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常勇
摘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程中的一個難點和重點?,F(xiàn)階段,影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因素有:教學模式單一、閱讀教材不適合、閱讀訓練時間不足等等。本文主要結合了以上影響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因素,淺析了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水平,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119-02
課改專家崔允郭博士說過:"教學有沒有效率,并不是直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的是否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者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的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教學有效性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核心,提高教學有效性古往今來一直是教學活動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加強小學閱讀教學,對豐富學生語文知識積累,提高學生語言運用和表達能力,促進學生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有著不容忽視的重大意義。
1.制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1.1教學模式單一。在一般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只是進行課文的分析、講授,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學習質量低,且教師分析、講授課文耗用的課堂時間較多,與所教授的知識量不成正比。在要求高課堂效率的今天,這種單一、被動的教學模式早已不適應現(xiàn)今的教學計劃。
1.2缺乏適合學生的素材。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一般只采用課本作為教學素材。雖然課本的內容是比較經典的,但對于當代小學生來說,其中的大量內容已經和現(xiàn)代學生的思想脫軌。使用課本的經典內容,并對其進行深入剖析,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但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只對課本內容進行枯燥的講解,不做與課本內容有關的課外拓展,是無法提高教學質量的。
1.3僅靠課堂時間訓練閱讀能力。當代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較差,這與其課外閱讀量小有密切的關系。小學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一般只是在課堂上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其起到的作用是微小的,甚至是無效的。
2.對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建議
2.1創(chuàng)建有效閱讀教育情景,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變被動為主動。小學教育第一步就是要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閱讀前設置閱讀問題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的有效途徑之一。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開動腦筋,發(fā)揮想象力,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找答案。養(yǎng)成學生主動尋找、主動學習、主動參與的學習習慣,提高閱讀學習的效率。創(chuàng)建一個師生、生生融洽相處的和諧閱讀環(huán)境。依照課文內容,利用圖片、音效、視頻等多媒體來設置教學情景。讓學生在視覺、聽覺的渲染下,主動融入課文內容,融入文章主角,感悟文章的中心內容、情感和內涵,以一種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去閱讀。在這樣和諧、融洽、開放、富有趣味性的環(huán)境中,學生才能主動、愉悅的投入學習當中,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2.2對合適的閱讀教學內容進行深層剖析。某位教師曾說過:"教師解讀文本有多深,他的學生就能在課堂上走多遠。"這句話切合地表明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對內容進行深層剖析的重要性。學生如果要通過文字與作者進行深層次的對話,靠的就是對文章內容、感情等的深刻理解。表面淺顯的理解,對于學生分析作者思想感情是無用的,甚至在某些時候,還會對作者真正的思想內容產生誤解。學生只有通過分析作者對于某些場景的特殊描寫以及某些特殊詞語的用意等,才能逐步地深入作者文章的中心,才能充分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而學生對這些知識的運用,就需要教師選擇合適的閱讀教學內容,并引導學生進行深層剖析,把方法一點一點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地學會閱讀文章。
2.3有效提問,感悟文本。適時有效的課堂提問是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便于教師主導課堂的節(jié)奏和方向,突出課堂重難點。學生則會在教師提問的引導下,把注意力集中到重難點上,使思維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tài),以更好地走進文本、感悟文本、對話文本。在進行提問時,要抓住重點題眼提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是教學中的重要部分,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導入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通過問題導入能較好地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課文題眼設置問題。如學習《布衣元帥}》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布衣指什么?布衣和元帥互不相干,怎么會聯(lián)系在一起?當問題來源于學生時,學生們就會有更加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想象,在自主、自愿的探討過程中,整堂課會變得更加輕松、愉快。
2.4讓學生勇于表達自己對于閱讀教學內容的理解。任何事情,想要知道效果是否在自己的預期內,都得借助反饋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所運用的教學模式、所選擇的教學內容等,是否真正地適合學生,學生能否真正地理解,教師對此都要進行了解。所以,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要鼓勵學生發(fā)言,讓學生表達自己對于閱讀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教師對學生的表述要進行合理的分析與講評,以掌握學生的閱讀水平和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是閱讀教學發(fā)揮其有效性的有力證明,只有提高了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學生的閱讀能力才會相應地得到提高。學生的表達是教師判斷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有效手段,教師可通過學生的學習效果,對教學模式進行完善,從而實現(xiàn)小學語文閱讀的有效教學。
2.5讀練結合,提高能力。如果學生在閱讀課上只是感悟,只是一讀到底,只是一味探究,那么閱讀課程對學生的人文熏陶就無從談起。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只有做到以讀為本,讀練相融,感悟內化語言,遷移運用語言,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我們的閱讀教學也才真正有效。尤其是對低年級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詞語進行推敲、品味,設計多種練習。而對于高年級學生,教師則可以結合閱讀內容,設計仿寫、續(xù)寫、擴寫、縮寫、改寫等練習內容。
3.小結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教學的難點。在教學工作中,我們應創(chuàng)建有效閱讀教育情景,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對合適的閱讀教學內容進行深層剖析;有效提問,感悟文本;讓學生勇于表達自己對于閱讀教學內容的理解;讀練結合,提高能力。只有落實好以上工作,才能真正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切實夯實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雪金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新思考[J].才智,
[2]蔡銀霞.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之初探[J].北方文學(下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