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
【摘要】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為大學生成長成才起到了保駕護航作用,新的時期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戰(zhàn)。諸如理念與現實脫節(jié)、制度滯后、內容空泛、手段單一、評價欠科學等,這些都影響和制約著大學生的道德發(fā)展。針對這些存在的問題,學校必須通過科學頂層設計德育理念、建立健全德育制度、創(chuàng)新實施學校德育載體、扎實推進德育隊伍建設、重視德育評價手段創(chuàng)新等措施來完善德育工作,提升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實效。
【關鍵詞】新時期 高校 德育工作 現狀 對策
前言:目前,我國高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思想理念已基本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進一步得以確立,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們德育工作與建立和諧社會的要求還存在差距,不少高校的德育很大程度上遵循著傳統的方式,沒有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德育甚至有邊緣化的傾向,建立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局面任重道遠。為此,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分析當前高校德育存在的問題,研究其對策,從而更好地改進和推動高校德育工作。
一、當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德育理念構建與現實脫節(jié)
構建科學的德育理念是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前提保證。一是部分高校倡導的德育理念不科學。有些高校的德育理念僅僅是口號式、標語式,存在“高大上” 的美麗外表,德育理念定位在理想化的境界(如某大學:完美人性;承華夏傳統,納四海文明),不貼近校情、學情,缺乏鮮活的時代內涵元素。二是部分高校德育理念難執(zhí)行?!半y”在學校主要領導思想上存在著“德育工作說起來重要,忙起來不要”等錯誤認識,導致行動上遲緩或無推進措施;“難”在無抓手,尋找不到合適的實踐德育理念突破口、配套措施;“難”在部分教師對本校的德育理念知情不詳,因德育理念的解釋權在少數制定人頭腦中,德育理念的認可度低,導致部分職業(yè)倦怠的教師思想上漠視,情緒上抵制,行動上忽視。
(二)德育制度建設相對滯后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在新的形勢下,學校需要科學合理的德育制度規(guī)范學生,需要完善各項德育制度建設,需要培養(yǎng)學生對德育制度和德育觀點的尊重。目前,高校德育制度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德育制度不健全。部分高校在制定德育制度方面隨意性大,未能從學校德育工作整體層面進行規(guī)劃,缺乏全面性、完整性與延續(xù)性。二是德育制度成擺設。部分高校許多制度常常束之高閣,未能有效發(fā)揮其應有的規(guī)范、約束、推動學校德育工作的作用;或者是僅制定制度,卻缺失執(zhí)行、督查、考核、反饋、整改等關鍵環(huán)節(jié),導致德育制度執(zhí)行落實不到位。三是德育制度更新慢。部分高校德育制度內容陳舊,未能與新時期的德育要求相匹配,時效性差;未能及時對德育制度內容存在的合理性、可行性進行科學的論證,未能做到“棄其糟粕,取其精華”。
(三)德育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學校德育隊伍在人才培養(yǎng)中起著重要作用。隨著高校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在校學生人數不斷增加,但是專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增長速度未跟上學生規(guī)模的擴張,導致專職德育隊伍數量和質量都顯得相對欠缺。一是德育隊伍結構不合理。部分高校未按規(guī)定要求配齊配足專兼職德育工作機構與人員,且專職人員偏少,兼職偏多。二是德育隊伍整體素質不高。新形勢下,受社會各種思潮的沖擊,部分德育工作者思想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育人觀念淡漠、奉獻精神、敬業(yè)精神和責任感缺乏,無心教改,不能將學校當前德育工作與當下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有機結合起來,難解學生之惑。三是德育隊伍不穩(wěn)定。由于在評先晉級、福利待遇等方面沒有落實到位,德育人員流失現象時有發(fā)生。
(四)德育評價方法單一,可操作性差
德育評價是判斷學校德育工作的效率效果和社會作用的重要途徑,是整個德育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德育的主要內容之一。目前高校德育評價以下幾個傾向值得關注。一是重定性評價,輕定量評價。長期以來,許多高校德育評價以定性評價為特色,而忽視定量評價。定性評價是以印象和經驗為依據,往往不能把握評價對象道德狀況的特點和本質,不能準確概括學生道德差異,容易造成德育評價的主觀性和隨意性,導致以偏概全、以點帶面,得不出正確的評價結論。二是重靜態(tài)評價,輕動態(tài)評價。許多高校比較注重對德育結果的評價,往往把德育評價看作是學校德育的“終結者”,從現有的成績來衡量學校的德育狀況和學生的思想品德狀況,但對德育過程的評價并不那么重視,缺乏對學生道德發(fā)展的動態(tài)考查。三是重抽象評價,輕具體評價。由于當下高校德育目標往往過于抽象、空泛、統一,目標與目標間缺乏適當的層次性,而且不符合學生和學校德育的實際,很難反映學校德育的個性和學生思想品德的特色,顯得抽象有余,具體不足。
