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木輝
摘 要:不少教師以“考試大綱沒有將對比納入要求掌握的9種修辭手法”為據(jù),認為對比不是修辭手法,反對將對比修辭納入中學語文教學內(nèi)容,不讓學生了解。這種以考試大綱決定教學內(nèi)容,唯考綱是從,“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什么就不教什么”的做法是不正常的,應該改變,從而恢復正常的教考關系。
關鍵詞:課程標準;考試大綱;對比修辭;教學內(nèi)容
對比是不是修辭?如果是,該不該將對比修辭納入中學語文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學習、了解、鑒賞與運用?對這些問題,某語文QQ群曾展開熱烈討論。討論中,不少教師以“考試大綱沒有將對比納入要求掌握的9種修辭手法”為據(jù),認為對比不是修辭手法,反對將對比修辭納入中學語文教學內(nèi)容,不讓學生了解。筆者認為,這種削足適履、膠柱鼓瑟、不知變通、唯考綱是從、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做法,緣于對考試大綱與教學內(nèi)容關系的錯誤理解,無益于中學語文教學,無益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對比是不是修辭?
在討論中,有教師指出某高考復習資料之“錯誤”:將對比納入了修辭復習內(nèi)容。其“錯誤”的依據(jù)是:考試大綱沒有將對比納入要求掌握的9種修辭手法。
誠然,考試大綱之“考試內(nèi)容”沒有列出對比。2012年的考試大綱在“考試內(nèi)容”之“語言知識和表達”部分列出了8種常見的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2015年的考試大綱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反復”,使得修辭手法的考試內(nèi)容由8種變?yōu)?種。
然而,考試大綱沒列出對比,是否可以據(jù)此認定對比不是修辭手法,是否意味著不能將對比作為修辭手法納入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學習、了解、鑒賞與運用呢?答案是否定的。常識告訴我們:對比既是修辭手法,也是表現(xiàn)手法,因為表現(xiàn)手法之一是修辭手法;不能以考試大綱“沒有”為據(jù)否認其修辭屬性與作用,更不能以考試大綱“沒有”為據(jù)否認其作為教學內(nèi)容的必要性。
那么,對比到底是不是修辭呢?
從修辭的定義看,對比是修辭。關于修辭的定義,主要有:
(1)《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辭典》的定義:“依據(jù)題旨情景,用特定的手段修飾文辭,以加強語言表達的效果?!盵1]
(2)語言學著作《現(xiàn)代漢語》的定義:“修辭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語言中加強表達效果的所有方法和手段,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修辭學研究的對象;其二是指人們在語言實踐中對各種加強語言表達效果的方法和手段的運用,這就是說話和寫作中的修辭活動?!?[2]475
(3)“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429017-454338.html)的定義:“修辭,即文辭或修飾文辭。‘修是修飾的意思,‘辭的本來意思是辯論的言詞,后引申為一切的言詞。修辭本義就是修飾言論,也就是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利用多種語言手段以收到盡可能好的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活動。”
各種解釋大同小異,簡單地說,修辭既指為增強表達效果而修飾文辭的方法和手段,也指為增強表達效果而修飾文辭的言語活動;修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修辭指所有的修飾文辭的方法、手段和言語活動,狹義的修辭指修辭格(本文所說的修辭指狹義修辭)。無論廣義還是狹義,毫無疑問,對比都是“為增強表達效果而修飾文辭”,故屬于修辭,這毋庸置疑。如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中的“說的是馬克思主義,行的是自由主義;對人是馬克思主義,對己是自由主義”,將有的人對人嚴、對己寬的不同說法與做法放在一起對比,彰顯了是非美丑,增強了表達效果,而這得益于對比修辭的運用。有的教師以“對比指全篇結構,不涉及句段”為由說對比不是修辭,然而我們在這里看到:以上舉例的對比,只涉及句段,不涉及全篇。稍加留意我們會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對比都只涉及句段,不涉及全篇。當然,涉及全篇的也是對比修辭。
從教材內(nèi)容看,對比是修辭。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將對比作為修辭詳細介紹——“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修辭格”,并從“兩體對比”“一體兩方面對比”兩方面舉例詳細解說,還談了對比和對偶的區(qū)別、對比和襯托的區(qū)別等,介紹可謂全面而詳細。[2]520~524
從高考復習資料看,對比是修辭。各種高考語文復習資料關于修辭的復習內(nèi)容,雖然立足于考試大綱要求掌握的9種修辭手法,但會擴大范圍介紹,要求切實掌握。如高考復習資料《步步高大一輪復習講義·語文》在講“區(qū)別幾種易混的修辭手法”時講了“對偶與對比”的區(qū)別:“①對偶主要從結構形式上說的,其基本特點是‘對稱,它要求結構相稱,字數(shù)相等;對比是從意義上說的,其基本特點是‘對立,它要求意義相反或相對,而不管結構形式如何。②對偶里的‘反對,就形式上說是對偶,就意義上說是對比,這是修辭上的兼格現(xiàn)象。”[3]54該資料還介紹了9種修辭之外的“襯托”“頂真”“雙關”“互文”等。該資料在講“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時要求“全面掌握13種修辭手法”,并作“精要點撥”說:“《考試說明》規(guī)定常見的修辭手法為:比喻、比擬(擬人、擬物)、借代、夸張、對偶、排比、反復。另有古典詩歌常用的修辭手法:對比、設問、反問、頂真、互文、雙關等?!盵3]179
二、如何處理教考關系?
