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君+衛(wèi)建寧
[摘要]目的分析臨床腫瘤患者PICC相關感染性因素,并探討其護理干預措施。方法將我院2010年4月~2012年7月接收腫瘤PICC留置患者50例作為調查對象,行常規(guī)PICC留置處理;將2012年9月~2014年11月接收患者作為觀察組,行PICC留置改進后的護理,觀察臨床感染情況。結果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腫瘤患者PICC相關性感染因素為:靜脈選擇、導管固定、患者身體狀態(tài)等;觀察組患者經由相關護理措施后導管感染率為6.0%,和對照組的20.0%相比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針對腫瘤患者PICC相關性感染因素制定個性化護理干預措施,可降低感染發(fā)生率,價值突出。
[關鍵詞]腫瘤患者;PICC;感染因素;護理措施
近年來,腫瘤疾病發(fā)病率持續(xù)上漲,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目前,臨床均借助化療療法治療,常用措施為中心靜脈導管(PICC),該導管可快速建立靜脈通道,減輕患者臨床疼痛度。然由于PICC留置期間易出現(xiàn)感染、靜脈炎等病癥,間接增加患者疼痛和醫(yī)療負擔。因此,如何預防PICC導管感染是臨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進一步探討腫瘤患者PICC相關因素及護理干預措施,本研究將我院接收患者作為調查對象。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為我院2010年5月~2014年11月之間的100例PICC置管的腫瘤患者,根據時期不同進行分組。將2010年4月~2012年7月接收腫瘤PCII留置患者50例作為對照組,男、女患者分別31例、19例,年齡25~75歲,平均(45.5±1.5)歲,疾病史1~4年,平均(2.1±0.1)年,導管留置時間4~356d,平均(152.2±12.2)d;將2012年9月~2014年11月接收患者作為觀察組,男、女患者分別32例、18例,年齡26~76歲,平均(45.6±1.6)歲,疾病史1~5年,平均(2.2±0.2)年,導管留置時間5~360d,平均(152.3±12.3)d。兩組PICC腫瘤患者年齡段、疾病史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患者年齡25~76歲;(2)診斷為惡性腫瘤且行PICC置管;(3)PICC血流感染患者同意進行血培養(yǎng)及導管尖端培養(yǎng),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計劃拔管。排除標準:(1)PICC置管禁忌證;(2)懷疑全身感染或其他部位感染;(3)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征者;(4)有嚴重出血傾向或穿刺部位皮膚破損者。
1.3萬法
臨床選用BD公司生產的中心靜脈導管和美國碧迪公司的PICC穿刺包,均可連接可來福無針密閉型輸液接頭,并選用統(tǒng)一的生理鹽水作為封管液體。手術期間,醫(yī)護人員需確保在無菌環(huán)境下執(zhí)行相關操作,將PICC導管植入患者血管,若期間出現(xiàn)局部疼痛、紅腫或患者表現(xiàn)為寒戰(zhàn)、高熱等癥狀需行拔管處理,分別采取患者分泌物、靜脈血等進行檢驗。
1.4臨床診斷
臨床針對局部伴有疼痛、紅腫等患者分泌物進行檢驗,結果證實為細菌感染;血行感染患者發(fā)熱、寒戰(zhàn),對病原體的血液進行分離,并將其他的感染源排除,在下列情況下滿足其中一條即可診斷為導管相關的血流感染:導管樣本的培養(yǎng)是診斷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主要標準,半定量和定量培養(yǎng)結果分別為≥15.0cfu/c㎡、≥102.0cfu/c㎡,亦伴有不同程度的中毒癥狀;中心靜脈血培養(yǎng)陽性率檢測結果高于外周靜脈血培養(yǎng)結果。
1.5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主要選用SPSS18.0軟件進行相關數據的研究和分析,按照臨床參數種類進行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影響因素
對照組患者發(fā)生感染10例,感染發(fā)生率20.0%,其中置管操作導致感染4例(40.0%),導管固定不牢移行導致感染3例(30.0%),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導致感染3例(30.0%),各因素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干預效果比較
兩組腫瘤患者PICC留置期間均出現(xiàn)感染現(xiàn)象,但觀察組患者感染者3例,感染率為6.0%;對照組感染者10例,感染率為20.0%,兩者感染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3.1臨床PICC感染的相關因素
