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燁
摘 要:通過導入問題,創(chuàng)境激趣;設置問題,投石擊浪;發(fā)現問題,泛起漣漪;思考問題,激起浪花;爭論問題,涌起波瀾五個方面闡述了巧設問題可以使語文課生動而精彩、減負而高效的觀點。
關鍵詞:教學模式;高效課堂;激趣;鼓勵質疑
學習是帶著問題而來,帶著問題而去的活動。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心臟,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起點。有了問題才能引起思維,才能進行探索,科學研究如此,學生學習、掌握知識也同樣如此。一堂好的語文課往往起源于一個好問題,一個好學生常常在于他會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在“優(yōu)化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的教改浪潮下,我以為巧設問題可以使語文課生動而精彩,減負而高效。
我們都知道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是“享受語文”,既享受思考的成果,更享受思考的過程。在這樣的前提下,語文課堂的問題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問題設計得好,就能更好地展現課堂中的教與學,從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F結合我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方式淺談如下幾點:
一、導入問題,創(chuàng)境激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前提,對他們主動參與學習、樂于探究的意義不言而喻。在語文課堂上,要想使學生沉浸在文本中,從一開始就要激發(fā)起他們的興趣來,為此,我很重視課前的導入,有時講背景,有時講故事,有時朗誦詩歌等,期望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而經驗告訴我——問題導入是最高效的激趣法,也是對教學重心的有力輔助。
如我在講《孔乙己》時,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引入課文,經過認真研讀,學生認識到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也明白了魯迅先生如此命名的獨具匠心。
二、設置問題,投石擊浪
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也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思維活動由問題的產生開始,問題是學習的起點,問題是點燃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我們語文教師應根據“課情”“學情”因勢利導找準切入點,提出有啟發(fā)性的思考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使課堂充滿生機。
我在教《楊修之死》一文時,發(fā)現其中的“恃才放曠”這個詞可以說是一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性詞語,在閱讀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1)文中有一個詞概括了楊修的性格,你能找出來嗎?(學生答:恃才放曠)它是什么意思呢?(學生答:依仗著自己的才能而對自己的行為不加約束。)(2)那么楊修有才可恃嗎?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學生讀后歸納:揣透“雞肋”口號心思;猜出“合”字謎;看出“闊”字用意等)(3)他的放曠又表現在什么地方?(文中幾個事件中他的語言和行為)圍繞這個詞設置了這么幾個問題,一下子把整篇文章內容串了起來,學生的學習目標也就完成了,有效提高了學習能力。
三、發(fā)現問題,泛起漣漪
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被動接受總是枯燥乏味的,而主動“發(fā)現”往往其樂無窮,因此,教師要激發(fā)學生體驗“發(fā)現”的內驅力。要想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所發(fā)現,教師就要積極引導、鼓勵質疑。如講讀課文時,圍繞教學重點設計一兩個大問題,再令學生提出相關的小問題。有了教師的引導,學生質疑的興趣就會更濃,質疑—解疑—生疑,從而使課堂不時泛起思維的漣漪。
四、思考問題,激起浪花
學生的求知欲,往往總是從疑難處發(fā)端的,他們發(fā)現了問題,就點燃了智慧的火花。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要為他們指明思維方向,讓他們充分思考。當學生率先說出一個想法后,不論正確與否,都要問一個為什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由,并引導其他學生借此進行聯想或說出新的設想,鼓勵他們大膽猜測,發(fā)表不同觀點和見解。
五、爭論問題,涌起波瀾
對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的問題組織討論,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F代的中學生,由于電視、網絡的便利,對社會的了解面寬了許多,大多個性張揚,希望參與討論,能發(fā)表自己的獨到見解,以期一鳴驚人。因此,我常常會有意識地引導他們爭論,訓練他們的論辯能力。
我在執(zhí)教《愚公移山》總結全文的時候,問學生:“學完了課文,你有什么收獲和感受?愚公到底愚還是不愚?”結果學生爭著回答問題。
生A說:“讀了這篇文章后,要向愚公學習,學習他堅持不懈的精神和頑強的毅力……”
生B站起來說:“我跟他不一樣,我不同意向愚公學習,愚公這樣代代挖山不止的做法不值得學習。山擋住了愚公的家門,他可以搬家或開山辟路,靠山吃山發(fā)展經濟。干嘛非要花這么長的時間、費這么大的力氣挖山呢?”
于是我因勢利導地說:“同學們說的都有道理,表現得不錯,老師很高興。但《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種‘托其事而‘寓其理的特殊文體,它的目的是說‘理,為了把‘理說得有趣、傳神,故事托付于一些荒誕的在現實中根本沒有的‘事來表現,我們只要明白其中深刻的道理就行。同學們有興趣可以在課后好好研究和辯論?!?/p>
思想與見識在教室的每個角落飛舞、碰撞。就這樣你來我往的,下課的鈴聲響起,很多同學卻渾然未覺,我以為這就是問題的魅力,這就是教學的“高效”。
綜上所述,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是發(fā)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語文課堂的“提問式”教學,可以架設起教師與學生對話的橋梁,給師生帶來思維和藝術的享受,使語文課生動而精彩,減負而高效。
參考文獻:
王麗.語文課堂巧設問題使課堂更高效[J].內蒙古教育,2014(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