,自定步調、自主學習??梢蕴幚碚n堂面對面教學幾乎無法解決的教學難題,包括較難主題的任務設計、為部分學習者提供擴展性的學習活動、為學習者提供更多的反饋機會、幫助學習者完成實踐任務,乃至促進小組內、班級內的學習交流的等,從而為解決大容量班級授課問題提供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成為大容量班級條件下改善學習的有效方式。
(三)社會實踐活動
高校為了培養(yǎng)學習者在未來工作崗位上所需要的、在就業(yè)市場有競爭力的專業(yè)技能,混合式學習中也根據(jù)課程需要引導學習者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是教師為了引導學習者將課程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而開展的教學活動,主要有當場實踐考試、觀摩、角色體驗、課程實驗、項目實踐研究、調查實踐、實習報告、真實任務驅動實踐等。
四、結語
混合學習能有效改革教學模式,逐步形成教師主導學習者主體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習者的個性發(fā)展,提高學習者學習和研究能力,并有效提高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旌蠈W習的提出給高校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途徑。
參考文獻:
[1]柯清超.面向混合學習的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模式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8,(02):58-62.
[2]黃榮懷,周躍良,王迎.混合式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白雪梅,馬紅亮,張立國.美國K-12混合學習的實踐及啟示[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6,(02):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