(1)置管操作因素。本次調查結果表明,PICC導管留置過程中的相關操作是導致感染的主要因素,如:臨床置管操作前期未對操作環(huán)境進行特殊化處理,普遍存在大多數操作人員穿普通工作服的現(xiàn)象,間接降低無菌性;導管預處理過程中行基礎化的肝素液沖管處理;少數患者選用頭部靜脈,增加其反復性送管率,加大血管損傷;導管固定期間選用透明敷料,一旦患者出汗過多,將導致其皮膚潮濕;(2)導管移行。導管佩戴過程中,存在于肘窩處的導管易出現(xiàn)異動現(xiàn)象,加大臨床感染率;(3)免疫功能降低。腫瘤患者化療處理后白細胞計數將降低,或致使其處于骨髓抑制狀態(tài),間接降低免疫功能,加大感染率;患者未充分掌握導管維護措施,誘發(fā)感染。
3.2護理干預措施
3.2.1置管時機臨床腫瘤患者PICC置管前期,需密切評估患者病情變化,針對白細胞指標下降、感染期、敗血癥期等患者來說,應避免PICC置管。并且,臨床所使用的導管需盡最大限度的選擇三向瓣式PICC管,可有效預防返流、降低不良反應。
3.2.2置管操作(1)置管環(huán)境。臨床置管前期,醫(yī)護人員需對操作環(huán)境進行消毒預處理,讓其自然干燥,隨后借助紫外線消毒空氣,時間為20min。置管過程中需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原則,佩戴口罩、無菌手套等;(2)導管處理。目前,臨床導管處理過程中均借助肝素液沖管,致使臨床效果不明顯。因而,臨床需選用合適、有效液體進行沖管處理。如:地塞米松,將該藥物充分稀釋后浸泡導管,可有效預防靜脈炎病癥。糖皮質激素可控制炎性因子,減少相應炎性因子的釋放總量,從而減輕炎性反應,增強抗過敏性能;(3)穿刺部位。臨床置管期間首先需選擇粗直、瓣膜少的靜脈,若無法查找可選擇正中靜脈血管,位于肘周上方二指處,于此處穿刺處理可預防導管的移動,降低感染發(fā)生率;(4)消毒劑。導管留置前期需對患者皮膚進行消毒處理,一旦消毒劑選用不當,將直接造成感染。在這種情況下,需選用合適消毒劑及消毒方法,如:首先用酒精消毒3~4次,隨后再用安爾碘消毒3~4次,消毒面積為10.0cm×10.0cm,按照順時針、逆時針的方式交替進行,自然晾干,以達到最終的消毒目的。
3.2.3導管固定
臨床用無菌透明敷料固定導管,以保證皮膚干燥。此類敷料更加適用于易出汗患者,可有效降低感染率。并且,導管外露部位還可固定于患者前臂,避免導管的移動,進一步降低感染。
3.2.4封管PICC導管的封管處理意義重大,需引起高度重視??捎诜夤芴幚砬捌诮柚睇}水進行沖管,隨后借助肝素液封管。如:脂肪乳、化療藥物使用后,需立即使用生理鹽水脈式沖管,以減少藥液附著量。肝素液抗菌效果突出,可預防血栓沉積量,在預防導管相關血流感染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臨床期間還需強化無針正壓接頭的應用,可使用可來福正壓接頭進行液體的輸注處理,輸注前期首先需對接頭內緣、外緣進行逆時針、順時針相互交替式消毒處理2次,封管后再按照此類方法消毒,隨后借助無菌紗布包裹、固定,預防接頭污染。此類接頭需每8天更換一次,臨床優(yōu)勢:可降低醫(yī)護人員損傷,更為主要的是此類接頭協(xié)同作用顯著,尤其是上腔靜脈高壓患者,可有效預防血栓的形成,降低靜脈炎病癥的發(fā)生率。
3.2.5觀察臨床腫瘤患者化療結束后需密切觀察患者溫度、血常規(guī)等情況,一旦出現(xiàn)感染性征兆后應立即進行細菌培養(yǎng),確定病原菌。同時,還需觀察腫瘤患者病情變化情況,一旦出現(xiàn)不適現(xiàn)象后立即進行檢查,以及時發(fā)現(xiàn)感染性因素。
3.2.6健康教育腫瘤PICC置管患者住院過程中,醫(yī)護人員需向其講解相關注意事項,如:管道的維護措施、洗澡保護措施等,確保每位患者均充分掌握相關知識?;颊叱鲈汉?,醫(yī)護人員還需電話隨訪,以了解患者院外情況,并針對其存在問題耐心講解處理措施,進而提高置管安全性。
3.2.7感染處理臨床PICC置管期間,若出現(xiàn)局部感染現(xiàn)象,醫(yī)護人員需立即取分泌物進行培養(yǎng),根據其培養(yǎng)結果進行處理。若期間患者出現(xiàn)高燒、寒顫等癥狀,需在排除其他感染性病源外,抽取患者血液培養(yǎng),于醫(yī)師叮囑下服用抗生素藥物,做好相關操作記錄。
綜上,PICC是臨床化療期間最為常見的措施,從患者外周靜脈上穿刺置入導管,以確保藥物和營養(yǎng)進入患者心臟血管,具有操作簡便、安全性高的臨床特點。但是,腫瘤患者PICC置管期間易出現(xiàn)感染癥狀,間接降低其臨床療效。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在臨床腫瘤患者PICC導管感染的因素有:靜脈的選擇、導管的固定和患者的身體狀況。通過對感染性因素的探索制定出選擇合適的置管時機、導管固定、病情觀察、健康教育、感染處理等護理干預措施,臨床感染發(fā)生率明顯降低,即臨床措施實施后置管處理的觀察組患者感染率為6.0%,未實施任何措施的對照組感染率為20.0%,說明臨床針對腫瘤患者PICC相關性感染因素制定個性化護理干預措施,可降低感染發(fā)生率,價值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