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紅 馬炳剛 馮兆海
摘 要:小升初的銜接問題已很受關注,數學教學尤顯突出,僅提幾個建議。
關鍵詞:銜接 激發(fā)動機 情境化教學 學習的主人
小升初后,其銜接問題會凸現出來,數學教學尤其如此。村小學生的融入,新的教學內容與呈現、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新的情境等,都會催生新問題,給師生帶來挑戰(zhàn)。我們僅就數學教學提幾點建議。
一、動機的激發(fā)
沒有強大的動力,任何學習活動,都難以取得更理想的預期,小升初后的數學學習也不例外。
1.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確定近期目標,形成遠景近景動機,生成持久動力。
2.用學習數學的意義激發(fā)動力。如認識到數學對學好理化及各門學科,對社會生產生活、現代信息技術、現在和未來科技,對于富民強國乃至日常生活之意義,認識到它不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基礎,也對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產生影響,要引導學生向往因數學之與科學的成就,激發(fā)其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
3.借助評價以激勵。尤其是過程性的肯定性評價,更有助于積累或保持成就感。
4.關注學習品質,尤其是意志品質。
二、情境化教學
情境化教學法是小學、初中都適用的有效方法??偸切蜗笾庇^的事物容易建構意義,引起興趣、形成形象思維,進而抽象出數學問題、思想與規(guī)律。
1.問題情境
精心巧妙地設置問題情境,有利于引領學生積極思考探究。
2.生活情境
以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與已有經驗為基礎,聯(lián)系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建構知識意義,進而深刻理解與感悟。
3.實踐情境
引導學生觀察猜想、收集整理數據、提取信息,操作實驗,從而推理論證、抽象概括、歸納演繹,使之經歷知識的生成、發(fā)展乃至應用過程,積累經驗,感悟思想,在做與思中積淀,必然印象深刻。
4.模擬情景
通過現實生活情境積累直接經驗,固然刻骨銘心,但人類的知識怎么可能事事親為,那么,模擬情景的間接輔助便應運而生。它可引發(fā)回憶熟悉的生活或想象未知情景,借已有的知識經驗,建構意義學習。如借助圖畫、模型、實物等,已是形象直觀,而現代信息技術的動態(tài)呈現或曰介入,更使數學課堂有聲有色——引入教學情境,凸顯重點,化解難點,化抽象為形象生動,化難為易、深入淺出,從而使數學問題迎刃而解。
5.應用情境
數學已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方面,其課程本來就是反映社會需要的,“數學思想蘊涵在數學知識的形成、發(fā)展和應用的過程中”,[1]那么,就理當關注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解釋現實世界中的現象,解決現實問題……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數學信息。課標指出:“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yǎng)學生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是數學課程的主要目標?!盵2]應用數學的實踐活動,經歷體驗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過程,是積累數學經驗、感悟數學思想、形成知識技能的重要途徑,更能引發(fā)學趣,使之感受數學的價值并體驗成功的快樂。
三、注意獨立思考
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的過程中積累,也需在思考中積淀,小升初后的數學學習更需獨立思考。我們應擯棄表面的繁華與作秀,務求實效。知識技能的習得,數學思考力的形成,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導、合作交流,更要靠獨立思考與感悟來實現。寧靜致遠,數學思想,常常就是在靜思中形成的。合作交流則是獨立思考后的事。
四、老師做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數學知識的學習與技能的習得要靠每一個學習個體的主動自覺來實現。因此,學生應是學習的主人;老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角色。把時間多給學生,且可以鼓勵學生走上講臺,老師做學生,更可以使初中的數學課堂柳暗花明。
1.學生走上講臺,教師做學生
新型的師生關系倡導民主平等,教師不再居高臨下。而是走下講臺,融入學生間,學會洗耳恭聽,或巡回觀察,或引領點撥。
鼓勵學生走上講臺,說說算理或解題思路,抑或發(fā)現的規(guī)律……在掌聲中體驗成功;即便有錯漏,也可由伙伴來修正,或發(fā)表不同見解……教師悉心觀察、傾聽,準確地掌握學情和教學進程;同時,隨機引導,適時提醒;還是學習者、參與者,發(fā)現亮點,共對挑戰(zhàn),這才是真正的民主課堂。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嘗試、表現……老師則及時地給予鼓勵性過程性的跟進評價。“講得好!”“簡潔而思路清晰,太棒了!”“你的想法太好了!”“沒關系,講出了想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空前提高。正是潛能得以激發(fā),個性得以張揚。
學生展示的時間增多,滿足了其表現熱望。學新知時,可以嘗試,板演后,講一講;一組練習題做完,按快慢順序,上來板演,指名說——這樣,人人必須思考;作業(yè)或測試出錯的,也可如此修正……鍛煉了學生,又能及時反饋。教師從容不迫,旁觀者清,引導或補充,可以精準到位。還節(jié)省了自己板書的時間,一個人的活,大家在做,皆大歡喜。
2.課堂上的批改
課堂作業(yè),因有快慢差異,也可以抽查面批面改,及時點撥或指名登臺講講。
3.教師重返講臺
教師在把握學情后,在學生口欲言而不能,欲求通而不得之際,再返講臺,就水到渠成。指點迷津,可以畫龍點睛。
倘能不斷探索實踐,我們就能實現小升初的順利銜接。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4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48
作者簡介
劉秀紅,女,(1973-),大本,一級教師,中學數學教師。
馬炳剛,男,(1975-),大本,一級教師,九年制后勤總務主任。
馮兆海,男,(1957-),高級教師,教育教學。發(fā)表論文200篇,有專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