在以上無可辯駁的事實面前,“對比不是修辭”論者勉強認可了對比的修辭屬性,但仍然認為中學階段不應該講對比是修辭手法(但同意講對比是表現(xiàn)手法),其“理由”仍然是“考試大綱所列的9種修辭手法沒有對比”“高中教學要以考綱為依據(jù)”。筆者認為,這種削足適履、膠柱鼓瑟、不知變通、唯考綱是從、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做法,扭曲了教考關系,助推了應試教育,做法錯誤,認識荒唐,根源是對考試大綱與教學內(nèi)容關系的錯誤理解。
那么,考試大綱與教學內(nèi)容是什么關系呢?應該怎樣正確理解和處理它們之間的關系呢?常識告訴我們:高考是選拔性考試,而為此制定的考試大綱,雖與教學內(nèi)容有相關性(復習應考要落實考點),但它只是高考這種選拔性考試的命題依據(jù)(不是其他考試如學業(yè)水平考試等的依據(jù)),而不是課程和教學的直接依據(jù)和全部依據(jù)。正常的教考關系應該是,在執(zhí)行課程標準的前提下,“教什么—考什么”;而不應顛倒過來,“考什么—教什么”。還須指出:無論學業(yè)水平考試還是高考選拔性考試,容量再大再全面的考卷,都不可能對課程內(nèi)容和教學活動的所有方面全部涵蓋、全面評價,即是說,考試內(nèi)容遠遠少于教學內(nèi)容。因此,不能以考試大綱作為課程和教學活動的全部依據(jù)與全部內(nèi)容,不能以考試大綱有無規(guī)定來機械確定哪些該教哪些不該教。如果以考試大綱作為課程和教學活動的全部依據(jù)與全部內(nèi)容,“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什么就不教什么”,那會扭曲教考關系,助推應試教育,造成學生畸形發(fā)展,妨礙學生全面發(fā)展。事實上,在瘋狂應試的背景下,“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什么就不教什么”已經(jīng)愈演愈烈,造成了日益嚴重的后果:初中不考語法修辭就不教語法修辭;高中不考字詞(全國卷)就不重視字詞教學(考全國卷的地區(qū));重視按考點編寫的復習資料而輕視按課程標準編寫的教材(高中三年,最多用兩年處理教材而至少用一年處理復習資料,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教材內(nèi)容可上可不上);按瑣細考點教學,使教學鼓噪無味、苦不堪言——對此,筆者在拙文《新課改呼喚高考語文題型》(原載《教學與管理》,被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學語文教與學》2007年第8期全文轉載)中呼吁“取消瑣細考點、變化考試題型,讓教學回歸應然”[4];因考卷基本上不能考查選修課內(nèi)容,選修課形同虛設甚至從不開設——對此,筆者在拙文《高中語文選修課現(xiàn)狀透視及改進建議》[5]中有詳細列舉與分析;學生考試分數(shù)不低而素養(yǎng)不高……在瘋狂應試的背景下,“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什么就不教什么”,這雖情有可原(要應試撈分),但畢竟拿不上桌面,更不能公然鼓吹,無視其副作用。