二、提升高校德育實效性的有效路徑
(一)科學頂層設計德育理念
德育理念是開展學校德育工作的指南。一要有時代性。目前高校學生對高校德育所倡導的以個人或群體為本位的道德理念缺乏認同,在道德方面出現了內外沖突、言行不一甚至道德虛偽現象。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重塑體現時代精神的、合理的德育理念。現代德育理念應該以關注人、關注人的生活為核心內容,強調以人為本的精神,崇尚貼近生活的德育。這種德育理念是以社會為本位的道德,它正確地解決了個人與社會整體之間的關系問題。只有這種道德,才能被高校學生自覺自愿地接受和內化,從而達到提高其道德素質的目的。二要接地氣。德育理念的頂層設計要能體現出學校自身長期積淀下來傳統的優(yōu)秀歷史元素,要能體現出職業(yè)教育本身所具有的職教獨特元素,還要符合學生道德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生活德育元素。這種德育理念的確立后要對全校師生加強輿論宣傳教育,引領全校性德育工作,滲透于學校整個德育工作過程中。
(二)建立健全德育制度建設
德育制度是開展學校德育工作的保障。一是要澄清現有制度。學校中大量的德育制度是長期傳承下來的,部分內容甚至屬于土辦法,與新的德育理念和德育規(guī)律存在矛盾。學校應該對現有德育制度(包括成文的制度與不成文的制度、一些“行之有效”的習慣做法)進行梳理、審視、分析,保留和完善其中的合理因素,清除和改造不合理的內容。二是要健全德育制度體系。德育制度包括基礎制度、實施制度和監(jiān)督制度?;A制度是在學??傮w工作中保障德育地位的制度,實施制度是在學校中依據現代德育理念開展德育的制度,監(jiān)督制度是為了確?;A制度和實施制度能夠有效運行而進行的制度安排。如何保障監(jiān)督制度能夠有效地行使監(jiān)督職能,既是學校德育改革能否落實的關鍵,也是德育制度設計和建設中最難的部分。三是要定期更新相關制度內容。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使學校德育制度切實符合德育需要和德育規(guī)律,貼切時代社會要求,貼近學生成長需要。
(三)扎實推進德育隊伍建設
學校德育工作水平在某種意義上取決于德育隊伍的建設水平。我們要努力建設一支數量適宜、結構合理、素質優(yōu)良、具有較深的理論功底、熱愛德育工作的專兼結合的高校德育隊伍。一是要注重擴充德育隊伍容量與質量。在選配德育工作人員時要重點考慮部門職數、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專業(yè)結構,要考慮分工專兼職結合,合理搭配,從而優(yōu)化整體結構,提高整體素質。二是要注重加強德育隊伍專業(yè)化、職業(yè)化建設。如在加強德育工作人員的職業(yè)理想教育,完善師德規(guī)范,健全激勵機制,健全師德監(jiān)督機制,嚴格考核管理的基礎上,加強教師德育實訓基地、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設,健全班主任隊伍培養(yǎng)激勵機制,逐步形成新任、在崗、骨干班主任梯隊培養(yǎng)模式,提高班主任隊伍專業(yè)化水平等。三是要注重整合社會教育力量。高校要真正充分發(fā)揮學校德育工作委員會職能,定期開展活動;鼓勵行業(yè)、企業(yè)勞動模范、技術能手、優(yōu)秀畢業(yè)生等先進人物擔任學生“校外兼職德育輔導員”,積極開展活動。
(四)重視德育評價手段創(chuàng)新
科學的德育評價不僅能為德育目標的確立、德育內容與方法的正確選擇與運用提供依據,而且還能夠外化德育效果與價值。一是并重組合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既要看到定性的長處,也要看到定量的不足。好的定性評價可達到入木三分的效果,準確把握評價對象道德狀況的本質;不良的定量評價不但不利于學校德育工作,反而以“科學”裝點門面,讓人們不知所措。二是并重組合結果評價和過程評價。不能只看到德育結果,還注重從動態(tài)的角度看問題,要看到學生思想品德的發(fā)展和學校德育的潛力,不能只看到學生和學校的現有表現,要通過評價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發(fā)展和學校德育的改善。三是避免德育評價空洞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德育目標要以現實為基礎,貼近現實又高于現實,既要重視德育評價的理想取向,又要重視德育評價的現實取向,充實具有時代精神的評價目標,避免德育評價空洞化。
結論:高校德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緊密聯系,是一個多維龐大的復雜系統。新形勢下,必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來指導和加強大學生的德育工作,緊緊把握以生為本的原則,遵循德育規(guī)律,更新德育理念,真正達到提升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境界。
【參考文獻】
「1」郭鳳志.德育的現代困境、歸因分析及其超越「J」.思想政治教育.2010(4).
「2」鄧北燕.大學生德育教育對策研究「J」.中國—東盟博覽.2011(6)
「3」趙祖地,劉云林.德育評估:現狀、問題及成因「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3(5).
「4」李芳.高校德育視域下“反求諸己”的運用價值及途徑「J」.長江大學學報.2013(9)
「5」李芳.中職校德育視域下“反求諸己”的運用價值及途徑「J」.長江中職校學報.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